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教育的六大困惑

2007-12-24

人力资源 2007年10期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
  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论从规模到质量,都是前所未有的,教书育人,培养出了无数人才,然而,整个社会唯考试是举,导致了一系列不正常的现象出现,令作者困惑,仅以此文进行探讨——
  
  首先,我困惑的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几年教育历程中,有相当多的时间还是传授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陈旧知识。我们上学是为什么?仅仅为学知识而学习吗?
  
  咱们先定义一下什么是陈旧知识。我认为:凡是过时的、一辈子都用不上的知识就是陈旧知识。
  我记得文革刚结束那会儿,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过去,我们将人生分为三块儿——上学、工作和退休。我们认为年少时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够我们吃一辈子。一毕业,甭管是中专还是大学,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这辈子就OK了。
  我在网上看到,一位从事了30多年教育工作的老校长这样评价今天的中小学教育:“在经过12年的学习以后,如不能考上大学,学生们所学的考试知识在社会上基本没有什么用途,也将在他们离开学校后很快被忘记,这毫无疑问是教育的浪费。”
  2006年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一名博士生跳楼身亡了。这个从山西农村出来的苦孩子,非常努力,她不仅获得了吴玉章奖,研究成果也是同级学生中最多的。4天后,她就将参加论文答辩,拿到博士证书了……可就在这个结骨眼儿上,她选择了放弃生命。据报载,她虽然“在学术上颇有成就”,但已经40岁的她找工作却很困难,几次碰钉子后,她选择了死亡,留下一个13岁的儿子和也正在读博士的丈夫。女博士的同学说:“大龄女博士的压力太大了。55岁退休,还能干几年?而且她有家有口,个人面临的问题太多。她是为了改变命运把全部宝都押上了,但现在的境遇她不能接受。”
  寒窗苦读这么多年,难道就为了这纵身一跳?博士找工作尚且如此,那大学生呢?过去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只要毕业,就不愁没饭碗,现在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困难。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2006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表示:大众化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再自诩为社会的精英,要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
  东北新闻网有一篇针对这则新闻的评论,作者说:我不反对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但我认为,教育部门在向大学生及其家长提出这种要求之前,必须回答这样三个问题:
  首先,做普通劳动者能收回读大学的成本吗?现在一个学生读到大学至少要花十五六万,而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平均月薪则在一千元以下。不能收回成本,实际上就等于学生家长用自己的血汗钱补贴用工企业,赔本的买卖谁愿意干?孩子上大学欠的钱,助学贷款怎么还?
  成本问题之外,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现在也非常不尽如人意。他们休息的权利,获得报酬的权利,病、伤退休之后得到保障的权利等都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落实。
  难怪人们感慨道:“中国大学:收费精英化,就业大众化!”
  这两年,有关北大毕业生的新闻颇为热闹:先是一个去卖肉了,后来又一个去卖糖葫芦了,闹得沸沸扬扬。
  北大是咱们中国顶了尖儿的大学!年年中国各地的高考状元,不都是让北大、清华给收编去了吗?谁家孩子能考上北大、清华,可以光宗耀祖!北大毕业生?那是几十万人里边的尖儿!现在可好,这些个“尖儿”竟然去卖糖葫芦了!
  一位北大毕业生直截了当地写了一篇文章,叫作《北大骄子说: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清华一位骄子说:“我今天要对这个系统大声地说一声‘不!’”
  别看该废物名不见经传,却颇有能量,在中国掀起过两场不大不小的文字风波。除了《我是北大培养的废物》,他还写过一本书《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哈佛女孩刘亦婷”真相》,把应试教育的典型人物“哈佛女孩”捎带也“置疑”了一番!
  该废物在文章中说:“我的许多言辞可能比较激烈。但对于浮躁的人会有好处。本来,废物是个很主观的说法,是一种感觉,但很多人都纠缠于这个概念。对于国家而言,能力低下,缺乏创造能力的人是废物。对于社会而言,自私愚钝,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废物。对于个人而言,缺乏境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顽固迂腐的人是废物。对于北大毕业生而言,缺乏以上任何一条都是废物。”
  该废物姓萧,在中央台《实话实说》栏目作过策划,我采访过他。
  我们的谈话基本上是围绕“废物”这个话题,我问他:“你为什么想到写这样一篇文章?”
  他说:“我是从大学里混出来的,比较了解大学。”
  我实在难以理解:“你真觉得自己是废物吗?这么出色的……废物?”
  他这样回答: “中国人这么刻苦,拼命地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不是废物又是什么?我觉得我之所以没成废物,是因为毕业后学了很多东西。如果你学了十几年,就是为了卖肉的话,那又何必呢?”
  我反问他:“那你认为什么样的人不是废物呢?”
  他说:“起码要具备3点:1.很强的谋生能力。2.人文素质。3.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与实际脱节的问题。现在的工作越来越个性化了,新技术不断涌现,到学生毕业时所学的东西就已经与现实脱节了。”
  为啥?逃避就业压力!一位清华的“尖儿”说:“社会上一提到清华的学生,就觉得应该找很好的工作,拿很高的工资,有很好的出路,其实不是的。”他说,继续深造不过是不使自己变成“废物”的有效方式之一。
  寒窗苦读的这些年,谁不是靠死记硬背、题山题海中转腰子来“过关斩将”的?就为了那块就业的“敲门砖”,满脑子都灌的是未来工作用不上且又索然无味的过剩知识,能不成废物吗?
  不久前,还差一年就毕业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博士生王垠退了学,这个年少轻狂的家伙,把自己的光辉前途抛弃了不说,还写了个“万言书”,把中国教育给埋汰了一番:说中国教育一再扼杀学生的创造力。
  据说他退学的原因有二,一是不认同清华博士生的培养模式;二是不愿意充当导师挣钱的工具。
  瞧瞧,真正站出来置疑教育、到处给中国教育抹黑的,恰恰是我们教育培养的这些“尖儿”们!他们的过人之处,也正是体现在这种批判精神,这种追求真理的眼光和勇气上!他们理性的反思与批判精神,真让我觉得中国未来有望!
  
