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运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探析

2007-12-08李文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年1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李文勇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河南 安阳 455002)

武术运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探析

李文勇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系,河南 安阳 455002)

动与静是中国古代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动静学说的形成对中华传统武术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试图用现代科学知识对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关系进行剖析,阐明动静学说在武术运动中的应用,为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提供理论基础。

武术;动;静;辩证关系;剖析

武术运动中的“动静学说”是在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养生学理论的影响下,结合武术的技击技法理论,用传统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解释武术不同风格的技术特点。此种学说在健身强体的活动中体现出了中华武术“以动养体,以静养性”的动与静的辩证思想特征。

1 动与静的哲学思想涵义

从哲学意义上看,“动”有行动、变动、运动等含义,“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有安静、静止、不变等含义,“静”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两者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

关于动、静的关系,先人们多有论述。老子说过:“‘静为躁君’、‘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曰静’、‘牝常以静胜牡’”等。老子把“静”看作是一切“动”态的根本,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道家,导致了道教追求人长生不老的养生观的形成。汉代华佗继承了中华武术和先秦医学中的理论、实践,提出了“人体欲得劳动”的命题,即强调人体运动才能使身体得以由“外”养“内”的健身理论。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后汉书·华佗传》)他科学地阐述了生命在于运动的基本原理,这与古代其他以追求“虚静”、“守一”,讲究以“静养”为主的道家健身理论和观点形成了对比。他从医学、养生的角度肯定了运动对健身防病的积极作用。隋唐时期的大医学家孙思邈则强调“习动”与“习静”并重,“养形”与“养神”并重的健身观。他认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他在继承发扬前人“静”以养神的同时,也强调了“动”以养形(筋、骨、气、血)的重要。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医学家们关于动静学说的观点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武术家们在解释和创造中华武术的各种健身理论和技术方法时,从“动”和“静”的关系入手,对其变与不变、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和矛盾、和谐和统一等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述。

2 武术运动中动与静的辩证关系

据少林武术史载,少林五拳起源于华佗的五禽戏,只不过技击招法上略为变通和增加而已。华佗的五禽戏为:“虎、鹿、熊、猿、鸟”;而五拳承袭其意,将其变通为:“虎、龙、豹、蛇、鹤”,可见少林五拳渊源有本。少林拳理论在阐述动、静的关系时说:“灵魂欲其静而悟,躯壳则欲其健而通;非静则无以证悟而成佛,非健则无以行血而走气。故体须勤劳得中,使筋畅神怡。而后灵魂无拘滞瘁弱之苦”。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少林五拳强调躯壳的运动能使血气通畅,神态安怡,灵魂才能不受疾病之痛苦。少林拳在技击意义上体现出了与健身理论相同的“技、体”并重的观点。

形意拳在站桩锻炼中对“动”与“静”的关系也做了阐述。用功时,先要“气静”神怡,思想集中,全身放松,把步位、肩架安排适当,加以意念诱导,在静止不动的状态下(相对静止),去体会“不动之动”的微动,再由微动中去体会欲动又止,欲止又动,“动”犹不动之动。这是常说的“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有了这种“动犹不动”、“动、静”相互为用的体会和认识,才能体会到呼吸与周身的联系与身体外的阻力、松紧力的作用,从而把身心控制在平衡状态下。持续锻炼又会产生出新的不平衡,如此循环下去,则身健体强、技艺渐增。

太极拳运动中所指的“静”,一方面是指全身无处不在运动中,同时存在着相对的静止状态,即身体处在平衡、柔和、放松的运动中,相对与速度快、力量猛的其它拳来说就是一种平静、徐缓的拳术。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动作缓慢,似乎在动,又似乎在静。但最主要的是指精神状态而言。静不是思想空无一物,恰恰相反,“静”强调要从容地专心练拳,精神不是松懈,而是专心于练习的动作中。换句话说,静也就是要求思想集中,沉着、冷静,镇定地按照练拳的步骤和要求,使动作保持缓慢柔和,姿势正确不呆板,呼吸自然舒畅,毫不矫揉造作。

在武术运动中“动、静”的关系还常常表现出“内、外”的区别。一般来讲,“外动”而“内静”,外动指“手、眼、身法、步”,皆在招招运动变化不已;而内静则指“心、神、意、气”的含蓄和沉稳不表于外的特征。“内动”而“外静”,指内在的气血的充盈流畅,“心、神、意、气”的协调与灵敏,从而构成内在的心理安舒、沉稳、庄重的内在素质;“外静”则指身体姿势暂时处于安静不动的稳定状态,如套路运动中出现的定势,就是运动中出现的相对稳定静止的身体状态。因而说,不论外动而内静,还是内动而外静,都是身体运动变化所处的“动、静”相对的状态。

武术套路运动中,也讲究“动”与“静”的协调关系。虽然,从总体上看,套路运动中动作一直是运动变化的,但在动作与动作之间却存在着短暂的相对的静止,从而表现出武术所特有的动态和静态特征。武术组合动作表现出套路运动“动静相兼、徐疾相融、起伏转折、协调运动”的特点,无疑使身体的协调、灵活等素质得以充分锻炼。“动、静”是相对于对方而存在的个别特征。在武术运动中,动有快慢,静有定止,其实都是运动中的一种技术表现形式。对人体来说,只有运动与静止的“形”和“神”的变化,才能反映出武术独特的健身方法和风格。

3 结束语

动与静在中国古代是一对重要的哲学命题,它曾对中国各相关学科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华传统武术理论和中国传统医学都深受其影响,而中华传统武术理论和技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借鉴了以“动静学说”为基础的中国传统医学理论。

[1] 郑振坤.中国古代体育思想史纲要[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9.

[2] 无谷.少林寺资料集[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

[3] 王宗岳.太极拳谱[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

OntheQialeticalRelationshipBetweenMotionandtheStaticState

Li Wenyong

(P.E.Department of Anyang Teachers’College,Anyang,455002,Henan,China)

Motion and the static state was an important philosophical theory in ancient China.The theory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tion and the static state is analysed in this article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motion and the static state in martial arts movements is demonstrated as well,the purpose of which is to propose a theretical basis to better and develop Chinese culture and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martial arts;motion;static;state dialectical;relationship

2006-10-19

李文勇(1960-),男,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中华
传统武术怎么了?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武术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