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浪漫无关的“海盗天堂”
2007-09-06王艳
王 艳
从全球来看,海盗袭击并不存在上升趋势。但来自遥远海域的袭击事件,却让中国人真切感受到海盗的危害
5月15日中午,在距离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约210海里的公海海域,20名荷枪实弹的海盗分乘多艘小艇截下了两艘韩国渔船。船上共有24人,其中包括10名中国人,其余人分别来自韩国、印度、印尼和越南。
一天后,台湾地区渔船“庆丰168号”在同一海域被海盗劫持。从高雄港出海时,船上有4名台湾船员,8名大陆渔工。
5月22日,中国海事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中国船东、船舶经营人和船长,提高海盗防范意识。
一连串的消息背后,是一个完全与浪漫无关的“海盗天堂”。
索马里的恐怖海域
索马里,东非之角,有非洲最长的海岸线,地处红海出口的战略要冲,这也正是中东运送石油的另外一条走廊。索马里没有海军,空军也因为内战成为历史,警察系统形同虚设。这是一个实质上处于无政府状态的国家。因此,过渡政府总理默罕迈德•格迪曾多次向外界呼吁,帮助对该国的海岸线进行监控。
在这个长年内战的国家,天赐的财富都成了犯罪者的利器。由于海盗活动猖獗,索马里被国际海事局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海域之一”。
“索马里一共有5个海盗组织,但人数和规模都是谜。‘海岸护卫志愿者是我们惟一知道名字的组织。”国际海事局的高级顾问塞鲁士•莫迪对本刊说。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索马里军阀以“保护索马里海洋权益”为名,组建了几个海上武装组织,主要对付那些在索马里领海或近海内捕鱼或倾倒有毒物质的船只。“海岸护卫志愿者”就是其中之一。但很快他们就发现,劫持船只和船员并以此勒索赎金,是一项回报丰厚的“产业”。此后,海盗活动日趋猖獗。
索马里海盗最闻名遐迩的事迹,是曾经袭击美国巡洋舰。
2006年3月,美国海军“圣乔治号”导弹巡洋舰和“冈萨雷斯号”导弹驱逐舰,在索马里海域巡航时发现,一艘渔船拖着好几艘小船泊在海上。很显然,渔船出事了。美国海军准备登船检查。然而,不等美军战舰继续迫近,渔船上突然冒出十余名壮实的男子,操起枪榴弹先开了火。这场遭遇战,以海盗1死5伤,其余全被逮捕而告终。
也许是狂妄的海盗触怒了骄傲的美国海军,原本只专注于反恐的美欧联合特遣队开始围堵海上劫掠者。根据国际海事局的统计数据,2006年索马里沿海仅发生了10起海盗袭击,而前一年的数字是35起。
去年年底,在埃塞俄比亚军队的协助下,成立多年却一直无法进入首都的索马里过渡政府从教派武装手中夺回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但是,残余的教派武装仍拒绝投降,许多部族武装及军阀也不肯交出武器。这些武装派别开始到海上从事抢掠和劫持船只,以图靠取得赎金而招兵买马,东山再起。
就这样,海盗们结束了蛰伏期,以更加肆无忌惮的面目回到海上。
今年4月2日,印度货轮“尼玛图拉”号正准备停靠摩加迪沙港,大约10名手持步枪和火箭筒的海盗乘快艇迅速靠近,片刻间便得手了。光天化日之下,海盜敢于在一国首都的港口外劫船,除了索马里,世界上可能没有第二处。
接下来,就是“黑色5月”。仅一个月,索马里海域发生了至少8起海盗劫持船只事件。在韩国船和台湾地区船被劫后,海盗们又出动了两次:19日,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租用的一艘货船险遭劫持;24日,缺乏保护的印度帆船落入海盗手里。
索马里海盗通常只为谋财,不会伤害船员。他们会在劫持船只后与船主联系,然后由他们“信得过”的中间人与船主谈判,然后收赎金放人。赎金数额差别很大:多的如去年被劫的韩国渔船,船主给了80万美元;最少的就是“尼玛图拉”号,据租用船只的索马里商人说,船主交了4.5万美元。
最惨痛的记忆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中国海上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从全球整体来看,海盗袭击不存在上升趋势,索马里的情况属于特例。“在中国周边的东南亚水域和马六甲海峡,海盗行为已经明显减少。”
马六甲海峡和东南亚水域是中国船只的必经之路,它们也曾是海盗活动最频繁的“恐怖地带”,发生在那里的海盗袭击事件占到了全球总数的半数以上。而事实上,给中国船员留下了最惨痛的记忆的正是东南亚海盗。那里的海盗,既图财,又害命。
1998年11月26日,广州远洋公司下属的香港惠博轮船有限公司“长胜”轮在从上海驶往马来西亚途中被海盗劫持,23名船员被杀。
2003年3月20日,福建远洋渔业下属的“福远渔225号”渔船,在斯里兰卡东北海域遭到8艘全副武装的海盗船的攻击。一些船员或被炮击或被机枪扫射致死。其他人被迫跳海,但海盗仍用机枪向海面扫射。船只很快沉没,17名船员全部丧生。
在采访中,记者试图从权威部门获得中国船只和船员受海盗袭击的统计数据。但中国海上救援中心表示没有统计过相关数据,并告知“中国船很少遭到劫持”。
目前,在中国登记注册的远洋船有1000余条,然而有中国背景的船只却远不止这些。许多中国公司或其子公司出于注册方便及费用和税收上的优惠,更愿意在巴拿马、洪都拉斯等国注册。而且中国船员的劳务输出量非常庞大,很多国家的船上都有中国船员。
跨国合作打击海盗
在历史上,海盗的背后或直接或间接站着庞大的国家机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当年英国的“鼓励海盗”政策——无论海盗做过什么恶行,只要能给国家带来财富和实力,都可加官晋爵。在现代文明社会,海盗行为已为国际法所不容,但“国家海盗”思维方式在某些国家的暗中延续,或许是东南亚海盗猖獗一时的原因之一。
马六甲海峡为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共有,但比起这三个国家,日本和美国反海盗的态度更为积极。
日本每年从非洲和中东地区进口大量原料,特别是90%的石油都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被日本视为“海上生命线”。2004年底,日本提出建立打击海盗的区域性公约。
美国的担心和日本不同。日本担心的是海盗行为本身,而美国更担心被恐怖分子利用的海盗行为。国际海事组织曾发表报告说,恐怖分子有可能变成海盗抢劫船只,特别是运载石油、天然气的大型运输船作为他们进行自杀性恐怖活动的工具。
为了防止外部力量的过度加入,也为了主权、利益和自尊,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搁置了纠纷,于2004年形成海上协调巡逻机制,2005年实施“空中之眼”的空中巡逻计划。
事实上,由于马六甲海峡攸关全球的特殊位置,这几年,相关的国际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正在建立。2006年9月,由14个国家签订的《亚洲反海盗区域合作协议》开始实行,中国也是成员国之一。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同样举足轻重。中国进口原油的五分之四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
跨国合作的效果立竿见影。马六甲附近海域的海盗事件近几年明显减少。世界最大的保险市场组织劳合社曾单方面认定马六甲海峡是“战争高风险区域”,国际保险公司得以对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征收额外的“特别战争险”。而到2006年8月,劳合社表示马六甲海峡的安全状况得到改善,因而撤销了其战争风险评级。
马六甲的成功或许可以在索马里复制。虽然后者处在地球村的边缘,国家混乱又贫穷,但它重要的战略位置不可能长久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