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赋解说(下)

2007-12-29

中国教师 2007年12期

  五、传状
  
  传状是述说某个人的生平事迹,以此纪念前人和昭示后人。
  传状多属写他人,也有写自己的。多数是写正面人物,也有少数是批评反面人物的,但都在使其对社会起积极的教育作用。
  一部二十四史,以纪传体写了无数的历史人物,是传状的集中表现,恕不多赘。除此之外,还有的传状是写的不见经传的人物,但对世人却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如柳宗元的《郭橐驼传》,写的是一位种树的老农,通过他的经验,显示了“无为而治”的重要哲学思想。柳宗元的《区寄传》,写的是一位足智多谋战胜盗贼的平民少年,为青少年树立起一个智慧和勇敢的典型。
  通过传状来写自己亲人的,如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写的是其先父为官,对折狱所持的严谨态度,为后世执法者树立了榜样。蒋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叙述的是其先妣教子之事,也可以作为今天独生子女教育的范例。曹操通过他所写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写出了他一生的征战和贡献,充分体现出一位政治家的坦诚胸怀。
  总之,传状的范围是很广泛的,其内容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尚实”的文风是不容丢失的。
  
  六、铭诔
  
  上面已经提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铭诔尚实”,“实”不仅在“传状”中需要,在“铭诔”中尤其需要,因为铭诔所记述的人和事,多属歌功颂德的。
  在“铭诔”中,包括了箴铭、碑志、哀祭等多方面的文体在内。“箴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墓志”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有的写自己,有的是述别人,但都要突出一个“实”字。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袁枚的《祭妹文》,都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诔文。特别是《祭十二郎文》,真是字字泪,句句血,读之使人怆然泪下,久久不能自持。正如有的评论所说的:“反复曲折,凄婉呜咽,真骨肉之至情,千秋之绝调也。”
  上面提到的孙中山先生所作的《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则是一篇追念烈士为革命壮烈牺牲的祭文,其意义更不同寻常。
  
  七、奏议
  
  在这里我们将奏议与诏令一起来讲,是将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放在一起来审视。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奏议宜雅”,其实在奏议方面,除了能够讲得雅,使国君入耳外,更为重要的是要直、要真,要敢于直言不讳地讲真话。试看每一个英明的君主,所以能够出现升平之治,其中一个主要的条件,是善于听取谏言,励精图治的结果。如在贞观之治中,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一篇既雅更真的谏言书,详细地陈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值得一读。
  在一个以“人治”为主的社会制度下,一个贤明的君主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汉文帝的《劝农诏》,汉武帝的《求茂才异等诏》,唐太宗的《贞观政要》中所作的对大臣的一些要求和规定,(如在《教戒太子诸王第十一》中,对大臣教育其子弟所提出的训诫),要求其子弟不要特殊化,不仅在当时,即使在今天尚有其现实意义。
  
  八、家书
  
  在这一部分中,是将家教、家规与家书都包容在内,我国是一个有着优良家教传统的国家,有着丰富的家教经验和范例,具体体现在有关家教的故事、家规和家书的内容中。“孟母三迁”、“曾子杀彘”的故事,《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柏庐治家格言》等专著,是大家所熟知的,不赘述。
  现以疏广的“不以赐金买田宅对”,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世说新语·贤媛》中的陶母责子等记述,作些简介。疏广在回答他的子弟要求用赐金购置田宅时,提出“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等答对,对于今天的暴发户及其子弟,仍有现实的教育意义。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对于今天克服一些年青人在学习中的浮躁之风,缺乏立志和惧怕刻苦锻炼的弊病,不是很有针对性的教育作用吗?特别是陶母责子的一段故事,陶母坚决拒收其子陶侃(时为掌管渔业的官吏)所送的鱼干,并以书责其子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为不益,乃增吾忧也。”以此教育其子要廉洁奉公,不要以职徇私。这不仅在当时足以称道,在今日也值得借鉴。
  家教与政教结合,除去上面的一些故事外,还有不少的家书可读,如郑板桥的家书、曾国藩的家书等。还有一些烈士在就义前所写的家书,更应多选学一些,使读者了解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如何来之不易。
  在家教中还将家规也列入其中,在《颜氏家训》《袁氏世范》《朱柏庐治家格言》等文献中,都有不少家规的规定,不再赘述。
  
  九、游记
  
  古人写游记,除了揽胜之外,都有所寄托,而且有的还含有很深的哲理在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除说明“山川之胜,唯识者得之”以外,还借美景以抒发胸中的愤懑。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阐明了凡事须亲临其境,方能知其深且难;而且必须立志和尽力,方能知其究竟;从游览山水之中,来体会为学之道。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对郊外的春景写得生机盎然,只是蛰居于城市的人无所知而已,以此来启迪人们应当打开眼界去看世界。姚鼐的《登泰山记》,不但写出了登山之难,更描绘出观日出之美,使山色云海融为一体,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
  由此可见,通过游记,不但可以揽胜,可以采风;而且还可以考古,可以鉴今,可以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总之,游记的天地是大的,文体是自由活泼的,可以是文,可以是诗,也可以是亦文亦诗。可长可短,也可以是连篇,还可以写一部书,如《徐霞客游记》,它不只是一般的游记,而且是一部地理考察的专著。所以有人说:司马迁的《史记》,因游历而丰实;柳子厚的文章,得山水之启迪,是有一定道理的。
  
  十、科技文摘
  
  中国的科技,在近代是落后了,但在古代却是一直走在世界的前面,在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药、科技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贡献。如在先秦即已成书的《禹贡》,其中治水的经验和根据自然条件划分“九州”区域的主张,一直沿用至后世;《考工记》(《周礼·冬官》)中对“百工”的提出和对木工、金工等的分析,也有可取之处。不再赘述。下面仅以《梦溪笔谈》和《齐民要术》其中的篇章,作些简介。
  《梦溪笔谈》,为北宋沈括所撰,就作者所见闻,用笔记体写成,其内容极为广泛,科技占有重要篇幅,如活字版、印刷术、指南针、殒星等,都属科技篇章。我国的这些发明,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了推进作用,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中国是以农立国,有关农事的记述,散见于古典诗文中比比皆是,现仅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来作些说明,贾思勰大约生卒于北魏时代,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齐民要术》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中期,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分述了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的加工和副业等,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的农业生产经验,为我国农业经营留下了一部比较系统的历史文献。
  此外,还应提到有关我国的医学贡献,这里只就《黄帝内经》和《本草纲目》两部书作些简介。《黄帝内经》是我国较早的一部重要的医学文献,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包括内科和针灸两个方面的内容,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一部重要的药典。包括了各种药物的“释名”、“集解”,以及“辨疑”、“正误”、“修治”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而不仅包括了“药理”,而且包括了“医治”等多方面的知识,为祖国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两部书,都是我国中医发展的基础学科和主要经典。
  以上就是有关文赋选读的基本内含的一些简介与评析,无论是分类还是释义,都很粗糙,有待作进一步的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