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管理创新纵横谈

2007-12-29李子江殷国银

中国教师 2007年12期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少年儿童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班主任教师只有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树立全新的教师观,创新班级管理的方法,力求使学校教育与当前的社会形势以及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特点相适应,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情感型、科学型、艺术型——一种全新的班主任教师观
  
  情感型。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如果我们对学生没有起码的热爱、关怀、理解、信任,那么我们就无法对今天的学生进行教育。正如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最可贵的一点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的要求相结合的这样一种爱。”班主任教师对待学生要具备父亲般的严厉,同时又具有母亲般的温存,对所有的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即使是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也要通过真诚的爱去感化他们、教育他们。
  科学型。班主任教师不仅要有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有扎实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尤其要有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素养。只有掌握广泛深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才能为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提供机会,才能把所教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只有掌握系统、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认真教好功课,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的素养,努力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选择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具备了上述知识结构的科学型教师,才有可能担负起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任务。
  艺术型。教育是塑造人的综合艺术活动。如果班主任教师不能运用艺术的手段去教育学生,这种教育就是一种非常单一的、呆板的、不受学生欢迎的教育;相反,如果能够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方法,解决教育中的矛盾,创造和谐的教育状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教育艺术是一个班主任教师教育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新视角
  
  调查发现,学生最不欢迎“保姆式”、“警察式”的班主任,“保姆式”的班主任包办代替一切,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机会,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差。“警察式”的班主任对学生过于严厉,动则训斥、批评、惩罚,学生望而生畏,师生关系冷淡、疏远。班主任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才能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转化成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他们自己的觉悟和决心,推动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实践教育者的要求。
  热爱学生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如果班主任真心诚意,胸怀坦荡,像慈母一样关怀学生,那么他们将敞开心灵的大门,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爱”主要体现为“关怀、理解、支持、尊重、信任”学生,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矛盾,理解他们内心世界中的喜怒哀乐、荣辱毁誉,失败的懊恼,成功的喜悦。教师只有先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理解教师,接受教师的春风化雨。尊重学生体现在了解、关心、信任学生,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关心他们“有意义的交往圈子”;信任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理力量,信任他们能在完成任务中经受锻炼,增强自我教育的信心和勇气。相反,那种急功近利、图一时痛快,随意翻老底、揭伤疤、曝丑事的做法,必然伤害学生自尊心,也降低了自己的威信,常常使教育工作陷入困境。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我的基本原则——永远是尽可能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尊重一个人。”严格要求是在尊重信任的前提下提出来的,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常言道:“严是爱、松是害。”没有严格的要求培养不出合格的人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从爱出发,从尊重、关心、信任入手,要宽容学生,不求全责备;另一方面,宽容决不是姑息迁就、放纵,无原则的宽容实则害了学生,因此,教师要理解有法,引导有方,同时还要爱而有度,严而有格。
  
  三、集体化、多样化、序列化、知识化——开展班级活动的新创意
  
  班集体的生命力在于活动,集体能否成为学生心中的“磁石”,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块“绿洲”,成为每一个学生热爱的大家庭,关键取决于一系列班级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集体充满生机与活力。开展班级活动要坚持集体化、多样化、序列化和知识化的发展方向,使集体的活动不只为集体本身所需要,而且为每个集体成员所欢迎,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愉快的活动中进行教育。集体化指每开展一次活动,都要争取让全体同学共同参加,促使每个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增加集体主义观念,形成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多样化指要把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要生动活泼,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特长,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得到发展。序列化指定时定期按计划开展活动,班级每开展一项活动,都要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具体措施,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既要有一个总体计划,以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和连续性,又要随机应变,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临时的具体的活动计划。知识化即开展活动要有意义,坚持寓教于乐的方向。诚能如此,则学校必将成为学生向往的“百草园式的乐园”,而不是学生反感的“三味书屋”,发挥集体教育的积极作用。
  
  四、人人都可以称为“全班之最”——评价学生的新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身上都藏有一条含金的矿脉。”教育者的艺术就在于是否善于挖掘和开发学生身上的潜能,寻找他们各自的“闪光点”,用情感培养它,用行动扶植它。当他们有向上的愿望时,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帮助他们树立前进的信心和勇气;当他们有了进步和成绩时,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发现他们有某方面的素质和特长时,要精心培养,使之发扬光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巨大潜能,使他们充满信心,才能使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提出的“评全班之最”的方法,就是对待传统仅仅以分数、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一个突破。经过同学们评比,班上出现了学习最好的,跑得最快的,跳得最高的,铅球投得最远的,有最讲文明礼貌的,有最热爱劳动的,有毛笔字、有钢笔字写得最好的,有画画得最好的,等等。甚至班上成绩最差的学生也都找到了宣告大写“我”存在的领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信心,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五、家访工作的“三不”原则——矫治顽症的“新药方”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们的支持参与,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家长的配合,是学校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家访作为教师加强同家长沟通,密切双方感情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总习惯于把家访选择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把家访作为向家长告状,惩罚学生的手段,导致家长和学生“谈虎色变”,从而形成了一种“教师请家长,家长打孩子,孩子恨教师”的教育恶性循环。为了改变家长和学生对家访的误解,班主任教师开展家访工作应该坚持三个原则:(1)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要请家长;(2)教师家访不向家长告状;(3)教师不在家长会上点名批评学生。此外,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家长开展教育交流会,介绍各自家庭教育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共同研究讨论教育孩子的措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湖北省十堰市郧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