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教学中帮助高中新生跨过学习“台阶”的对策

2007-12-27李春杭

中学理科园地 2007年6期
关键词:矢量摩擦力台阶

李春杭

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时,往往感到很困难,即使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普遍感觉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之间存在较大的“台阶”,如何帮助学生跃过这个“坎”,尽快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高、初中物理“台阶”的形成与教学对策。

一、形成“台阶”的原因

造成高、初中物理学习衔接出现一个高“台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来自教材方面的原因。从初中力学到高一力学,教材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

1.研究对象由直观走向抽象。在初中阶段力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形象直观的实体,而高中力学接触到的则是实际物体的抽象——质点。由直观物体抽象为模型,往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和模型建构能力。

2.研究主体及研究过程由单一走向复杂。如力的平衡,初中主要研究二力平衡,且对象单一,而高一力学研究的是多个力的平衡,且往往牵涉多个相互作用的物体。又如运动学问题,初中研究的主要是最简单的运动方式——匀速直线运动或过程简单、对象单一的变速运动,而高一运动学研究的则是涉取追及、相对运动、加速度等复杂过程的运动问题。所研究的问题已经由简单不断转向复杂。

3.物理量中出现了多个矢量和矢量运算。初中力学虽然也牵涉到矢量,但大多研究的都是同一直线上的矢量运算问题,可以用代数方法进行运算,矢量运算的特征并不明显。如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等。但在高一物理力学中,除了要进行力的合成外,还要进行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矢量的运算,且这些矢量的运算也由特殊角度(如180度)的运算进入到任意夹角的矢量运算。矢量运算的物理量的数量和运算的难度明显比初中高得多。

4.教材的内容及呈现方式较初中教材有较大的变化。

总体上看,初中物理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所叙述的物理现象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且比较表面,绝大部分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感受或体验是吻合的、一致的。其规律不太复杂,且公式参量也较少。因此,学生对初中物理并不感到太难。

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较多,篇幅较长,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描述方式较多,如文字法、公式法、图像法,它们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对同一物理现象或规律从多侧面观察它、研究它。因此,初中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往往感到模型抽象,难想象。

教材的上述变化,对刚升入高一的学生来说,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往往会感到高中物理难学。

其次,是来自学生方面的原因。高中物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如阅读理解、逻辑思维、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空间想象、灵活应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的能力发展往往滞后于实际需要,这自然就影响到学生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在上高中前就曾听“过来人”说过:“高中物理是所有学科中最难学的”,在上高中后他们的切身感受确实如此,无形中就在他们不成熟的心里形成了物理难学的观念,影响了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正确态度,也影响了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和决心。此外,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初三太紧张了,高一需要放松放松,到高二、高三再努力也不迟”,造成基础没打扎实,最后影响了对物理的学习。

最后,是自来教师方面的原因。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研究初中教材,没有把握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点,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在高中学习要有一个适应过程,练习或测验时题目过难,学生“失败”太多,没有成就感,于是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了帮助学生跃过这个“坎”,迅速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笔者认为在高一物理教学时,可采取以下策略:

1.积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把真爱和微笑带进课堂重点高中的每个学生在初中时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在高中,教师同样也应该把每个学生当做优生来关注,不能让他们感到被冷落。因此教师—走进教室讲台上,就要把爱的目光给每一个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每一个学生,把激励的话语送给每一个学生,让自己的真爱充满整个课堂,让自己的激情洋溢着每一个学生。这样,学生充分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既能使学生得到愉悦的享受,又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

(2)把参与式学习活动引入课堂参与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若能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成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要认为参与式活动只是初中生的“专利”,高中生就不喜欢了,其实在高中课堂上只要有实验、活动等参与机会,学生同样十分兴奋。教师应尽可能多做实验,同时也多开展一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那么生机盎然的课堂必然展现在我们眼前。例如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我安排了一胖大的甲同学与一瘦小的乙同学拔河比赛,结果甲同学一下子把乙同学拉过去了。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甲获胜的原因是什么?班上的同学不约而同地说:“甲的拉力大于乙的拉力。”“真的吗?”教师又问。这时教师拿出一双溜冰鞋让甲穿上,让他们重新比赛,结果乙获胜了。“难道这回是乙的拉力大于甲的拉力吗?到底谁的拉力大呢?”学生看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兴趣一下子产生了,学习的欲望也被调动上来。

