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地理中考复习的几点建议

2007-12-27陈宇宁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6期
关键词:课标气候课程标准

陈宇宁

在新形势下,面对课改的不断深入和中考体制的不断变革,中学地理教师面临更大的挑战。只有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从容应对各种新问题,其中做好地理中考复习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的问题,以下是我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反映课程改革的法规性文件,是教师复习备考的主要依据。中考是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的内容与标准,而不是以某一版本的教材作为依据,我们现在使用的有人教版和湖南版两种版本,虽然都是依据课标编写,但侧重点有很大区别。要根据课标,把这两种版本的教材结合起来,复习能否取得最佳的效果,要看教师对《课程标准》理解的是否透彻,研究的是否深入,把握的是否到位。

二、重视图表作用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地理图象中能提供比文字描述更为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地图中正确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历届地理中考试题的一个重点,可以说是“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复习、归纳知识的重要载体,也是必考内容,且形式灵活多变。识图、用图是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的文字内容,而地理空间概念淡薄,“图文转化”能力差,不懂得从图象中获取信息来回答问题。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注意对学生进行专题地图的辅导,力求他们掌握一些基础图(课本、地图册),从这些图中搜集、整理信息以及进行分析。如:(1)中国政区图:政区图是各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基础,要把众多的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政区图必不可少。要熟悉各省、区的名称和位置,能在地图上迅速找出来,要掌握各省、区与重要山脉、大河、海洋、邻国的相对位置。(2)中国地形图:熟悉地形概况,对掌握各区域地形的特征,对了解气候的重要界线,内、外流区域的划分,大河的水文特征,以及农业、矿产、森林的分布,都有重要意义。对地形图要熟悉主要山脉的位置,(如秦岭、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祁连山的分布与长江、黄河的相对位置)。还要了解地势的三级阶梯。(3)气候图:包括一月、七月份平均气温图、温度带图、年平均降水量图、干湿状况图。掌握上述气候图,对了解气候的空间分布与主要特征,了解区域地理的水文、农业等差异都有好处。在上述气候图中,要掌握一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年降水量图中800、400、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位置,五个温度带、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其中以秦岭——淮河一线的气候意义最为重要。掌握地图,要注意:1、注意读出图中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读相对位置时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2、将不同内容的地图对照起来读,将地图“叠加”,如可以把“中国政区图”与中国地形图“叠加,就可以把我国主要地形类型的分布落实到一个更具体的层次(秦岭主要分布在陕西省南部,山西省在太行山以西,属于黄土高原等)。此外还可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绘图训练。一般情况下,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是必须让学生掌握的最主要的绘图能力。另外,在复习过程中,注意学会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折线图、统计图。

三、讲究层次,循序渐进

复习要以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这一特殊性就要求地理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紧靠课标,尤其是课标中的能力要求,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效率,以便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比如,初中地理中考复习,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以知识结构为线索进行章节复习,分章节复习是重点掌握课本知识点,即源于课本的复习,其次以地理要素为线索进行专题复习,如把所有的气候知识放在一个主题来复习。解决所有与气候有关的问题,同时也以气候知识为基础的河流、水资源、农业等问题作铺垫。再如:地形与地势、河流与湖泊、自然资源、区域地理等专题复习。第三,以课本图像为线索进行综合复习,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点在地图上串起来。第四,能力训练复习:可分为训练读图能力、训练文字材料分析能力、绘图能力、统计数字资料的能力等。如可训练学生运用资料说明或解决区域地理问题,既给出某区域的相关资料,学生分析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师也可提出一些问题或看法,让学生用资料说明。最后搞好中考模拟训练,掌握学生存在的问题,这种复习题的设计避免了一种方法重复合用,保证了每次复习都具有新颖性。另一方面是分层复习,如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学生应重点复习好基础知识,做到扎实准确熟练;基础和能力一般的学生应重点掌握方法,会联系结合实际,使知识融会贯通;学有余力的学生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训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四、落实基础,提高能力

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归宿。由于中考综合能力的考试不再过分强调试题的覆盖面,而是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辅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基本能力。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在弄清楚各章节的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各主干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目前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和生产联系上,因此,要结合基本知识创设一些自然现象情境或问题情境,以便使学生能灵活运用这些基本知识去解释这些自然现象或解决这些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如课标要求: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可从两方面说明,一是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的人类活动差异,二是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人们的生产、生活差异,如生活方面,气候对穿衣、住房等的影响。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要注意把气候知识、地理位置、地形等在复习中与区域的生产、生活相结合,关键是让学生学会分析方法。同一内容,要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练习题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分析与思维。如“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为什么要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地理事物的能力、从材料和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把握区域特征的能力,这些能力是地理学科非常重要的能力,也是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

猜你喜欢

课标气候课程标准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瞧,气候大不同
气候变暖会怎样?
都是气候变暖惹的祸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