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蒂虫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2007-11-20石建伟何山林赵晓斌李灵会
石建伟 何山林 赵晓斌 李灵会
柿蒂虫属于鳞翅目,举肢蛾科,又名柿实蛾、柿食心虫,是危害柿树、软枣的主要害虫。嵩县地处豫西山区,柿树栽植分散,管理粗放,柿蒂虫发生较重,个别严重地段柿蒂虫蛀果率50%,严重影响柿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我们试验采用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既能有效控制柿蒂虫的危害,又符合生产无公害绿色果品的要求。
1危害症状
柿蒂虫以幼虫钻食柿果,前期第1代幼虫危害可造成小柿干缩,由绿变褐,旦不脱落,群众俗称“小黑柿”、“小柿”。后期第2代幼虫危害可造成柿果早期发红、变软、脱落,群众称之为“烘柿”。
2发生规律与习性
柿蒂虫在嵩县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或树干基部附近土里,结茧越冬。越冬幼虫于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卵多产在果梗与果蒂缝隙处。5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危害幼果,多自果柄蛀入幼果内危害,粪便排于蛀孔外。一头幼虫能蛀食4-6个幼果。被害果由绿色变为灰褐色,最后干枯。由于幼虫吐丝缠绕果柄,故被害果实不易脱落。6月下旬至7月上旬幼虫老熟。第2代幼虫自7月下旬至柿子采收期陆续危害果实,一般在柿蒂下危害果肉,被害果提前变红、变软、脱落。自8月下旬以后,幼虫陆续老熟脱果越冬。在多雨高湿的年份,幼果受害较多,造成大量落果。
3综合防治措施
3.1物理防治
3.1.1刮树皮冬季刮去枝干上的翘皮、老粗皮,摘除残留的柿蒂,集中烧毁,消灭越冬幼虫。对砧木部位,因粗皮刮除难度大,可采用涂白剂。配比方法是:用石灰加少量水,配成较黏稠涂液;或用黄土加100-200倍敌敌畏或敌百虫药液,拌成稀泥状,涂抹于砧木粗皮处。3,1,2培土堆根据羽化成虫出土能力较弱的特点,冬春以树干为中心培土,要求土堆高30厘米、直径1米。待6月中旬成虫羽化结束后,将土堆扒开。以消灭羽化成虫。
3.1.3摘除虫果在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6月上旬至7月上旬),摘除树上“小黑柿”,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7月下旬至9月上旬),摘除树上“烘柿”,注意要摘除彻底,尽量将柿蒂一同摘下,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当年蛹和幼虫。
3.1.4树干绑草在8月中旬以前,在刮过粗皮的树干及主枝上绑草诱集越冬幼虫,冬季将草解下烧毁。
3.2化学防治
尽量选用农业部推荐在果树、蔬菜、茶叶上使用的高效、低毒农药品种,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和不得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高毒农药品种,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发展。
3.2.1树干喷药在人工防治不及时或不彻底时,于5月中下旬对树干老树皮和根颈处土壤喷高浓度杀虫剂,消灭越冬成虫。如100-300倍辛硫磷、2.5%的灭扫利2500倍液等,消灭越冬代成虫。
3.2.2树体喷药5月中下旬、7月下旬成虫盛发期喷布2.5%的灭扫利2500倍液、21%的灭杀毙2500倍液或25%的灭幼脲3号2000倍液等进行喷雾防治。因越冬代成虫盛发期,恰逢柿树初花之后7-8天。故也可观察柿树初花(以田间有1朵花开为准)后7-8天,开始喷药,7天之后再喷1次。
2.4不同套袋果品优质率分析
从表4可知,不同套袋果优质率以采用内膜外纸套袋的最高,3年平均为85%。比单套纸袋提高17%。调查中发现采用内膜外纸套袋在第2次套袋时已避
3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内膜外纸套袋可有效克服单套纸袋苹果果面裂纹、红开生理落果期,并且幼果发育的好坏已经明显表现出来,凡被再次选中套袋的果实,均有良好的生长发育基础,因此提高了套袋成功率。斑病严重的缺陷,大大提高了果品优质率:鉴于黑点病在采用内膜外纸套袋的果实中发生较重,2004、2005年我们采取科学施药,抓好谢花后至套袋前两遍药剂和套袋后一遍药剂的防治工作。加大果袋底部透气孔等方法,使黑点病发生率明显降低。通过附加处理观察,对内红双层纸袋和塑膜袋底部增大透气孔400%,合理有效的调控了果袋内的湿度、温度,使果袋内的“小气候”与外界大气环境增强了交流,明显降低了黑点病菌的侵染发病率,同时提高了果实优质率。试验结果证明,采用内膜外纸套袋(增大透气孔400%)技术是有效提高果品优质率的先进实用技术,值得推广。
通过本试验的系统探索认为,要保证套袋效果,还必须加强配套管理;一是综合加强果园的基础管理、增强树势,保证果实健康生长与发育:二是套袋前,严格进行病虫害防治,在花后40天至套袋前一定要根据果园的病虫情况,认真做好果实套袋前的药剂喷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