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产”遭遇“压力”
2007-10-18书雨
书 雨
我们往往基于各种信息渠道,比如媒体的渲染,对中产阶级有着不恰当的想象,以为中产阶层的生活就是非常舒适的。笔者接触过一些称得上中产阶层的人, 在同他们闲聊的过程中, 多数谈到“压力”这个词,有人说,“有时候可能压力比资产更沉重,从而使自己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处境”。
这让我们对“中产”这个称谓的背后多了一层不同的理解。
然而当我们在谈到中产阶层压力这个话题时,首先应该来看一看怎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中产阶层。
著有《中国中产阶层调查》的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周晓虹说,中产阶级就是“打工仔”,就是“工薪阶层”,如果不是受雇于人,那就是资产阶级了。
FT 中文专栏作者魏城,为了弄清楚“中产阶层”这个选题,对我国北京、上海、重庆、济南等几个大中城市进行了调查和专访,可是当他一路走下来,当初他对中产的界定也变得模糊起来,他认为是中产的人,却莫名其妙地说“我怎么就成了中产阶层”。而更有甚者说,中国根本没有中产阶层。总之,中国的白领更认同“小资”,中国的老板更认同“中产”,中国没有人自称“精英”。
其实, 在2005 年1 月,来自国家统计局城调队的一份抽样调查引起社会一阵不小的反响:“6 万元至50 万元,这是界定我国城市中等收入群体家庭收入 (以家庭平均人口三人计算)的标准。”这个结论被媒体称为我国“中产阶层”的首次清晰数字化界定。
去几次西餐厅,坐几次一茶一坐,看一场奢侈的演出或比赛,这些只能说小资在享受生活罢了。小资是引领时尚生活的主流,却不是消费的主体。拿小资和中产来比较不同的话,那就是,小资只能是梦想着沙滩海岸的欧式别墅,自己却要打车或挤地铁上班。而那些中产阶层的人可能会开着自己的车去自己的别墅。
不管哪种界定,总之,“中产们”也还算是有钱人。
诱人资产的背后
“如果仅从资产的多少来看,我可能称得上所谓的中产阶层,我房车都有了。”一位房地产工作者对笔者说,“但我不像那些搞行政或财务的,他们的工作比较稳,我们只能拿业绩来说话,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稀有的奢侈品,更别说业余生活了。而且随着资产的增多压力也在增大。”
中产们普遍的现状是:生活压力较大,而压力主要来自于工作,比较突出的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业绩提升困难、工作中不进则退不能松懈、工作中人际关系紧张等。
在北京CBD 高档的写字楼里,一个个走出来的“精英”装扮者,潇洒地打开车门,接着带着疲惫驱车驶向自己的住所,这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最平常的事了。而加班越来越多的中国中产们只有寄希望于在身子骨还硬朗的时候,多攒些储备,让风烛残年的退休生涯不至于因经济紧张而被迫降低生活质量。
“ 经商,经商,经常受伤,企业家表面上看去很风光,一个人一旦选择了企业家为业,便意味着他的一生将从此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也得不到轻松。”正如黄鸣所说,“不要让中国的企业家成了濒危物种”。而笔者也想说一句“不要让中产们每天背着压力蹒跚”。
中产们的浮躁与恐慌
有人说,“浮躁”已成为贴在中国职场年轻人身上的标签,甚至已经演化成让局外人痛心疾首的某种程度的“人品问题”。而对“中产们”来说,甚至在有房有车之后,也不会安顿下来,随时想着向更高的薪水和职位飞去,其主要原因来自于他们那安家立命的恐慌。
一位还不到30 岁的中产者,也许是目睹或听说同事、朋友、朋友的朋友因得了癌症、尿毒症或一些莫名其妙的血液病症从而一蹶不振的经历,再有就是媒体有关“许多重大病症的发病年龄正在年轻化”的报道。她发现自己的胸口有点疼,以为是自己的心脏有问题,而检查结果是由于饮食不规律引起的胃部消化不良。虽然有一丝滑稽,但现在的年经人虽然在心里很在乎自己的身体,但行动上却背道而驰。她却无奈地来了一句:“虽然收入不少,但车房等生活的消费就像一个千斤石一般压得喘不过气呀!不得不透支身体。”
