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首先应该是文化人
2007-10-20朱彤
朱 彤
最近,常收看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节目。每每由主讲人引领着走向历史的纵深处感受那一页页或悲壮或雄浑的画卷,品读那一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璀璨华章时便心生向往,为人类文明薪火传衍的精神力量,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为主讲者深邃的思想与睿智的表达。他们的讲述何以雅俗共赏,佳评如潮?我想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讲人自身的学术造诣深厚。二是语言技巧娴熟。其中的易中天教授便是众多主讲人中最夺人眼目的一个,他主讲的《汉代风云人物》创下了《百家讲坛》的收视新高。
易中天教授学识渊博。高中毕业后他作为知识青年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茫茫戈壁滩的一个军垦农场里,他“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语),视书籍为生命中的至爱,一有空闲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并乐此不疲。“成若容易却艰辛”。也许正是当年埋首于青灯黄卷的生活成就了今天光彩照人的大师级人物易中天。何为大师?有人说,大师即是下最深的功夫研究,却以最浅显的方式表达研究成果的人。易中天教授不仅学富五车,表达的技巧也极其精当纯熟。讲坛之上,他常常引经据典,如数家珍,把那些枯燥的历史话题讲得情趣盎然。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经他一描摹立刻惟妙惟肖,呼之欲出。他就如同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牢牢地攥住了每位观众的心!他的表述中折射出的分明是熠熠生辉的智慧之光!
我忽然想到了身为教师的我们。如果我们学养比较深厚,同时又能讲究一点教学的技术技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在讲台之上举重若轻,挥洒自如。
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这种文化不仅是知识,不仅是学历,更是一种丰厚的文化积淀。要想形成文化底蕴,舍广泛涉猎别无他法。上海大学梅子涵教授在一次阅读推广活动中说:我们这些人(指阅读活动的倡导者),是有些像斯蒂文森笔下的李利的,每天黄昏时分扛着梯子走来把街灯点亮。于是,那些坐着喝茶的大人和孩子们,就又看见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胧胧间,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梅子涵教授是想向我们传达这样的意思:像每天点亮街灯的李利那样把爱书的种子根植在孩子的心间,这样,平凡的生命便获得了诗意与优雅。由此,“点灯的人”就成了阅读活动推广者的代称。我想,作为点灯人必先点燃自己生命里的那盏灯。惟其如此,钟情于书的种子才能在孩子心头播撒,才能使他们对着光明和温暖的所在怀着永久的憧憬和向往。有人说:读书的教师最美丽。那么,这种美一定是在不经意间透露于一举手、一投足、甚至于默默无语的一个眼神之中的书卷之美!教师还需要掌握一些教育教学的方法。就一节课而言,怎样导人、如何收尾,教学过程中怎样设计才能够收放自如张弛有度,用什么样的方法点化能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知之不深到知之甚深的顿悟等等,都值得我们潜心研究一番。
一度时期,我们过多地强调教师要下工夫学习一些教学的方法、策略,而恰恰忽略了文化素养的提高。年轻教师一踏上工作岗位就苦心孤诣地琢磨着用怎样的方法教才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令同行击节赞叹。有的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每个学期之初,就为教师开列出必读书目,其初衷是值得肯定的。但翻看不同学校开出的书目,我们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书单上的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类的,没有一所学校向教师推荐过传世的文学经典!年轻教师课余时间看一些与教育教学研究无关的文学书籍可能会招致冷眼,甚至被冠以不务正业的恶名。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我一直执拗地以为,当一名语文教师,第一位的是学养,第二位的才是技术技巧。教师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教学,而不从“学”的方面去丰富自己,是舍本逐末。这么说,并无意于否定一些学校在培养教师方面的良苦用心,更无意于否定“术”的重要。说到底,技术技巧也是一种积淀,只不过有了厚实的文化功底的支撑,它的作用才能得以显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学养深厚了。技能技巧的掌握方可以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就好像即将上路的车储备了充足的油料,一旦定准了方向,必将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
写到这里,眼前似乎又出现了讲坛上神采飞扬的易中天教授。作为节目的主讲人。也许,他的形象不够潇洒俊逸,音色也未必浑厚磁性,然而,他浑身上下却散发出一种令人折服的迷人魅力。他的才情与谈吐已极有光彩,根本不需要一些外在的形式再去增色了。
(作者单位: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