  困惑二:我们的教育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只为考试而存在了。难道我们教育的目地就是培养孩子们娴熟的考试技巧?
  
  人力资源的开发离不开知识资源,科学知识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年,高考已经成了中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结”,一个斯芬克斯之谜。这个谜,从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就缠着我们,而且越缠越紧。
  当我们从小学熬到大学毕业,不知要经历多少考试!一路过关斩将地考过来,我们变成了什么?变成了优秀的答题机器!
  我们从骨子里就天生有一种对考试的敬畏:无权无势的百姓子女,除了考试,还有什么能改变命运?
  今天,我们已经形成这样的思维定势:上了重点中学,才能上名牌大学,才有好工作、好未来。
  杰出的考试能力,真能在今后改变我们的命运?这种能力,我们一生能用上几次?
  我们这个民族,却还在为那些考试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什么能力都没有,就剩下一种能力——应付考试的能力,难道我们就靠这个来实现现代化?
  
  困惑三: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不是为了克服狭隘、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吗?可我们为什么却用教育剥夺孩子们的童年,扭曲他们的心灵?
  
  童年意味着什么?天真烂漫、无忧无虑,阳光、泥巴、猴皮筋、丢手绢、老鹰捉小鸡……成年之后,我们所感受的所有欢乐都无法与童年的欢乐相比!童年,是我们回味无穷的生命中一段美好时光,而不是生理意义上一段必经的“时段”。我无法想象,没有童年的人生会是什么样!
  从人力资源开发意义上说,童年是“苗圃”;童年是“火种”;童年是人生的“起跑点”:从未来说,童年是国家的“明天和希望”……
  我一下就想到了“揠苗助长”的典故,然而,在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我们,还有功夫去念及什么典故吗?
  有一位6岁的孩子,那天突然冒出惊人之语,让我们所有人都愣住了: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奶奶一样早点退休就好了”。望着小家伙那一对亮亮的小眼睛,我心中一阵酸楚:小小年纪,活得真累啊!每天识字、背诗歌、学英语、学速算、写毛笔字、练小提琴,就像“赶场”一样穿梭于各种特长班。他那可爱的妈,真是标准的“严母”,只要任何一个班的成绩不好,便大打出手。如果幼儿园老师没有像小学那样教孩子学语文,数学,他妈马上就提意见,认为幼儿园不负责任。
  幼儿园呢,为了赚钱,为了打名气,也乐得迎合家长对孩子超前教育的要求。反正孩子们好糊弄,也不会反抗,想怎么扭曲就怎么扭曲!把家长们拢络好了,钱就到手了。
  不久前,听到一位英国教育家说:他以前总是听说中国的孩子都被宠成小皇帝,近些年却总是目睹中国孩子在世界上屡获数学、音乐大奖,而几次访问中国后,不禁感叹:中国孩子是最辛苦的一族!
  可不是吗,小皇帝倒是不缺吃不缺穿,就是没有童年!家长们说了:我们有什么办法,竞争那么激烈,如果我们给他一个童年,就要欠他一个成年!
  在中国,最苦的就要算中学生了。因为他们处在“高考”这场大战的前沿。曾有一位归国华侨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书,她朋友家正上中学的女儿竟然劝她:“阿姨,你千万别把你的孩子带回来。我们过得太苦了,根本没有过童年!”
  2006年1月11日,安徽省东至县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因不想参加期末考试,竟然纵火烧了学校的学生宿舍。在看守所里,他哭着交待了纵火的经过和动机:“同寝室的两位同学成绩比我好,我嫉妒他们;另外,学校的考试太频繁了,我不想参加期末考试,以为把宿舍烧掉,学校就不能考试了。”
  这几年,类似有悖常理的怪事,频频见于报端。我们已经不惊讶了,麻木了,可是我想问一句:我们是否反省过这些怪事的人文基础?是否反省过我们的教育方式?
  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认为:“那些天才的失败来自父母的极度催逼。”过度的催逼,不仅扼杀了孩子们的自由思想与创造力,也扭曲了他们的心灵。
  据调查,家长中希望孩子“正常发展”的只有三成,大多数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超常”儿童,最好是神童。
