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贫困的善意与智慧
2007-12-29朱新梅
中国教师 2007年9期
在大多数的时候,贫困似乎总是和落后、肮脏、愚昧、自私、心灵的扭曲联系在一起。贫困者因此总是在成为帮助救济对象的同时,也成为人们潜意识里歧视的对象。贫困真的那么可怕吗?如何面对贫困?伊朗电影《小鞋子》给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发。
贫困下的艰难生活
阿里在买菜的时候丢了妹妹萨娜唯一的鞋子。由于家里贫困,父亲不可能给萨娜买一双新鞋,兄妹俩就剩下哥哥阿里的一双破旧球鞋和一双破凉拖鞋。这意味着上学时兄妹俩只能有一人能穿球鞋上课。幸好兄妹俩上学的时间是错开的,于是妹妹先上课,上完课后再飞奔回家,换下那双破旧的、大得不合脚的球鞋,哥哥则飞快地换上,然后飞奔到学校。
看到这里,也许你会为贫困给孩子们带来的不幸而难过,担心孩子们会不会埋怨父母没有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故事并不是按照我们的思路去发展的,虽然贫困的物质生活给孩子们强烈的压迫感,但是并没有使他们的心灵扭曲。反而使孩子们更敏感,更富同情心。一天,在课间操上,萨娜发现一个小女孩正穿着自己丢失的那双破旧的小鞋子。她和哥哥阿里好不容易找到女孩家,准备要回自己的小鞋子。当他们发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原来迫切地想要回属于自己的、能穿着上学的小鞋子的兄妹俩,默默离开了那个小女孩的家。这是多么难得的同情心啊!善良和美德是孩子们的天性,在他们发现还有比自己更困难的伙伴时,他们没有丝毫的犹豫就放弃了要回那双小鞋子。在贫苦的人们那里,最知道贫困的滋味,最知道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因此他们也往往最能理解并帮助身处同样困境中的他人。
贫困下的生存意志
在电影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贫困给孩子带来的巨大压力,孩子们时刻感到来自贫困的压迫,他们的眼神里流露出自然的忧郁。但是,贫困却给了他们更多宝贵的品质:坚忍、机智、体贴、互助、善良、勤奋、勇敢……这些品质确实不是富裕能给予的。
穷人的孩子可能因为贫困而不能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也可能因为要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更辛苦,贫困可能有时会压弯他们的腰,会让他们淌下更多的汗,流更多的泪。但是,贫困并不妨碍他们健康成长,在贫困中生活,他们一样可以成为高贵的人,一样可以享受生活的阳光。
为了改善生活,哥哥阿里和父亲进城做园丁。从农村来的父子俩不知道如何敲开富人家的大门,父亲虽然头头是道地教儿子如何叫门,但自己试着叫门的时候,竟然被城里的富人吓翻在地,落荒而逃。当第二次叫门的时候,父亲仍然吓得说不出话来,阿里心里为父亲的羞怯、迟钝着急,情急之下就代替父亲询问有没有花草树木需要修理,而且比父亲的表达要清晰明白利落。在阿里的努力下,父子俩终于找到一份工作。当你看到阿里眼里因为父亲的懦弱而焦虑时,你会和他一起焦虑,而当你看到小阿里帮父亲赢得了一份工作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如释重负——穷人家的孩子是那么机智勇敢,上帝对孩子们是厚爱的。
贫困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就承担起家庭的责任,而责任是最好的教师。当父子俩在城里挣了一笔小钱后,阿里首先就提醒父亲要给妹妹买一双鞋子。这样的愿望最终因为一场小小的事故而泡汤。但阿里一直没有放弃为妹妹获得一双新鞋的希望。一天,学校通知区里有一个长跑比赛,三等奖的奖品有一双球鞋。阿里看到这个消息后,一心想为妹妹赢一双合脚的小球鞋。在赛跑的头一个阶段,阿里跑到了第一名,由于他想得第三名,所以速度慢下来了,不料不小心摔了一跤,一下子被甩到后面。为了争得第三名,阿里奋力拼搏,终于最先冲到了终点线。阿里虽然得到了一等奖,但还是没有为妹妹赢回那双小鞋子,阿里闷闷不乐。
面对贫困需要善意和智慧
不要对处于贫困中的人抱有歧视的态度。因为他们的贫困并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问题,也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致富的智慧。他们的贫困可能是只是因为疾病或者天灾人祸,或者是一些非他们能改变的社会原因。对待处于贫困中的儿童,尤其要抱有善意爱护的态度,采取智慧的处理方式。电影中的女教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萨娜因为穿着不合脚的球鞋而自卑,而体育老师却这样说:上体育课应该像萨娜一样穿运动鞋。
要尊重处于贫困中的人。因为灯光在照亮富人生活时,阳光和月光则会照亮穷人的生活。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人,衣着可能不光鲜得体,谈吐举止也可能不优雅,对各种高科技知识技能也许一点也不熟悉,可是他们身上可能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稀有品质。这些稀有品质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对艰难生活的习以为常,对挫折的习以为常,这种习以为常给了他们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所需要的平常心态与坚韧毅力。
其实,贫困是一所最好的学校,因为贫困把生活中最大的难题提前摆在了我们面前:如何从困境中走出?如何在贫困中保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如何以平和自重的心态对待他人?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一个人没有理由不从贫困中走出,没有理由不具有过一种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人生智慧,没有理由不成为社会优秀的人才。
因此,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味诅咒贫困和对贫困的不宽容,可怕的是任由造成贫困的社会因素长存而不是想办法通过制度建设,使贫困成为偶然而不是必然,使贫困可以超越而不是不可改变。让穷人的孩子健康地成长,让穷人的孩子光明磊落地获得成功,这既是一个国家和谐、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改革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