APP下载

选准两个载体 做实课题研究

2007-12-29李培收周妍华

中国教师 2007年9期

  载体的选择,直接关涉到课题研究的效度。找准了载体,课题研究才会具有鲜活的生命力,才会深深植根于教学实践中。基于这种认识,《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与应用》课题研究伊始,我们便在思考着这样的问题:究竟选择什么作为本课题研究的有效载体?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我们终于寻找到支持课题研究的两大载体:整合教材的载体——地图;过程研究的载体——课例。
  
  一、以地图为载体,全面整合和串联教材的知识点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教学直接影响着学生地理空间感的建立。通过一次“认知地图”的学生问卷调查,加上对以往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明晰了影响学生地图空间感建立的几大主要因素:一是学生没有读图意识,不懂识图方法,图文分家、地物移位、死记硬背等现象普遍存在;二是教师只重知识传授,没有把握新教材“以图导学”的特点,缺少承载知识教学的辅助操作工具,更缺少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学生获取地理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本和老师。考虑到这些,我们将目光集中到教师的教材研究与备课上,选定“地图”作为整合教材的有效载体。
  以地图为载体,我们确立的研究思路是:“图文合一,以图导研”,研究将教材文字知识在地图上的呈现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改变传统课堂中以讲授文字知识为主的做法,以图导学,指导学生读图、用图,让学生脑中有地图,胸中有地球。
  我们重点研究了三个问题。一是实行“图文合一”,尽可能将地理知识点呈现在地图上,即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用什么图”的问题。二是进行“以图设问”,利用地图提高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即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师“怎么用”的问题。我们对教材地图进行归类、分析,研究每一类地图教学的一般规律,教给学生读图程序。三是开展“以图代练”,让学生由“死学”变为“活学”、“活用”,即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练什么”的问题。
  这一研究阶段,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实行“月集体研讨”与“周集体备课”制,通过教师间的通力合作,实现教师发展的“共赢”。课题组成员每月一次研讨,确定总的教材处理思路,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难点问题,邀请学校领导对课题组活动进行指导;每周一次集体备课,把握教材重点,讨论教材处理中的难点问题。我们对教材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个性化处理”。
  一是建设“地图教案”。课题组成员集体研讨确定章节教学目标;同年级组课题教师集体研讨确定每节课的授课内容及教学过程设计,详细研讨每一个知识点将借助哪一个图学习、如何一步步地加以讲解落实、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读图析图等;之后整理“地图教案”,将整节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概括、浓缩,使几页书的知识缩成一张地图。
15sS+Jo7wM1ACTVZl8r4ma6ADkM819Q+/dMB0LszLPs=  二是制作“地图课件”。这是“地图教案”的二次发展和完善。应用现代媒体技术使地图“活”起来,使学习活动“动”起来,课题教师分别负责不同章节收集或制作课件,发挥多媒体教学形象可感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感,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是整理“地图学案”。前两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个性化研究”,而“地图学案”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教师精心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预习课文,绘制空白简图,以图释文,再由学生自己把知识整理在图上,课堂上根据教师讲解做地图笔记、进行仿绘、补绘、改绘的练习,形成地图学案。
  
  二、以课例为载体,回归研究本源
  
  课堂教学是常用的研究载体,但如果把研究目光投诸到每一节课中,往往耗时多、收效慢。课题组成员经过多次讨论,选择了以课例为载体,集体讨论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课例,通过对这些课例的改进、优化,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以课例为载体,我们确立的研究思路是:“图像开路,感知先行,以图代学,以图达标”。重点研究各课型“以图导学”基本授课模式。一是研究如何使用地图课件授课,形成地图贯穿课堂始终的地理教学模式。二是研究如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从而形成整体空间和局部空间相互整合的地理空间感。三是研究如何拓宽地理评价渠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认识,及时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具体操作方面,我们开展“四次磨课”活动:
  一次磨课,确定初案。课题组组长主持,组织全员研讨活动,集思广益,形成课例实验的初步设想和大致思路。每名实验教师选择1—2个研究问题或课型做“实验课”。
  二次磨课,交流设想。实验教师依据课题组研讨的思路备课,从教学程序的设计、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运用和预测问题的应对等方面,进行精雕细刻。之后,组织研讨,修改完善“实验课”教学方案。
  三次磨课,观摩研讨。实验教师授课,课题组成员参与听课和评课,对“实验课”进行深加工,不断调整思路,反复进行锤炼。
  四次磨课,验收总结。邀请教研员及其他领导组成评审团,对“实验课”进行评价验收。通过验收的实验课教师回顾实验过程,形成教学实录与反思,提炼出操作方法、环节及步骤,写出本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整体介绍。课题组进行再加工和再完善,形成资料汇编,发放给教师进行学习。
  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的教材挖掘水平与授课水平明显提高,不仅形成了一套系统的“地图教案集”及“以图导学课件集”,还提炼了“以图导学”新授课模式。课题组教师执讲的《发展与合作》一课,以地图串联知识点,对教材进行了合理重组,有助于学生空间感的建立,获得威海市地理教研员的高度肯定,并获市优质课一等奖。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府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