  一位重点中学的学生家长在谈到教育经验时直言不讳地说: “我的经验就是法西斯教育!”不少人的目的达到了: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早慧,做父母的,做老师的,虚荣心算是满足了,可精神早熟的孩子们到哪里去寻找童年?到哪里去寻找精神的乐园?孩子们那稚嫩的心灵,失去一个自然生长的环境,性格能不扭曲吗?
  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反省我们的教育了。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强在演讲时说: “中国的教育有太多误区。考进浙大的学生,大多是高分考生;也许,分数越高,学生受到的伤害越大,三分之二的学生已经‘精神残缺’。”“中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被教着想当干部,要‘管’别人,要向老师‘揭发’同学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是什么样?!”
  他认为中国教育陷入一种误区:该玩的时候没有好好玩,该学的时候没有好好学,该干的时候没有好好干,该歇着的时候没有好好歇着。
  2005年3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了一项调查,50%以上的家长希望孩子读博,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班里达到前15名。
  “分儿,分儿,学生的命根儿;考,考,老师的法宝”,考试,就这样变成了不断让孩子感受挫折,经历心灵煎熬的过程,很多孩子因此变得越来越自卑。正是这种痛苦体验,让很多孩子产生厌学的念头,而且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阴影,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
  2005年10月,江苏启东中学一位叫李远的高三男生,在晚自习之后,一个人悄悄地爬到实验楼顶,在满天的星光之下,纵身跳下……他的尸体在冰冷的水泥地上一直躺了五个多小时才被人发现。
  一个父母眼中的乖儿子,邻居眼里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怎么就这么想不开?怎么就这么绝情?竟没向双亲道别,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让这个花季少年走上绝路的原因,现在看来简直不可思议:仅仅是他的月考分数太差,班级排名跌至后几位。他害怕了,于是悄悄修改了成绩单上的分数和名次。这一下可不得了喽,这点“劣绩”偏偏又让班主任发现,挨了批评。他不敢回家了,悲剧就此酿成。
  教育专家认为:“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我们想过没有?成年后的很多不幸,其实都可以在童年找到原因,因为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
  像李远这样,仅仅因为考试成绩低就自杀的事件已经出现好几起了。孩子们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否定自己——我笨,我不行。
  我们的教育是什么?是一条生产线,用统一的教材生产同一种产品,用同一种检验方式——考试来选拔。您瞧瞧,把个性不同、资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孩子们用同一方式驯化之后,再用统一的标准筛选,结果呢?必然是一些人被淘汰,一些人受伤害!
  现在有多少孩子厌学?有人统计过,说是65‰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因此被划成了“另类”,从而使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伤害,于是破罐破摔,自暴自弃,从厌学到逃学,到辍学,过早流入社会。据统计,在违法犯罪的在校生中,差生占大多数,而且很多是职校、技校和中专的所谓“三校生”,打架、逃学、抽烟、“少女妈妈”多出自这里,多少孩子就这样混大了,学坏了……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一根独苗苗儿,我们的孩子都是活生生的血肉之躯啊!就为了成年人那些莫名其妙的梦想:望子成龙啊,分数线啊,名校效应啊,职称啊……所有这些偏执的愿望,把他们原本鲜活的心灵给扭曲了,被压抑了,扼杀了,孩子的一生,都要为童年的这种“扭曲”付出沉重代价!
  
