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地理课堂成为提高综合素质的平台
2007-12-27王献忠
王献忠
随着课程标准的实施,地理教学对科普知识的推广、探索大自然的奥秘、破除封建迷信有着积极的作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增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地理教学承担的功能之一。为了改变以往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人文知识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
一、恰当引用诗词、谚语
朝霞和晚霞,不仅给大自然增添了迷人的姿色,同时,对未来天气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民间就有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夏日早晨,如朝霞满天,说明大气中水汽等含量丰富,随着气温的升高,对流运动加强,很可能形成浓积云,产生雷雨天气。若晚霞出现,虽然空气中水汽含量多,但地面温度逐渐下降,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云滴的形成。故而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说。
气候是一地农业生产生要的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传统意义上讲,一地的气候资源不仅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种植制度、甚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产品的品种、品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适时引用了晏子出使楚国受侮辱后说的一句话作为例证: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深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他们在个体型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旱生环境下的植物,叶子退化成坚硬的细刺,以减少水分蒸腾,而根系却很发达,以便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取水分;而水湿环境下的植物一般具有柔嫩、硕大的叶子,根系并不发达的特征。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文章中引用的明代大才子解缙的一幅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一“重”一“浅”形象地道出了芦苇叶子硕大而根系并不发达。学生听后露出了会心、欢畅的笑容。
二、联系社会焦点、热点等新闻事件
在讲绿色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环境效益时,联系“国家在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等地区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我国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绿色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西北地区风沙大,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在这些地区营造防护林是因为植被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功能;内蒙古东部、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和农耕区,在这些地区造林,是因为森林具有减小风速、变害风为微风,从而保护牧场农田的作用。联系社会焦点、热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了学生单纯地死记硬背,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混淆、遗漏、遗忘。
在海洋权益这部分,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还拥有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照此计算,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对于任何一国的专属经济区规定别国在其上空享有飞越自由,但在行使此自由时,应顾及和尊重沿海国的权利。2001年4月1日发生的美国侦察机在我专属经济区的侦察行为则明显违反了该规定,早已超越了“飞越自由的”的范畴,是对我国主权的严重侵犯,也严重侵犯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更不用说随后闯入我领空,撞毁我军用飞机的霸道行径。另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要兼顾各个国家的利益和要求,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明确之处,还有一些岛屿主权争议。我举了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的马岛之战。虽临近下课,但同学们的兴奋点又被激发了。
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入时事热点、焦点不仅能有效地帮助同学们理解掌握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关注社会生活的习惯。
三、联系乡土
讲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成因,告知学生我们这里就是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它有何特征?成因是什么?”问题一提出同学们就热烈地讨论起来。我首先让学生分别说出我们这里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冬夏季的气温、降水、风向,再让同学们归纳总结出气候特征,后推而广之。讲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问:“自西向东流经境内的长江南北岸,哪一边更适合建港口码头?”南岸。因为受向右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南岸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南岸水深陡峭,而北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泥沙淤积,河岸坡度和缓,水浅,不宜建港口码头。
联系乡土讲课,能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概念等具体形象化,使学生倍感亲切,同时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