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进展研究
2007-12-08林玉亮
林玉亮
(深圳市福田区碧海小学,广东 深圳 518053)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进展研究
林玉亮
(深圳市福田区碧海小学,广东 深圳 518053)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回顾中外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历程,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的研究成果,并展望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的趋向。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研究
1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形成历程的回顾
1.1运动训练学的源起和学科建立
随着现代竞技运动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末英、美、德等欧美国家根据训练实践要求,逐渐开始对训练理论进行探讨,出版了像《运动员的基本训练》(英、美)和《田径》(德国,1885)这样的专著,人类表现出了有目的地探索运动训练规律的兴趣。1930年,德国学者克鲁梅尔(Krommel)首次将组织学、生理学、医学、体质理论、训练理论、一般和专门的练习学等学科综合在一起,完成了《运动员手册》,标志着“专项训练学”的诞生。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霍尔曼(Hollmen)、梅勒诺维奇(Mellerowici)、瑞恩德尔(Reindell)等,他们的主要成就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进入20世纪60年代,原苏联的马特维耶夫(Matweiev)开辟了更广阔的领域,提出了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过程的控制等问题,并首次使用技术、战术等概念研究有关训练和比赛问题,为一般训练学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研究基础。到1964年,哈雷及其同事完成《训练学》函授教程,于1969年正式出版了《训练学》一书,标志着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得到承认。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以来,训练学进入体系建构的深化阶段,一大批造诣极深的学者,逐步完善了运动训练的科学体系,推动了竞技体育的飞速发展和运动训练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主要代表人物有:马丁(Martin,1977-1981)、莱策特(Letzelter,1978)、马特维耶夫(1981)、葛欧瑟(Grosser,1981)、库兹涅佐夫(Kusenezov,1980)、普拉托诺夫等。
1.2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程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竞技训练实践的开展和训练理论的研究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1953-1960年,我国训练理论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各专项训练的理论与方法而展开,1961年出版的我国体育学院各运动项目统编教材中有关训练问题的阐述,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引进、学习前苏联的理论和训练实践的成果,以及我国“大跃进”训练的经验。其后,1961年受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的启示,开始对不同项目训练实践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高层次的思考,着手探索训练过程、负荷安排、训练方法等问题的普遍规律。训练管理部门在学习及总结我国运动员训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严”方针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我国老一代学者和训练工作组织者的这些探索揭开了我国高层次训练理论研究的序幕。随后,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浩劫伴生的停滞和倒退,中国科学界迎来了久违的春天。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致力于训练理论研究的学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引进和构建工作中。田麦久以《论周期性耐力项目的多种竞速能力》为题的论文在德国科隆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专业获得了体育科学博士(1981),蔡俊伍(1979)和田麦久(1982)先后完成了东德、西德训练学家哈雷和葛欧瑟专著的翻译工作,北京、上海等各体育学院的多种杂志登载了大量关于训练理论研究的译文。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得建立中国运动训练学的条件逐渐成熟。由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训练学专业委员会组织,过家兴教授等于1983年完成了我国第一本《运动训练学》专著,标志着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2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观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多维度、多视角透视竞技能力问题;在运动训练中弘扬科学精神的同时,更加注重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项群理论继续完善并日益呈现出方法论意义;批判性与质疑性文献增多。
3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中的创新研究
3.1关于中国优势项目发展规律的总结的研究
