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礼仪的视角
2007-12-29纪德奎
中国教师 2007年12期
教师专业礼仪是其专业素养的一部分,它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它具有综合性、独特性、教育性等特征。通过礼仪制度导向、人文环境陶冶、个人行为反思、自身内涵发展等途径对教师专业礼仪进行重构,是全面提升其专业素养的有效路径。
在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广的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发展的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教师专业素养分学术性素养和非学术性素养两大类。[1]目前在我国,多集中于对教师学术性素养的研究,对教师的非学术性素养相对重视不够,尤其是作为非学术性素养的教师专业礼仪,在以往的研究中常常被忽视。随着和谐课堂的建构,作为和谐关系纽带的礼仪在教育教学中的影响和功能日益显露出来,逐渐成为教师专业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意义及建构路径等进行探讨,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一)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
鉴于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对于教师专业礼仪可从以下五个角度来理解。
1.文化角度。礼仪是一种文化,教师是文化的主要传承者。教师在传承、创造和改造礼仪文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教师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在这个意义上讲,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教师文化,是礼仪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2.修养角度。教师专业礼仪与教师内在修养息息相关。《论语·雍也》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2]这说明内在修养与礼仪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良好的教师礼仪来自浑厚的教师内在修养,教师专业礼仪是教师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3.审美角度。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形式美,主要通过教师的仪表美、教学美、环境美等表现出来,教师按美的标准、要求来不断规范自己。在一定意义上,教师礼仪修养的过程,也是教师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的过程。
4.伦理角度。从伦理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礼仪就是尊重学生的感情、人格和尊严,关心和爱护学生的心灵,并以适当的行为举止表现出对学生的友好和信任。
5.教学交往角度。从教学角度看,教师专业礼仪是一种在师生教学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艺术文化和教学素养。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
由此可见,教师专业礼仪是以继承、创新和发展礼仪文化为基础,以内在修养为前提,以追求美、创造美和展现美为目标,以尊重、关怀和教育学生为宗旨,以构建和谐关系为目的,在教育教学交往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
(二)教师专业礼仪的特征
1.综合性。教师专业礼仪的内涵反映出了教师礼仪的综合性的特征。因为教师专业礼仪体现了三个统一:教师内在修养与外在规范的统一;教师自尊与敬人的统一;教师文化、教学艺术和学生审美的统一。
2.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专业礼仪的独特性。教师专业劳动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4]高度的责任心和复杂的创造性;示范性;广泛性和连续性;个体劳动和整体协调劳动;长期性和迟效性;社会性。这些特点反映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成员所具有的行为方式、语言规范和礼仪风度。
3.教育性。教育性是教师专业礼仪的一个重要特征。教育性主要从品德教育、审美教育、示范教育等方面体现出来。良好的教师礼仪形象,是一种无形的潜在的教育力量,折射出社会进步和人的本质精神,引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做事。
二、教师专业礼仪对于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的和谐交往能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关注视野和工作方式发生变化,即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要求教师加强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间、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形成教育合力。[5]这就意味着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巧不仅要以知识形态来呈现,还要以行为的方式来表现,而教师行为方式的合适与否离不开教师专业礼仪。所以,教师专业礼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和谐交往能力。
(二)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升教师教学能量
良好的教师礼仪,寓教育教学于美的享受中,通过丰富的知识、美的语言、美的情境、美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美,从而容易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获得教育教学交往的成功。
(三)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道德
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素养的灵魂所在,而教师专业礼仪正是教师专业道德的外在体现。良好的教师专业礼仪行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内化为一种理智的和自觉的道德情操。从这个角度说,教师专业礼仪的修养程度影响着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教师专业礼仪的教育必然会促进教师专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四)教师专业礼仪有助于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
教师人格感召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的形成不仅与教师内在修养密切相关,也同时受教师外在形象的影响。教师通过自身礼仪修养的展现,表现出人格的感召力,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说,教师专业礼仪是提高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资源。
三、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
(一)礼仪制度导向
建立礼仪制度是教师专业礼仪重构的前提保障。学校可根据教师专业礼仪要求,制定比较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教师行为规范,把教师专业礼仪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其中,引导教师自觉以礼仪的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开设教师礼仪课程可使教师能够系统学习有关礼仪知识,也是其礼仪学习可持续性的保障。当然,课程的开设应是灵活的,可以是讲座的形式,可以是观摩的形式,也可以是教学实践的形式;课程的时间也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来设置,可以是集中式的,也可以是分散式的或随机式的;教师礼仪课程的教师可以是外请的礼仪专家或是礼仪专科学校的教师,或是兼而有之。
(二)人文环境陶冶
浓厚的人文环境是教师专业礼仪修养的关键。构建文化校园,培植礼仪修养的土壤,挖掘、拓展广阔的教育空间,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与建设,构建富有感染力的文化校园增强文化氛围。如,在教学楼内装饰文化走廊、树立孔子等圣人的塑像,这些都给校园环境增添学府的厚重,处处彰显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教师的品德情感能够受到陶冶,产生礼仪的冲动。
营造人文氛围,创造礼仪修养的条件。加强领导与教师、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创建人文氛围。所谓的人文氛围是指一种充满健康、高雅、友善、温馨、尊重、理解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教师心理健康,获得精神上的成长,有利于教师专业礼仪的体现。
(三)个人行为反思
教师专业礼仪虽是一种外化了的行为,但它不具强制性,它需要不断地自我反思。教师行为反思是其修养礼仪的最好途径。因为教师礼仪的修养不是外在僵硬的说教和灌输,而应当通过使人的意识觉醒而产生自觉的追求来达到。有了自觉的追求,教师在心中就能树起一种内在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而无需外界的监督,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礼仪素质。教师可从仪表礼仪、教学礼仪、生活礼仪等方面来进行自律。
(四)自身内涵发展
教师的礼仪行为的体现离不开教师个人的内涵发展,教师要坚持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和美学修养的统一,以此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礼仪。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对其专业伦理的认识,坚持自律、自觉慎独,追求道德的境界。其次,教师应重视知识修养,具备了广博的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系统的教育理论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再次,教师应加强美学修养,树立高雅的审美情趣,引发愉快的情绪体验,表现出完美的举止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专业礼仪不是小节,它是一种教师艺术文化和专业素养,并且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素养全面的提升。因此,教师专业礼仪的建构在教师专业发展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1]杨雄忠.全面提高年轻教师的专业素养[J].教育导刊,2002,(1).
[2]论语[M].长春:吉林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