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改革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2007-12-29徐明行韩英
中国教师 2007年9期
语文课程改革为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是,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树立大语文观念,一些教师在课堂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和偏差,影响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要使语文新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并不断深化,笔者认为要正确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新课程理念要求挖掘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重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审美教育和价值观的培养,打破传统的“唯理性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但是有的老师片面地理解为语文教育就是人文教育,在教学中不重视对文本的解读,不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好像教学中一涉及“双基”,就不是在搞新课程改革了。
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在内涵丰富的语文学习中建构起来的。刘国正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磨练是无可代替的。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是教育学生理解、热爱和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个基本点历久常新。”因此,应该在重视人文精神培养的同时,扎扎实实搞好语言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培养,否则,“文”远远大于“语”,只搞人文熏陶忽视语文习得,很可能会出现课上热闹课后空虚、学生说起来头头是道而用起来却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
二、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语文新课改特别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为他们自我实现创造条件,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后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是非的裁判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但是,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说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绝对化。有的教师认为“放”得越多越好,越能体现新课改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要求,于是在教学中,从教学目标的设计到教学各环节的实施、评价都由学生来操作,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不加以引导点拨,教师被挤到教学舞台的幕后,使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成功的语文教学,是导演与演员良好配合的结晶。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只能导致课堂上的失控和混乱。教师要扮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积极发挥和善于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该管的还是要大胆去管,因为纵容学生就是害了学生;该讲的还要放开去讲,因为“愤”而不“启”、“悱”而不“发”是教师的失职;该练的还要严格去练,因为不训练就谈不上知识和能力的落实。要掌握准“宽”与“严”的标准,把握好“放”与“收”的度,找准“讲”与“练”结合的点,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三、多元解读与尊重文本的关系
新课改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同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种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文,表达自己富有个性的阅读感受,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脱离文本而随意理解。有的教师脱离现实生活千方百计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求怪”。对学生的体验、感悟一律无条件地附和、肯定、欣赏,于是乎,有的学生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因为愚公挖山不止、破坏了生态环境,读《水浒传》读出了武松打死老虎要负法律责任,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如果这样“解读文本”的话,不知道有哪本名著能逃脱“厄运”?
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上下文,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社会历史风貌对文本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细心揣摩。还要引导学生从是非、道德、审美、价值观等层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辩证与反思。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思维品质得到应有的提高。
四、智能发展与知识传授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记轻思,重口轻手,重外部控制轻内部转化。教师多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在具体方法上,单一使用讲授法,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遍较低。
矫枉不能过正。可是,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和学生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味强调智能的培养,忽视甚至放弃基本知识的积累。殊不知,能力哪里来?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没有丰富的知识作依托,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应该重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五、形式与实效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的教师动辄发动学生分组“大讨论”,不管小组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该独立完成还是共同探讨,通通“合作”了之。教师一上课,就把设计好的大量问题一下子抛给学生,哗啦一下,几个人马上聚在一起,教室里唧唧喳喳,顿时呈现出一片热闹景象。两三分钟后,教师一个指示,教室顿时鸦雀无声,大家正襟危坐,准备接受老师“检阅”……似乎一堂课若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几次,就不是新课改,就是大大的落伍。如果再仔细观察,多数小组讨论简直就是做做样子,空热闹一回而已,这种不求实效的“合作”,实际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不但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久而久之,甚至会助长某些学生的依赖和懒惰心理,养成一种虚浮不实的作风。
六、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强调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这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的,它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有的教师不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滥用多媒体,甚至出现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的现象。有的教师上课,不论什么类型什么内容的课,也不管合适不合适,动不动就用多媒体,老师不去积极引导学生活动,而是用课件的演示代替老师的讲解,学生在台下仰着脖子当观众,一节课都始终盯着大屏幕,看教师播放的各种音像材料,把语文课上成了录像放映课。更有甚者,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公开课、观摩课和评优课,几乎演变成了各校电教实力的大比拼。
多媒体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应该是课堂的主要部分,教师引导下的学生“阅读思考——质疑探究——讨论释疑——迁移拓展”应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我们应该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热切期望广大语文教师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语文新课改中去,既要有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斗志,又要有冷静的头脑、审慎的态度,扎扎实实搞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城市王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