  困惑四:为什么高考非得一锤子定音,用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命运难道就公平吗?!
  
  哪怕技艺再高的人也有失手的时候啊!再好的成绩,一次“赌输”了,以前的一切努力就全白费了!一考定终身,世界上还有比这更残酷的“大赌”吗?
  我有个外甥,聪明,听话,懂事,学习一直拔尖儿。几乎可以算是中国教育最典型的“精品”了,也是我们老曲家人的骄傲,所有人都认为他能考上清华大学。他一模、二模的成绩都很好,比往年的清华录取分数线要高上40多分,上清华,肯定没有问题
  高考成绩下来了,他考了612分,比清华录取线低了3分!就是这一次考试,就是这3分,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得知分数的那天晚上,他给从小把他带大的姥爷打,电话,没说两句就泣不成声。我那八十多岁的老父亲——这个在日本人监狱里被严刑拷打时,都没掉过眼泪的老八路,也哭得凄凄惨惨。我的妹夫说,那一天就像天塌下来一样,全家都傻了,特别绝望,我那小外甥几乎不吃不喝地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这个让我们全家恨得咬牙切齿的家伙,偏偏就这么自信!自以为上清华有把握,所有的志愿报的都是清华!这下可好了,连大学都没得上了!
  寒窗苦读12年啊,这孩子从没有痛痛快快地玩过一天,一直就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学习,每天十几个小时陷在各种题海中,就为这一次。到头来,竟是一场空。
  别人提醒我妹妹:复读吧。也是,再熬它一年吧,不过,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熬,是全家都要跟着熬一年。我看着满头白发的老父亲,忧郁地想:要是这孩子明年作文再没考好,八十好几的老父亲,受得了这刺激吗?
  就在我们全家为这一老一小分外担忧的时候,香港一所大学向我的小外甥发来了录取通知书。香港的许多大学就在这一年,揽走了北京不少未能考上第一志愿的高分考生!香港大学不仅没有为我的外甥没报第一志愿而放弃他,还给了他全额奖学金!
  我妹夫感慨地说:“我真是感到了香港大学的……仁义!”他想了半天,才找到这么个词儿来表达他的感慨!
  孩子到香港上学以后,我妹夫整理他用过的书,感叹到:“真是太多了,这些书对他的未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就是为了这一次的考试。”别说3分了,就是1分之差,就可能让孩子落到没学上的地步!这孩子上学这12年,每天接受教师的教诲就是:“你们要学会解题,怎么适应考试。我们所有人都为高考活着,可真正经历这一切后,就觉得像一场梦,就为这一次,搭上我们十几年最美好的时光。”
  其实,我们家不过是中国千千万万个高考家庭中的一个,且因为香港大学的意外录取终未酿成悲剧。然而,每年有多少孩子苦学多年之后,却为这一次考试失误而付出沉重代价?清华大学的一位老教师孙复初这样评价考试: “标准化考试是一杆‘假秤’,无法‘称’出学生真实的才能和能力,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不公正。”
  
  困惑五:题山题海、死记硬背、统一教材加上严酷的考试,能培养出富于创造力的一代人吗?
  
