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务巨擘盛宣怀

2007-07-31

中国中小企业 2007年7期
关键词:盛宣怀张之洞铁路

刘 丰

1996年,中国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顾廷龙、胡绳、王元化等人,曾不约而同地发出开发整理“盛宣怀档案”的呼吁——

“中国商父”盛宣怀

在晚清时期的中国商界,有一个人曾经创下11个中国“第一”:第一个商办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天津电报局;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个全国勘探总公司;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一条南北干线铁路——芦汉铁路;第一个内河航运公司;第一所工业大学——北洋大学;第一所正规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中国五所交通大学的前身);上海第一个私人图书馆;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这个人就是曾被称之为“中国商父”的盛宣怀。

这个一生中用过愚斋、次沂、补楼等很多号的盛宣怀于1844年出生在江苏常州武进县龙溪。在清末,盛宣怀身兼政治家、企业家和福利事业家三重身份。荣华极盛之时,有人说他是“一手拿十六颗夜明珠”,指他所掌握的那些国家经营的洋务企业等单位,也是在说他有着左右国家经济的能力。

1996年,中国学术界的大师级人物顾廷龙、胡绳、王元化等人,曾不约而同地发出开发整理“盛宣怀档案”的呼吁。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盛档”是一个专用名词,是指其家族自1850年至1936年的记录,据说上海图书馆现藏有17.8万件与盛宣怀有关的资料,不但国内专家视其如至宝,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一些专家学者也对其极其重视。盛宣怀都做了什么?为什么创造了如此多的第一,得到如此美誉?现在,有关他的档案为什么仍有如此高的价值可开发呢?

传奇人生

匡时济世的青年俊才

少年时代的盛宣怀就显示出不凡的经营才华。他的父亲盛康是清朝的官员,与李鸿章很有交情。同治元年(1862年),盛康任湖北盐法道,四川与淮北互争引地,长期相持不下,时年18岁的盛宣怀向他建议川、淮并行,使难题迅速得以解决。盛康见他聪明伶俐,便让他向当时著名的经世派人物学习,像先后担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严树森,耳濡目染之下,盛宣怀也慨然以匡时济世自嘲,还说自己的“生平事功基于此矣”。

1870年,26岁的盛宣怀被李鸿章招入其幕府,受到李的赏识开始发迹,第二年就升到知府的官级。

1872年,他建议李鸿章用建造商船来提供建造兵舰的费用,被李采纳,并委任他在上海办理轮船招商局。该企业于1873年正式营业,这是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企业,盛宣怀担任会办,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他已正式成为清末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多点开花的经商成就

1875年,李鸿章又委任盛宣怀办理湖北煤铁矿务,从此他又开始插足矿业。

1881年,盛宣怀被李鸿章任命为津沪电报陆线的总办,进入了电讯业。后来,因招商局亏本严重,李鸿章派盛宣怀重回招商局整顿财务。他向外商汇丰银行借款30万英镑,从旗昌洋行赎回船产,又实行了整顿洋人工程人员,减免漕运空回轮船税务等措施,使招商局在短短几年间得到恢复,业务也蒸蒸日上。

从1892年开始,盛宣怀又在上海督办纺织业,之后设立华盛纺织总局,任督办。

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被撤销直隶总督之职,盛宣怀失去了后台,便改投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办汉阳铁厂。此时他的手中便已掌握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

1895年,盛宣怀通过他人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于是天津北洋西学学堂成立了,该校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官办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

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还创建了南洋公学,这是上海、西安等五所交通大学的前身。并且也是从这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

1898年,盛宣怀开办萍乡煤矿,并在1908年将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

1905年,盛宣怀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红十字会。

在盛宣怀所掌握的诸多领域的权力和产业里面,最重要的应该是铁路。从1896年到1906年,盛宣怀担任清廷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共修铁路2100多公里,超过民国成立至民国二十年所修铁路总数。

政治失势的落寞晚景

在政治方面,盛宣怀做得较大的一件事,是于1900年策划了“东南互保”,这直接导致了各地军阀与清朝廷的命令脱离,可以说是军阀时代的开始。可是因盛宣怀所管理的铁路、海关、电报、矿业等企业是朝廷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清政府奈何他不得,反而褒奖他保护了长江流域的和平,加封他为太子太保。

但终因政治上的失势,1905年,盛宣怀被迫将他手下的铁路大权让给唐绍仪。三年后,盛宣怀又被任命为邮传部右侍郎。后又升为邮传部大臣。他建议将各省自己建立的铁路、邮政转为中央领导。这个措施遭到了许多地方的反对,并直接导致了四川、广东、湖南和湖北的“保路运动”。但盛宣怀命令各地加以镇压,这一行为激起了更多国人的不满,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他遭到了各方的谴责,许多人责怪他的收路政策导致了动乱,盛宣怀被革职,永不再用,他也逃亡到日本。

