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理念下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
2007-12-04任向明
任向明
小学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中领悟关于许多事物的概念和观点,感受蕴含在语言中的丰富思想情感、艺术形象和哲理,并汲取其精神力量和培养民族气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要真正确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要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在教学中就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而关注的实质便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科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师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体验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也就是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求知,更重要的还要学会生存于社会、服务于社会。也就是说,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方式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语文教学要改变不适应新时代的陈腐的教学思想,要改变生硬的、灌输的、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积极渗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其创造才能,这样语文教学才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健康发展。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意识到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其掌握和运用语言工具的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学习各种课程、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这些能力,除基础知识外,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逐渐形成的。但是,学生是主动地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还是被动地去读去写去说去听,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必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具体安排上,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肯学、乐学,学得有兴趣,能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来读书、作文、练说、练听,主动获得知识,接受教育。在学生自己学习、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要根据新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及儿童心理特点在“导”字上下工夫。学生的学习达不到老师主观设想的要求时,要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加以引导。特别是当某些问题学生不能理解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讨。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多加启发、耐心帮助,并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促使他们不断进步。
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文课思想性强、感情色彩浓厚的特点,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体会那些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感人的情节、高尚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染学生的思想情感,打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例如,在讲《火烧云》一课之前,可结合课文内容讲这样一段话,“我们仰望天空,有时会看到漂浮的白云,雨后的彩虹,早晨的朝霞等美丽的自然景象。火烧云更是好看,在夕阳中彩云呈现各种不同的形状,霞光映照着天空、映照着大地、映照在各种物体上,美丽极了。”对火烧云这样美丽的景象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想的,又是怎样描写的,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这几句话就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境界,并带着一种激动的情绪去读书、去感受,从作者优美的语言中陶冶自己的情操,领略语言的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还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文章是作者思维的成果,只有经过一系列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才能真正理解。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学能力的高低。指导学生自学,现代教与学的关系不仅仅是“有一桶水”与“给一杯水”的关系,而且要求教师善于指点学生自己学会取“水”并找到“水源”,也就是要他们学会动脑思考。例如,在阅读中要去思考:这段文章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哪些是重点词句?我是怎样理解的?什么地方读不懂?为什么读不懂?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想一想文章该怎样继续发展?还有哪些问题作者需要交代?从而理清作者的思路。这样学生就会养成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的习惯。在自学过程中,一旦出现困惑,教师要做必要的启发引导,常用的方法就是提问,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引而不发、启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便于学生多思多想,帮助学生从困境走向开阔,从而清楚地认识事物,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并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努力,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达到全面发展,为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