一个年收入18 万25 岁的上海年轻人,有车有房,而且有些外块,车的消费可以报销,父母都有较高的收入,不用他操心。但在他目睹了邻居一次住院几十万的消费时,心中产生了恐慌,虽然家里有30 万元的存款,而他也不敢动。那数十万的房贷也只能用每个月的工资来支付。
我们这时候再把“浮躁”和“恐慌”放到一块来理解,可能又会增加一些复杂的感觉。
中产们不容易获得同情
有关企业主的“原罪”问题,在呼声很高的同时,有相当一部人对这些带有“原罪”符号的人给予理解,他们认为是环境造成的。对于那些底层群体来说,又能得到多数人的同情。但那些所谓的中产们,却处在了尴尬位置,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对“穷人”、“富人”等字眼儿特别敏感的国家,而就在FT 中文网的作者魏城写到“中产阶层”这个选题时,其中一篇标题中带有“富人”的字眼,也动辄莫名其妙地赚取不少点击率和众多的读者来信。
而就在不好区分所谓“穷人”和“富人”的今天,有人说中产们成了那些所谓的“资产阶层”或“精英们”的替罪羔羊。
比如任志强所说的房子就是给富人盖的,引来骂声一片,而买了房子却又有车开的人成天喊“没钱”,可能也会引来怀疑的眼光。
正如周晓红所说,由于很多中产本身是受到制度的限制,在利益表达方面,他们往往还不如底层群体,如果一个农民工或者下岗职工去反映问题,也许可以得到重视和同情,如果一个教授去“哭穷”,没有人站出来支持,都是骂声一片。
《南都周刊》在写中产们的尴尬身份时说:承认了中产阶级的身份,很多中产者则认为自己成为社会转轨期仇富的替罪羔羊,成为改革的受害者,认为财富被聚集到了真正的有钱人那里,自己的生活一点也不惬意。而现实是,草根把中产作为仇富的对象,而中产则抱怨贫富差距悬殊,富豪阶层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中产则成为被动高消费群体,成为利益集团霸王条款的受害者,他们普遍焦虑,存在巨大的危机感。
“社会的惯性更加容易支持最底层的人民,而中产不容易获得同情,这也是我们的一个误区。”周晓红说。
忍受物质生活
在写这篇文章时,无意中在一个博客上阅读了这篇心得,这可能写出了多数中产们的现状:
多年前,为了更好地生活,选择了房地产行业,并且全力地在行业内打拼。几年过去了,可以说目前的生活状态算是优越,可是对自己事业上更高标准的要求给自己的压力有时候让自己喘不上气来。经常的加班、应酬,自己也常常反思这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是怎么办,我们这一代人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享受社会所给予的回馈。大家都会说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的,但是很多人也是因为这种回报走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生活道路。记得冯小刚的影片里面有个好梦一日游,著名演员想过一天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人打扰,没有电话骚扰,没有记者跟踪,葛优他们给这位演员实现了这个梦想,让她得到了清静,但是她却相当地痛苦,认为没有人再承认她了,认为自己已经被社会遗忘了,她渴望重新回到原来的生活当中去,她情愿承受原来的压力。
这说明什么呢?我们是社会人,除非我们甘为人下,否则我们只有前进的份儿,所以承受压力就是自然的了。有时候冲动过后,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事业、前途等等!让我们忍受吧,退休就好了!
一个在别人眼里生活得应该无忧无虑的中者,同时他有这样一番感叹:“我很久没有在12 点以前睡觉了”、“如果说以前的忙碌称得上充实,现在只能叫累”……
正如有人说,“中产们”今天所遭遇的压力,也许是现代化的进程缺少了现代化的心理排泄渠道相匹配所形成的。我们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