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研讨
2007-10-20刘杰
刘 杰
课改以来,研讨之风兴盛,大大小小的地区、学校都在举行着形形色色的研讨会。何为研讨?交流是也。笔者认为,研讨的目的是在“研”中发生智慧的碰撞,在“讨”中共享思想的光芒,从而达到互相激发、互助提高的专业发展目标。然而事与愿违,近几年来,笔者参加了不少的研讨会,虽会场布置考究,鲜花盛开,瓜果齐全,与会人员不乏名人专家,研讨起来也看似热烈,却仍感觉很是郁闷。郁闷之缘由,在于没有“研”起来、“讨”起来。在研讨中,有这样几个误区。
一、讲座式
名为研讨会却实为一言堂。与会人员正襟危坐,态度严肃;主持人只是象征性地向在座的各位客气一番,就把时间抛给了“专家”。于是该专家口若悬河,引经据典,说得痛快淋漓。与会者呢?只需侧耳倾听,根本没有张口的份。笔者对这种研讨实在不感兴趣,即使能从专家的发言中有所收获,也感到失去了“研讨”的意义。
二、读稿式
会前,先组织人将研讨主题“深入人心”,再要求每个与会者都要发言,并规定好发言的时间。于是,为了让自己不在众人面前张口结舌,每一个与会者都“有备而来”——带着稿子。开会了,照着读就是了。诚然,事先准备的稿子不乏闪亮之处,但是面无表情、耷拉眼皮、声音机械地每个人读一遍,研讨就结束了,试问这样的“研讨”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三、汇报式
以领导或专家为中心的人物坐在中间,呈众星捧月状。“研讨”的时候,只把脑袋转向他,把话语抛向他,把目光射向他,流露出希望“专家领导指教”的迫切表情。而专家领导往往凝神谛听,或微微颔首,偶有短评;或似听非听,沉默不语。这一种“研讨”:“讨”有余而“研”不足,同样无法实现“研讨”意义。
四、表演式
会前除了反复地集体演练以外,还安排好了发言的顺序,说的内容也事先规定好了,谁提什么问题也“有所埋伏”,大家心领神会。读者可能要问,为什么这样煞费苦心?答案就是“有人来参观学习,要展示一番”。这种表演确实好看:一环扣一环,场面热烈,滴水不漏,教师的理论水平显示得淋漓尽致。然而说得好听一点这是一种“展示”,说得难听一点不就是“作假”吗?
研讨,就是要“研”起来,“讨”起来。要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就某一专题展开来讨论。参与人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发表观点,交流互动,在观点的阐发和思想的交锋中,把每个人的思考引向深入,使每个人的认识得到提升,从而促进教师自主成长,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徐州市大马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