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学生没有感恩就是“白眼狼”吗
2007-12-24马捷米
人力资源 2007年10期
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逐渐让资助者寒心。8月中旬,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第九次“金秋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2007-8-22《楚天都市报》)
报道刊登后,指责学生冷漠、不懂感恩的言论铺天盖地地袭来,一些有意资助贫困学生的团体和个人对资助学生的善举产生了怀疑,甚至“白眼狼”这样的词汇也用在了受助贫困生的身上。难道受助学生没有感恩就是“白眼狼”吗?
涉事学生担负巨大压力
《楚天都市报》的后续报道中,涉事学生回应道:“并不是我冷漠,只是不习惯这样的方式,我不知道该写什么,报喜?怕对方认为自己骄傲;报忧?又怕对方担心我向她伸手要钱。我很矛盾,所以,很少与资助的企业家联系。”另一位当事人说:“更重要的是在学校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我利用假期给小学生补习功课,一个暑假可以赚几百块钱,够我几个月的生活费,我更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来减少资助者的负担”。涉事的一名女学生全家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她的母亲说:“我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到外地赚钱,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平静地学习,保持自尊心”。这位母亲还说,“虽然理解企业家的做法,但不赞同企业家因此而让孩子背上如此重的精神负担。”
也许,不利用各种方式公开表示感谢的原因很多,也许因为羞涩、也许因为自卑、也许因为脆弱、也许是觉得现在说些感恩的话不如日后以实际行动回报更好,凡此种种。 “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这个大帽子扣在了受助学生身上是不是扣得有点早也太过沉重了呢?
我在大学读书期间,身边也有几位这样的贫困同学,他们接受了一些企业家的资助,可他们从未刻意向资助者表达过谢意。但他们却从未放弃任何一丝回馈社会的机会,不论是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到护城河边打扫卫生、还是义务上街做交通协管员,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冲在最前面,绝对是最积极的人。他们没有在语言上向资助人表达谢意,但他们却通过行动向资助人、向社会表达了最好的谢意,我们可以称他们是“白眼狼”吗?
改变运动化的资助方式
现在很多慈善人士打着慈善的名号资助贫困学生,在他们资助的同时,不仅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途径使企业出名了,资助者本人得到了好声誉,也为企业的发展积累了更多的社会资源。但让我们来看看贫困大学生接受资助的镜头和画面:那些接受资助的大学生手里捧着一个大大的红包,他们的形象在媒体的闪光灯和摄像机面前不断地被突出、放大;他们的自卑、他们的脆弱、他们的羞涩就这样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览无余。在这样的资助活动中,资助人得到了他们想得到的,如宣传、名誉、影响等等。而学生在得到资助的同时,根据资助人的需要,也不得不将自己的贫困在众人面前数次地被展览。文章中提到要唤醒一些贫困生的感恩之心,但在唤醒学生的感恩心之前,首先应该改变的是这样一种运动式的资助方式。一方面,政府与社会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营造学会感恩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社会也要关注贫困生的心理需要、减轻他们的心理亏欠感,保护贫困生的自尊。其实,真正的感恩是一种心态,不是写信、打电话这么简单。认真完成学业,回报社会,这才是对资助人,对社会最好的报答。
建立阳光捐助机制
受助不感恩,看似简单的事情,其实背后隐含着很多不为大家所注意的背景,我们既不能单纯去指责受助不感恩者的不对,也不能对资助者的付出盲目好评,仅仅由于不言谢,便认定其不感恩,多少带有“肉食者谋”的片面性。是否感恩并非是判断“白眼狼”的唯一标准,毕竟受助贫困生究竟感恩与否、不要只看嘴上功夫,更重要的要看他们拿了善款之后,有没有更加认真地学习,是否也曾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他人、是否为社会做了些什么,这远比追问和反思受助生有没有对资助者表达感恩有意义得多!
对于学生的“失礼”,企业家也应有宽广的胸怀,不应过分计较,要从教育人的出发点去处理,学生要有一个阳光的心态,社会也更应有一种阳光的捐助机制,建立更科学的运行机制,比如更多的基金会、非政府慈善团体,以保障慈善事业健康良,胜发展。如果仅仅因为学生不懂感恩,企业就这样停止了资助并且还大肆宣传实在欠妥!这样只会对那些孩子们的身心造成更大的伤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8月24日《楚天都市报》后续报道称,襄樊市总工会副主席唐开华表示将恢复对上述贫困生的资助,唐开华认为,资助者想了解受助对象的生活、学习情况,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工会和资助者并不是需要什么回报,而是整个社会需要这样一种感恩心态。笔者以为,这才是最好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