1912年秋,中华民国建立后,盛宣怀回到上海,在上海租界中继续主持轮船招商局和汉冶萍公司。盛宣怀支持保皇派,支持康有为的改革,二次革命时他还希望袁世凯能胜利。1915年日本曾试图拉拢他,但遭到他的拒绝。

1916年4月27日,盛宣怀病逝于上海。他的葬礼极其盛大,用官保头衔大出殡,耗资30万两白银,一时轰动上海,其送葬队伍从斜桥弄寓所(现吴江路)一直排到外滩,直达北火车站返归原籍,为此租界当局还专门安排了交通管制,这一极尽荣华的丧葬盛事,也为他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亦官亦商:成于此,败于此

盛宣怀一生的抱负,用李鸿章的话来说,就是“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左右逢源”。但综合来看,盛宣怀的一生虽成功于此,却也是失败于此。

权力财富两手抓

盛宣怀称得上是中国第一个企业家。在动荡的晚清社会,他因能权力财富两手抓,在乱世中成为我国第一代实业家,并被誉为“天下第一官商”,在我国近代的经济发展中,他的贡献很大,特别是在我国近代由小农经济向工业化国家转变的过程中。

在当时的时局中,他的重要性也体现在这里。比如他和张之洞,其实他们的关系很微妙,但是张之洞又离不开他。因为盛宣怀经办的铁路、轮船、电报等产业都是当时的基础性行业,而且是官办企业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赚钱的大行业。虽然盛宣怀官职并不显赫,最高时也不过做个尚书;德行也常为人不齿,人人都知道他花头多,如他的贪污问题一直就是一笔说不清的糊涂账。但是人人都离不开他,包括最高当权者慈禧也是这样。

及时转向得重生

但能以官促商者,必也容易因官毁商,盛宣怀当然也不例外,但他好在能及时转向,找到另一根救命稻草。在甲午中日交战之后,靠山李鸿章倒台了,这样他的处境变得很不利,很多人要弹劾盛宣怀。但盛宣怀洞察时局,注意到政治优势转化到了张之洞这边,便抓住机会和张之洞做成了一笔交易。

当时张之洞所创湖北铁政局,经开销公项六百万两而无成效,部门切责。他正手足无措之时,盛宣怀来见,张之洞拿出两个给皇上的奏折给他看,其中一个是要弹劾他,一个则是要保举他。就这样,盛宣怀帮张之洞接下重整汉阳铁厂的重任,张之洞则帮他摆平弹劾一事,并保举他担任芦汉铁路督办大臣。张之洞以自己的政治优势换了一个经济砝码,而盛宣怀在汉阳铁厂生产的那些铁轨也不愁销路了。

这其实是因为盛宣怀和张之洞具有互补性,此时的清政府没钱办事,张之洞从中央拿不到钱,而盛宣怀钱财极多。二人通过交易各取所需,并完成了对全国路矿行业的垄断。

以官治商酿苦果

时局的不平静,使得盛宣怀很难当好自己的官儿,当不好官,则经商就更难。在1911年,盛宣怀以自己政治生命的终结,为自己以官经商的价值立场作了最好的注解。因为这一年,时任邮传部尚书和汉阳铁厂总经理的他发起了铁路收归国有运动。

当时他面临着各地铁路自行商办的势头。如果这一行动得以成功,各个省你办一块我办一块,他的铁路和其他相关产业便被瓦解,汉阳铁厂的铁轨也将失去销路。

盛宣怀爱独断专行,这个时候,他试图以一贯的以官治商的方式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他要搞的铁路收归国有计划如果成功,那么汉阳铁厂的销路问题就解决了,但他自私的行为直接导致四川等地爆发反对铁路国有的保路运动,清政府便派湖广总督端方前往镇压。结果使得拥有强大的湖北新军的武汉军事空虚,半年前集合全党之力在广州起义尚且失败的革命党人,这一次仅凭很少的力量就在武汉首义成功。接着全国效仿,辛亥革命的爆发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民国建立,他的官商生涯也走到了头。

“以官经商”和“以商经官”

盛宣怀一生都在官场和商场之间辗转,有着在官僚和商人所具有的双重人格。在经商时,他先是官督商办,后来是官商合办,最后是商办。

他的事迹有他的特殊性。因为在晚清时代,政治和经济是连成一块的,他的经商行为的背后多是政治力量的驱动,这固然造就了他的成功,但在依附权贵,甚至成为权贵阶层的过程中,盛宣怀这类人从商的不利因素是:无法克服的体制性障碍,无法得到法制保护的产权,以及社会舆论的普遍不同情。在这种情况下,盛宣怀能官财两旺,自有他超乎常人的能力,但他的最终失势,也让我们为之叹息。这位洋务运动时期商界巨擘的一生传奇,所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值得我们再次的仔细回味和品读。

猜你喜欢

盛宣怀张之洞铁路
张之洞的“三不争”
庚子粤督李鸿章“不奉诏”考辨
走错了路,起步即是末路
张之洞治赌
2017年铁路暑运创新高
张之洞被“教育”
张之洞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