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2007-12-08薛继升王红岩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3期
关键词:人文理念科学

薛继升 王红岩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论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薛继升 王红岩

(吉林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当今我国高校“和谐教育”的建构是在我党第十六次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着重论述了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对和谐教育内涵的诠释,即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同时对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和谐教育进行了理论上的建构。

高校;和谐教育;人文与科学;融合

1 和谐教育的历史渊源

“和谐教育”不是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有其厚重的教育思想渊源,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所追求的自然和谐,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开始的自然主义教育哲学,都是其必须继承发展的重要教育思想。

1.1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关于和谐教育理念可谓由来己久。早在西周时代就已有了和谐教育理念的萌芽,即 “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由此可见,当时的教育就强调受教育者的全面修身,即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意文化传统又注意实用技巧;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因素。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学派纷呈,争鸣迭起,但和谐教育思想作为一条主线却始终时隐时现,以儒、墨、道为代表的各个流派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内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对“ 天人合一”的理想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塑造的终极追求,以及“中庸”思想对人际关系处理所具有的指导价值都折射出了其中所蕴含的光辉,即对和谐的信仰和追求。墨家主张“兼以易别”,“兼相爱”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以及其对于教育目标“兼士”或“贤士”的全面素质要求同样体现了和谐的教育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是“道”, 即“道法自然”的教育理念,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效法天地,而天地之道无非自然之道,因此人们应注意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在教育中尊重人的自然属性是有价值的,也将有利于教育和社会的发展趋于某种平衡。

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学而优则仕”之风窒息了和谐教育思想的活力,一直到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要“以世界观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要进行体、智、德、美四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功能应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时提倡“养个性,尚自然”。至此,和谐教育的思想再度成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理念。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创造出了一批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而又各具特色的教育模式,如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对传统教育中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1.2西方传统教育中的和谐教育

在西方,和谐教育的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和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和谐”这一命题,古希腊的雅典和谐教育孕育了西方历史上最早的和谐教育思想,教育应使整个人得到发展,人的整体完美是雅典人理解的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他们要求通过教育使学生达到体力、智力、美感和品德等方面和谐的发展,当时教育中出现了“三艺”、“七艺”等不同提法。

欧洲中世纪神性压制了人性,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也随之被宗教禁欲主义所吞没。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继承了古希腊先哲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体、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文艺复兴之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几乎为西方每一个进步思想家、教育家所推崇,从被尊为西方教育学鼻祖的夸美纽斯到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自然主义教育”的倡导者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一切能力和谐发展”的赫尔巴特以及教育家裴斯泰洛齐、乌申斯基、康德、黑格尔、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成为贯穿近现代西方文明发展中的崇高理想。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无疑是站在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高度上对历史上“和谐教育”的思想的科学总结,为和谐教育提供了哲学基础和科学的指导思想。

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当今我国高校“和谐教育”的建构是在我党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新理念“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展开的,所以除了在理念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外,更有其对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关切,这也是高校“和谐教育”所秉承的时代精神。

2 高校和谐教育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毋庸置疑应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就是既拥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懂得“为何而生”的生活哲理,而且还掌握了系统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具备“何以为生”的技能。这种人不仅能领会“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意义,同时还掌握了“怎样活下去”的才能。他们既学会了做事,还学会了做人。这样的人才是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就是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育。

现代教育要求人全面和谐发展,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强调指出一个基本原则,即“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应该是人文与科学相融的教育,即本质上追求的是人的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作为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教育,秉承了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如果高等教育抛弃了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把教育目的定位于为社会现时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找工作做准备,而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那么它培养的不是社会意义的“人”,而是 “工具”或者“产品”。日本教育家井深大批评它是 “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忘记了方向的教育”。

我国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指出:“只有既懂得人文又有人文才能和人文精神,既懂得科技又有科技能力和科学精神,两者交融起来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家,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业新人”。科学和人文融合,既不能唯科学主义,也不能唯人文主义。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如鸟之两翼,只有和谐统一,既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又有坚毅的科学精神,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等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要注重人文与科学的融合,实施和谐教育,进而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和谐教育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解决人类发展的必由之路,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3 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和谐教育

构建高校和谐教育就要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和谐统一,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更是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和谐发展的需求,努力形成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动发展、和谐统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

3.1树立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和谐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发展规律及其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它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一种理性目标的形式陶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有着对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的设定,体现出对学校未来发展状态的一种期待。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学校管理和发展学校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人文与科学融合既是一种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更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1996年,国际21世纪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能力加以重新安排,这四种能力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就是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学会做事就是学会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是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即是适应环境的能力。从它们的内容来看,其实就是科学与人文融合后的产物。