国家体委谢亚龙、王汝英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对“中国优势竞技项目发展规律的总结”的研究是一项从宏观上揭示和把握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内在的规律的重要论述。这项研究开发出竞技运动实践的博弈系统,将复杂的竞技运动的实践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用三个同心圆表示,由里向外依次是:“博弈原理”、“博弈决策”和“博弈实施”,圆心是制胜规律。“实施”是指人们看得见的选材、训练、竞赛等活动;人们的实践活动受“决策”支配,博弈原理则是人们进行决策、实施必须遵循的准则。其核心——制胜规律(在竞赛规则限定下竞争制胜的法则)是指导人们制定战略目标、方针、政策和选材、训练、竞赛、科研等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是竞争制胜的法宝。
3.2对我国科学训练整体结构模式的研究
研究发现,我国现行的三级训练体制是一种简单的“单线式”、“平面式”的训练控制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训练的高水平、高标准的需要。因而必须以三论为依据,以“立体控制”的思想为指导,对运动训练这一具有多系统、多层次、多功能、多输出和多变化特点的、复杂的、概率性的动态立体系统,实行最佳化的立体控制,而我国科学训练立体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应包括“五、六制的立体组织结构”和由控制系统、被控制系统构成的“系统训练结构”的立体训练控制结构以及由“选材”、“训练”和“比赛”三个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训练结构”。这三个基本结构中的各种具体结构、构成中的各种具体结构构成了我国科学训练系统工程整体结构模式。
3.3对运动训练控制模型计算法的研究
徐本力教授经多年的潜心研究,于1986年和1987年先后建立了“系数法”和“级差法”两种简易计算法。
系数计算法是以四则运算为基础的建立训练控制模型的方法,主要用于建立运动员的最佳状态模型和阶段训练监督检查模型。其建立的依据和指导思想是把各种不同或相同单位的数据放在一起,以“约定单位”的形式,计算出各种系数,来建立各种定量模型;计算方法力求简便易行,控制在四则运算水平之内,一表多用;不仅能计算群体模型,也能计算个体模型。计算步骤为确定基础指标;计算调整系数;计算修正系数;确定所要建立的模型等级其相应的专项成绩;计算并建立各个指标模型;确立运动员“个体状态模型”。
“级差法”是一种简易的多指标综合建模方法,是根据心率随外部负荷刺激的 大小成近似线性关系的规律,采用“等差基数”的简易计算方法,将内部负荷、外部负荷与百分负荷,负荷量、负荷强度与总负荷等各种训练负荷的指标综合在一起进行建模。既适合于周期性项目建模,也适合于非周期性项目建模;既可建立静态分级负荷模型,也可建立动态节奏负荷模式。具有明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整体性。
3.4多周期训练理论的创新
由于现代各项目竞赛的特点之一是不受季节、气候、场地条件的影响,即使在严冬也能进行比赛。现在比赛次数比以往成倍增加,田径的短跑、跳跃、投掷和中跑项目运动中一年比赛多达50次,长跑也可达20次以上。原有的周期划分方法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田径比赛的需要,多周期的训练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多周期训练是在年度训练中大周期增多,每个大周期的训练时间缩短,使运动员连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赛后经调整就能迅速恢复,紧接着参加下次比赛,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周期划分方法,适应了现代田径比赛和训练的需要。
4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发展趋向的展望
我们在充分肯定我国高质量的训练理论成果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在清楚认识不足之处的基础上展望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向:
1)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现象有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一般和项群训练理论的超前性和专项训练理论的相对滞后性间的矛盾以及训练实践的超前性和专项训练理论研究滞后性间的矛盾。因此,我国训练理论研究的重心必须突出专项训练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2)从研究的性质看,目前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存在着解释性研究滞后于描述性研究的特点。因此,我国训练理论研究者要加强研究设计能力的培养,要关注训练实践深层次的本然问题,而不是去描述或然性的实践现象。
3)从研究方法的使用看,目前我国训练理论研究中存在着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滞后于单学科的专题性研究的特点。因此,我国训练理论研究者要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方法素养,并加强协作,进行训练理论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
[1] 曹景伟,等. 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43-50.
[2] 茅鹏. 一元训练理论[J]. 体育与科学,2003,24(4):5-10.
[3] 岳新坡. 论我国20年来运动训练学领域的创新[J]. 四川体育科学,2003,(4):40-42.
[4] 田麦久.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5-148.
[5] 刘建和. 2003年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回顾[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36-40.
StudyonSportsTrainingTheorySystem’sEvolution
Lin Yuliang
(PE & Health Colleg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
According to large numbers of references and materials, the text reviews China and foreign sports training theory system development, lists the existed and creative research, and analyzes the developing orient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theory system in the future.
sports training;theory system;evolution research
2007-03-23
林玉亮(1980-),男,广东高州人,从事青少年运动训练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