  教育资源怎样转化为人力资源?人才资源怎样提升综合能力?能力怎样转化为创造力?说到底,能力和创造力,才是我们教育的着眼点和最终的目的!进一步说,何以强国?何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是,放眼中国教育,有多少人关注和研究这些?我们的教育已经变成了什么?变成一种程序,教师们只要娴熟地表演这种程序就可以了,至于学生是否有必要接受这种教育、把他们塑造成什么样儿,就顾不上了。
  前些年,由教育部、团中央和中国科普研究所,从1998年开始,历时3年,涉及全国31个省市近1.2万大中学校学生、一项涉及全国31个省市的大规模调查,得出的结论是:我国青少年创新能力差。
  调查认为:青少年正在失去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兴趣,青少年对脑科学的认知很肤浅,对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思考法”、“收敛思考法”等,表示“听说而已”或“完全不知道”的占到六七成;具有初步创造人格和创造力特征的青少年比率较低;参加过学科或小发明竞赛的只占三成;多数学生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且存在过于严谨、尊崇权威的倾向。随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观察、想象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强。
  这么多年了,教育改革也吵吵好多年了,但我们真正从培养创造力这一点上反省过我们的教育吗?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吗?如果仅仅是用一种漂亮的表演、用一种固定的程序传授知识的话,中国无非多几个只知道死读书的阿克顿罢了!
  有人说美国是“科技发达,教育落后”,而我们中国是“科技落后,教育发达”。我不知这结论是否正确,不过我周围倒是有不少留学生把正上中学的孩子带到美国后,孩子轻而易举地就成了班上学习成绩最好的尖子,所以对这个结论我并不怀疑。
  中国的中学生每年都能击败众多对手而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各种奖项。可是,聪明的中国孩子长大以后怎么就不行了呢?为什么起点超前,而终点落后?输在哪儿了?
  起点是什么,是教育:终点是什么?终点是一个民族持久的、快速发展的能力!
  人的创造力从何而来?创造力不仅需要科学的教育方法,开发人的大脑功能,也需要宽松、自由,需要启发与引导,需要个性的张扬,甚至需要玩儿,需要游戏。此外,创造力还与人的其它能力有关:想象力、反应力、意志力、记忆力、表达能力、策划能力等等。
  创造力不是题山题海能堆砌出来的,创造力更是与严厉管教与束缚相悖的。但是有一点,创造力却是可以被严酷的考试教育所扼杀的!
  
  困惑之六: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究竟要让孩子们具备什么样儿的素质?
  