“只有理论上的清醒,才有行动上的自觉”。 只有牢固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现代大学才能成为人类先进文化传播的基地,才能造就出具有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3.2在各学科与专业间的调整中实现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内部各学科、专业之间需要和谐发展。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不和谐发展现象,这种现象目前己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成为时代的需求、世界的潮流,也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专业发展上,热门和冷门专业以及传统和新兴专业之间要协调发展,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多种多样的,因此高校也要培养各级各类的学生,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应是迎合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按适当比例发展实现综合平衡。从高校整个学科体系来看,各学科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各学科的平衡发展才能实现高等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社会是发展变化的,学科也是要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学科的调整和发展要实现一种动态平衡,这是实现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要改变过去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使高等教育更加重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构建起更加注重素质,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要。

3.3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

教师、学生、课程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质量的“三原色”,因此在高等教育中,课程比专业更基本、更关键、更重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石,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最直接的途径。改革课程以适应当代大学教育的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要实现真正的人文与科学的融合,用一般的学科课程的教育形式是行不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有确定的基本课程价值目标,要立足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育改革及课程设置就非常值得借鉴。这所创建于1636年的综合性私立大学一直都在尝试如何改进教学体系,从1869年查尔斯·W·埃利奥特任校长起,哈佛共进行过四次重大的教学改革。尤以1978年的核心课程改革对世界大学课程改革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同时也使哈佛在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中名列世界前茅。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普通教育课程(即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科学、社会分析、量化推理、道德推理、历史研究、文学艺术七大领域,各领域再细分若干亚领域,共有11个亚领域,每个亚领域开设几十门课程,学生从中选修。现行的核心课程要求本科生选修其中7门就可以了。哈佛大学鼓励本科生接受广博的教育,同时鼓励他们深入研究1-2个学科。专业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某个领域的知识,而且教给学生更多的方法,让他们借此追求在思想上更成熟地发展。2007年2月7日,哈佛大学公布了其自2002年10月起就在酝酿的教育改革方案。这个即将在2007年9月生效的名为《全面教育特别工作组报告》是哈佛大学自1987年以来的一次重大教学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全球化视野。此次哈佛教育改革将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八大范畴:美学和诠释、文化和信仰、经验的推理、伦理的推理、生命系统科学、物理世界科学、世界各社会、世界中的美国。此次教学改革着重使学生用国际化的视野来进行科学艺术的学习,更加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并将情感、伦理、态度、观念的培养纳入学科教育的体系。

哈佛大学的课程设置充满了时代感与科学性,它使哈佛培养出众多出类拔萃的人才。哈佛大学在课程设置上的变化进一步体现出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理念,以及世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它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路,有助于我们考虑和解决中国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构建高校和谐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3.4在专业教学中实现人文与科学的渗透

专业教学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是一种专业素质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既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强调专业理论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又注重以人为本,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核心、出发点和归宿,希望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来探究世界的本质与其他问题。其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其学力与人格、知识、技能与兴趣、动机、态度等同步发展、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专业教学中进行人文与科学的渗透,它要求既要确立人文精神的目标,使每一个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科技成果能够正确选择、舍取和使用,同时也要求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精神。

3.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

从校园文化的内涵来说,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为表层结构,制度文化为中层结构,精神文化为核心结构。校园文化构建要从内涵入手,几个方面有机结合,共同建设,发挥和谐功能。一要优化校园环境,二要创新管理机制,三要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根据大学是固守人文与科学“高地”的原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的“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精神、我院“厚德博学,育人夺标”的办学理念以及国际高等教育改革提出的未来的人才的要求,我院于1995年8月,在院党委的领导及大力支持下,由宋继新院长牵头,成立了“面向21世纪全面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攻关课题组,以这一课题研究为核心,学院全面启动了教学改革工作,简称“21958”计划,经过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构建了以“突出育人,强化基础,重视能力,发展个性”为指导思想的,由政治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基础教育、技术教育、就业教育、军事教育和劳动教育八大主干“模块”构成的“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素质教育课程新体系,进而从多方面、多角度构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高校和谐教育,培养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新世纪人才,这是时代、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个人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强烈需求,是对我党第十六次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全新理念的实践诠释。因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理想信念淡薄的世界,人类急需教育唤醒沉睡的善意和创意,让人富有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全面分析,教育不但要使人“成人”,更要使其“成才”和“成功”。在教育过程中,“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实践证明,人文教育是“成人”的教育,科学教育是“成才”的教育,二者结合才是“成功”的教育。

[1]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 王天一,等.外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 国际教育21世纪教育委员会编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4] 杨叔子.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 薛继升,何艳华,姜革强.人文与科学融合的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创建的研究与实践[J].体育学刊,2004,11(5):72-74.

OnHarmoniousEducationofUniversities:FusionEducationoftheHumanitiesandScience

Xue Jisheng,Wang Hongyan

(Jil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angchun,130022, Jilin,China)

“Harmony Education” is built in the 16th Party Congress that put forward four new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launch,it is the heritage and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respect mor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its practical concern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armonious education on the history of harmony and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 education, while humanities and science colleges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 for a theoretical construct.

universities; harmonious education; humanities and science; fusion

2007-05-13

薛继升(1953-),男,吉林辉南人,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人文理念科学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社科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