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历史选择
2007-12-04杨勇
杨 勇
教师专业发展是世界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是教育自身发展的源泉和保障,也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在国家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今天,研究教师专业发展意义尤其重大。
一、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职业,有其固有的职业能力、文化素养标准及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职业的规范、守则和法律要求。从职业角度讲,社会对教师提出专业发展的要求是必然的,是不以教师本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也是保证教师职业的地位、待遇和声誉所必需的。
从国家的总体教育角度看,教师职业肩负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历史重任,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社会和谐文明发展及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紧密的关系。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还涵盖了一切与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知识、技巧、能力及情感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其专业发展意义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习者终身发展的需求及知识本身发展的需求是息息相关的。
二、教师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除了教师作为职业的需要外,教师作为社会人亦有他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生存需要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教育的发展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课程等一系列改革而不断深入的,特别是随着教育人事和教师资格认定等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如各地推行的教师考核待岗、下岗、转岗等政策和措施,使现任教师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正是教师面对生存压力所发出的感慨和反思之声。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论,当人的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受到威胁或发生缺失的危险时,人的心理就会引起巨大的内需力。教师由此产生专业发展的内驱动力是远远大于外推式的培训效果的。所以,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内在而深远的。但教师的生存得到保证后,他们会自然生出工作的需要。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虽然具有独立性的一面,但更是与同行、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学校文化、其他教师、所带学生、社会和家长等外部环境因素均会对教师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师管理和教师评价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家庭对教师评价更广泛层面的参与,必然会促使教师产生“争做评价合格的教师”的愿望和要求,这种需要会转化为自我专业发展的动力和接收外推型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在此需求层面上,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伦理和专业精神等也同时会在自身努力和评价过程中得到提升。教师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和认可,会引发教师第三个需要——幸福的需要。这种需要涉及教师人生价值、教育思想和教师尊严、人格、理想等方面的内容,实现这种需要也是由教书匠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过程。从认识上讲,教师已把工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种需要,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成为教师专业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成为一种无需外驱的、主动自发的执著追求,并逐步形成独有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育教学理论思想。虽然这种类型的教师数量较少,但却是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所追求的理想,也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灯塔和旗帜。
三、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不论是教师职业的发展、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之前就已存在,并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是,新课程改革更加突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因为教师始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始终站在课程实施的最前沿——课堂,始终是课程的直接操作者和实践者,可以说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新课程理论的发展在于对教师课程实践的不断反思。所以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各种新的挑战和要求,这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一,适应课程目标改变的需要。新课程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整体的课程意识,即教师在教学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都必须意识到是为了什么要教这些内容。从大课程角度来讲,教师必须树立“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的理念,此即所谓课程即服务、课程即工作、课程即管理。
第二,适应课程结构改变的需要。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要求,是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创新之举,特别是学科性综合课程、选修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置,都完全不同于传统课程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具备更全面和更多创新的教学技能,具备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教师间无法避免地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形成校内教师协同工作的共同体。同时,也要求教师角色实现重大转变,从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探讨,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第三,适应课程内容改变的需要。新课程内容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现状的偏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面对课程内容在基础性、实用性、时代性、综合性、选择性和人文性等方面的改变,教师迫切需要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善于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提高对国家和地方课程改编、补充、拓展、整合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将学科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先前的经验结合起来的能力。
第四,适应新课程学习方式改变的需要。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状况,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机械地接收学习状态,培养探究能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要求教师学习方式的改变,即教师也必须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专业学习方式。这较传统意义上教师的学习方式要求更高。
第五,适应新课程评价改变的需要。新课改倡导人性化的、动态的、发展的评价理念,课程评价要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体现评价应有的导向、激励、改进和教育功能。教师要面对转变过去熟悉的“量化性、甄别性、结果性、单一性”的评价方式为“过程性、情景性、发展性、多元性”的评价方式,就无法回避地要不断提高自身评价素养,转变评价观念,创新评价实践。
第六,适应新课程管理改变的需要。新课程提出了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理念,实质上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决策和管理的权利。校本课程的提出,一方面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搭建了平台,同时也向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教教材”将一去不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选择需要开发课程并“用教材教”,将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