(3)把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教学内容为基点,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及身边的工业生产等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如在讲动量定理时,可先提出人骑自行车遇到紧急情况时要刹车,为什么速度越大越不容易停下?通过分析可知在阻力一定时,速度大的动量的变化量大,车要停下来的时间就长。进一步告诫学生为了安全起见,骑车不能太快。这种把知识学习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学好物理可以使我们更加科学合理的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到物理更有趣、有用,进而更自觉努力地学习。

2.在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习之前,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于高一年的新生来说,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起点不同,知识储备也不同,学生所具备的学习条件是不同的。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顺利开始学习新知识,首先在学习新课前要对初中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回顾并适当复习补充一些必备的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一次函数图象、斜率的概念、数列求和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次,教师要仔细研究初、高中教材的相关内容,了解初中教学所达到的难度和深度,从新旧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找准衔接点,可以实现新旧知识教学的顺利过渡。例如,对于“摩擦力”一节内容,初中仅介绍摩擦力概念、分类、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及增大

有益摩擦、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不涉及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摩擦力的产生是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在高一新课教学中,教师从这衔接点人手,举出学生熟悉的实例,让学生分析物体有否受到摩擦力,如:①放在地面上的讲台桌是否受到摩擦力?②用力推讲台桌不动,讲台桌是否受到摩擦力?⑧讲台桌在力的作用下运动,讲台桌是否受到摩擦力?通过对这三个例子的分析归纳,就可以让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知识—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的学习。

最后,在教学中对教学难度的要求要坚持适中的原则,既不提出过高要求,使学生望尘莫及,也不要要求过低,让学生学得无味。因此在给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布置作业和考试命题时,都要考虑学生实际,不可以过早地出些过难的问题,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

3.在教学中既注重知识,又注重过程与方法

物理知识大厦是由物理概念和规律搭建起来的。首先高中学生学习物理,一开始就要要求他们学好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要学好概念和规律,就要弄清每一个概念和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规律的内容、单位、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特别是要弄清与相似或相反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如:静力学中的合成和分解、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动量和冲量、理想气体与真实气体等,都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其次,要重视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的教学。确定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现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是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很多物理学的规律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起来的,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建立都是如此,教学时要让学生认真体验这种物理研究方法。

此外,教学中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解题的重点是物理过程的分析和物理模型的建立。要让学生在具体问题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的思维方式,提高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时,有些学生始终认为合力一定大于分力。对此,引入三角形法则,让学生认识到矢量三角形中表示合力的也是三角形的一个边;由此再来认识合力大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两分力之和,其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种利用将物理过程转化为数学问题,再反过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是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教学中要多举一些这样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它的重要性,并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4.加强学法指导,提高自学能力

进入高中学习后,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从高一开始,就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1)指导学生阅读。潜心研读、挖掘提炼,边读边思考,对重要内容要反复推敲,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这是阅读的基本方法。教学中要通过对教学内容(包括课本中的图象、插图、阅读材料、注释等)的阅读,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2)指导学生听课。听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听课对每一位学生都是非常熟悉的事,但这并不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听课效率,让高一的学生注意并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依然是很重要的。教师应指导学生听课时要全神贯注听教师的讲解、听同学的发言(包括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听公式、定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各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等),要边听边想,边听边忆,自己懂的要耐心听,不懂的要仔细听,还要动手做好笔记。

(3)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教材的编写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完整的知识体系分到各章节中,学习时应及时将这些零碎而不系统的知识形成“知识串”。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通过抓住知识主线来进行知识梳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不断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高中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以及物理这一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数学的解题能力都比初中有更高的要求,学生能否在尽量短的时间适应高中的学习,顺利地跨过这个学习台阶,是影响学生提高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衔接,降低高初中物理的学习台阶,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统筹安排的系统工程。要从高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也要从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方面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高初中教师都应重视这个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共同努力,为搞好高初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矢量摩擦力台阶
物理矢量和标量学习中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力的矢量性的一个例子
台阶
神奇的摩擦力
自不量力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神奇的摩擦力
三角形法则在动态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摩擦力做功中需弄清的几个问题
矢量三角形法则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