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7-12-27陈知镜
陈知镜
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已是刻不容缓了。高中物理教学应以课程内容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为理念,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主观能动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效地培养出创新人才。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创新的最大推动力,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启动、定向和推动的作用。创新的过程要靠兴趣支撑,没有兴趣就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先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并处于最佳活跃状态。这就需要教师独具匠心,运用生活中的实例,巧妙的创设情境。如学习平衡知识时,利用多媒体演示:啄木鸟静止时,能在钢丝上稳稳的停住,振动起来却停不住了,而且是“边啄边往下滑”。为什么静止时能停住,振动起来却停不住?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滑下来,而不是连续下滑呢?奇特的自然现象,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探根求源的愿望。也可以巧妙的提出一些容易引起错觉的事例,或欲答不知其理的想法,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教学,带四根一端膨松的塑料捆扎绳(选在干燥的晴天),哪个同学能把膨松的一端捻紧聚在一起?学生认为小事一桩,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到讲台操作,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把绳子聚拢在一起,反而更膨松,越用力捻,膨松得越厉害。学生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这样呢?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兴趣很快就被激发了。这样有目的地给学生设置“障碍”,保持刺激的新颖性,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大胆探索,排除“障碍”,让学生尝到创造和成功的喜悦,并保持旺盛的进取心,达到激励创新的萌芽产生。
二、巧妙设置疑问,诱发创新欲望
“学始于思,思始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基础为依据,顺着知识的阶梯,精心设计疑问,提出一个个富于思考和进取的问题,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漩涡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意识,久之必能习惯成自然地形成思维动势,化入潜意识之中。如学了电磁感应现象后,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中电能的来源产生了疑惑,在《电磁感应中的能量转化》的教学中设计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线框在非匀强磁场中的摆动很快就减弱了?学生很快就想到了:安培力做负功,机械能减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那么能量又是如何转化的?学生经讨论后回答:洛仑兹力的作用。洛仑兹力又是怎么作用的?引导学生分解洛仑兹力,经讨论得出它的两个分力的作用。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活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敢于质疑,大胆提出问题;把握好难易度,尽可能避免学生提不出问题,否则将使学生的学习停止,也就谈不上有创新的欲望。
三、培养发散思维,拓展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是一种不依常规,以问题为中心,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出传统教学中“重求同,忽视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忽视发散思维训练”的模式,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师要摆脱习惯认识的束缚,挖掘教材中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一个点发散到多个面、朝不同途径扩散开,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的教学中,学了“用细绳拉着小球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小球通过最高点的最小速度是多少?”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到:①小球通过最低点的速度多大?此时绳的张力多大?②小球通过与圆心在同一水平面的位置时,速度和张力各是多大?③把细绳改为细棒情况又如何?④如果小球在竖直光滑圆环的内侧滚动,则情况又如何?小球应从多高的斜槽上滚下,才能通过圆环的最高点?⑤小球在光滑的弯管内滚动(顺便分析汽车过凹形桥底部时情况),则情况又如何?速度变大或变小时,管的内外侧受力将发生怎样变化?⑥汽车过凸形桥顶部时对桥面的压力及最大的速度多大?设问逐渐展开,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新思想、新办法,寻找出各种可能的答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利用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找出一个最优化的结论,达到收敛思维的目的。
四、培养探索精神,激活创新能力
物理学的生命在于创新,物理教育的精髓则是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科学家的许多发现、成就,都是他们不甘失败、艰苦探索得来的。教师不要急着把物理规律、原理直接告诉学生,利用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认真、思考,善于“钻空子”,做探索的有心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探索动机,使他们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能激活他们的创新能力。如学习电功、电热区别时,用一台玩具电动机做了一个演示实验:①不让电枢转动,测出其两端的电压U,通过的电流,及电动机的电阻R,让学生计算U2t/R,UIt,I2Rt的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②让电枢转动,再测出其U、I、R的值,让学生计算出U2t/R,UIt,I2Rt并比较它们的大小。为什么电枢不转时。在实验误差范围内U2t/R=UIt=I2Rt;电枢转动时,U22t/≠Ult≠I2Rt?转与不转区别在哪里?引导学生探索,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原理和规律。实践证明这样对比探索,学生印象深刻,再次遇到此类问题时不易出错,而且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了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把握了主动学习的方向,领悟到了探索与创新的乐趣,认识到探索与研究的真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五、注重实验设计,开拓创新能力
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反复实验和精心制作以后获得成功的,物理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注重实验方案设计更是能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迁移学过的实验原理和方法,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案。由于实验方案设计难度大,学生常常会卡壳,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迁移能力,有的放矢地给予启发和指导,并设置多个思维台阶,有效分步控制难度,逐步提高设计水平,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如要求学生设计测重力加速度g的实验,这是一个较灵活的开放性问题,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实验设计方案:(1)让重物自由下落用频闪照相法测g;(2)让重物自由下落在打出的纸带测g;(3)利用单摆测g;(4)用重力和质量的关系G=mg测g;(5)让小球自由下落,测出球下落的高度h和时间t,由g=2h/t2得g;(6)用物体在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下滑的运动,由S=gt2sinθ/2得g;(7)利用跨过定滑轮悬挂的两物体的运动,由g=2h(m1+m2)/(m2-m1)t2得g。引导学生对每个实验方案进行分析,得出较理想的设计方案,通过这种自由度大、自主力强的实验方案设计,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创造性地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自信是创新的前提,怀疑是创新的基础,不怕失败是创新的条件,锲而不舍是创新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