  素质是人力资源的核心所在。不管干什么,它都与灵魂、源头、核心、能力、成功、成就等承载“使命”的字眼有关。教育概莫能外。我们的素质教育挂在嘴上多年了,却一直在原地踏步。试想,无穷的演算和背诵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仅仅是失去了创造力吗?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都是讲究先做人,再做学问。
  扬子晚报曾经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子,为了泡网,跟母亲要钱。当妈的怕影响他学习,骂了几句。谁知道这孩子当即跑到厨房,拿刀就砍向母亲,连砍二十多刀。然后,这小孽种从容地从倒在血泊中的母亲身上翻出1000元钱,和同学到鞍山玩去了,临走时还不忘将家里的电话线剪断。
  平时,我们评价一个人,总爱用“人品”这个字眼儿。当知识“助纣为虐”的时候,孩子们的人品会是什么样?当我们不遗余力地向他们灌输知识的同时,还灌输给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下面这个故事可能更说明问题。有一家电视台邀请中美两国即将进入大学的高中生进行对话,其中美国的12名高中生都是美国总统奖的获得者,国内的高中生也是分别被北大、清华和香港大学录取的优秀学生。在价值取向的考察中,主持人分别给出了智慧、权力、真理、金钱和美等5个选项,美国学生几乎惊人一致地选择了真理和智慧。他们这样认为:如果我拥有了智慧,掌握了真理,相应我就会拥有财富和其它东西。而咱们的孩子呢?除了一个学生选择“美”以外,有的选择了财富,有的选择了权力,没有一个学生选择真理和智慧!
  在2006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号称“鬼才”的魏明伦先生语惊四座,他说:我们的青少年正在由“审美”转向“逐臭”,审美观由“蝴蝶化”转为“苍蝇化”。
  最典型的就是2005年火遍全国的“超女”现象。成千上万的青少年高举李宇春的照片歇斯底里地呐喊,有人兴奋得晕倒,这正常吗?这在一个理性的国家可能出现吗?魏明伦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孩子们连自己的父母生日都不管不问,而一厢情愿地把所有热情寄托在一个与己无关的超女身上?
  他说:在年轻一代人身上有很多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比如这几年相当流行的“老鼠爱大米”这首歌。过去人人喊打的“老鼠”竟然取代“蝴蝶”成为爱情的象征,而老鼠的形象从《诗经》开始,就与贪婪、肮脏、腐败相联系。“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这不就像贪官爱金钱吗?
  我一直很关注这个魏明伦,他是政协委员中最重视人文教育的一位。早在2001年的政协会上,就对青少年如此热衷当“小燕子”表示过忧虑:“小燕子”是个什么形象?无知、没文化,无知即无畏,带有一些痞性的一个女孩子。就像主题歌唱的:有一个姑娘,她有一些任性、还有一些嚣张,她有一些叛逆、还有一些疯狂。没事吵吵小架,反正醒着也是醒着,没事说说小谎,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魏明伦提到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也是通过电视、动画片培养下一代,他们为下一代塑造的是什么形象:阿童木,是勇敢、正义的化身;一休,是智慧的化身;排球女将,通过艰苦地拼搏出成绩;还有阿信的创业精神。魏明伦最后形象地比喻: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小燕子”,而日本的下一代都成为一休、阿童木,未来将是什么样?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失去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美与丑的判断?为什么会出现道德价值观混乱的现象?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崇尚的,为什么会在今天被唾弃?
  我知道,也许不能把这一切都怪罪到教育部门的身上,这是全社会的道德取向给孩子造成的影响。应该说,文化的缺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致命伤,而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必然要在教育中体现。良知的缺失,人文基础的缺失,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缺陷,更是社会教育的重大缺陷。孩子们从电视、报纸、网络和家庭中得到了什么信息?说到此,我最反感当今的所谓道德教育了!我觉得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中最大而无当、最夸夸其谈、最虚伪的一部分了,很多说教连我们自己都不信,如何让孩子们接受它?
  我有时想,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直说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吗?先说这“智”,考试制度培养了什么样的“智”?我归结为3点:第一,是陈旧知识的堆砌,绝大部分孩子们一生都用不上,而他们能用上的知识没有及时补进来。第二,是死知识,所有人都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扼杀了个性,扼杀了创造力。第三,是没有人文基础的知识。
  再说这“德”,德在哪儿?(“体”就不说了,因为篇幅有限。)这种知识的可怕在哪里?缺了“德”了!
  我曾看到过最高人民法院前两年提供的一组数据:从2000年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0年到2004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4.18%,在2005年,生效判决中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比2004年同期上升了19.94%。最新的数据我没看到,如果青少年的犯罪率每年以五分之一的比率升上去,未来我们还可能有安宁、和谐的日子吗?
  以上就是我关于中国教育的六大困惑。
  难道所有人对这显而易见的事实,都视而不见吗?每当想起这点,我就怀疑自个儿是不是脑子进了水?我们真的就愿意年复一年地花那么多钱,去不断出版没什么价值含量的教材、教辅书(顺便说一句,据《瞭望》报道,我国每年教辅书总额高达600亿元,回扣就达30%,180亿元!唉呀,这些钱能养活多少贫困家庭哪!),让那么多人为了一张文凭耗费人生中最好的十几年去学陈旧的知识?让那么多人——学生、家长、教师、各级教育局都围着这样一种“教育”浪费生命?对人力资源的残害,已到破坏财力资源的程度了——呜呼!
  报载:一个叫李致富的农村孩子考上了大学,这本该是全家拍手称庆的事儿,熬出农门不容易啊!然而就在这时,他那身患多种疾病的母亲,为了不拖累儿子,给他省出学费,居然放弃治疗并选择了悬梁自尽!别以为这是个别现象!这几年,为孩子上学拿不出学费,已经有好几位农民父母自杀了。
  农民真是苦啊!一个农家孩子的前途,竟要以这样的悲剧为代价!2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学费上涨了25倍啊!一个农民要辛辛苦苦地千上13年,才够一个大学生的学费,您说,我们老百姓容易吗?
  从小处说,望子成龙是我们草民的一点儿愿望;从大处说,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崛起,难道不全靠教育吗?
  非常庆幸的是政府已经看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胡锦涛最近在会见全国优秀教师时,向广大教师提出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二是希望广大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崇尚科学精神,拓宽知识视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三是希望广大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四是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从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