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陵秘事:民工挖出地宫钥匙

2007-07-11

民间故事选刊·上 2007年10期
关键词:城砖万历金刚

张 然

[起由]

发掘定陵本为“练手”

已80岁高龄的定陵发掘亲历者、当年的发掘队队长赵其昌老人告诉记者,他担任考古队长时不过是个二十几岁的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生。当初让他担任考古队长,感觉胆战心惊,而且鉴于长陵勘探毫无线索,所以向当时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请示,找一座规模稍小的陵寝“试掘”一下。考虑到定陵营建年代较晚,地面建筑保存得比较完整,将来修复起来也容易些,而且万历是明朝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个,做了48年皇帝,可能史料会多一些,所以发掘长陵改为发掘定陵。

[勘察]

城砖塌陷打开挖掘之门

工作队来到定陵后,从宝城前开始勘察,几天的劳苦奔波,队员们个个脖子发木,腰酸腿痛,精疲力竭,然而回报他们的仍是一无所获。一天,当队员们转悠到宝城一角时,队长赵其昌突然发现在离地面三米多高的城墙上方,有几块城砖塌陷下来,露出一个直径约半米的圆洞!由于没梯子,队员们便搭人梯上到洞口。经观察,这个洞口像一个门券的上端,亮处可辨别砖砌的痕迹。“这是地宫入口!”队员们欢呼雀跃,把长期以来的困惑抛在了一边。

后来经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长夏鼐亲临现场勘探,根据他多年的经验,也估计是通往地下玄宫的入口。

民工意外发现定陵“钥匙”

由于发掘工作量大,发掘委员会雇请了十三陵周围村庄的农民六十多人。1956年5月12日,发掘定陵的第一锹土在这天铲起。发掘工程是在宝城内侧对着那个发现的洞口外挖一条宽3.5米、长2.0米的深沟,目的是摸摸情况。

两小时后,宝城内侧砌的石条暴露出来,在一块石条前,有个民工忽然惊异地大喊一声:“石条上有字!”大家循声而至,围住石条,只见石条上露出了雕刻粗浅的字迹:“隧道门”。吴晗和夏鼐闻讯后驱车赶到工地,一致作出“这里就是地下玄宫隧道入口”的结论。十多天后,在探沟挖到离地面4.2米的深处时,发现了两侧用城砖整齐平铺的砖墙。两墙之间距离8米,如同一个弧形的胡同由南向北弯曲伸张。这由砖墙构成的通道便是史书记载的通向皇陵的第一条隧道——“砖隧道”。

进入1956年9月后,一直不太顺利的发掘工作出现了重大转机。一名参与发掘的民工栾世海意外地在土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字迹的小石碑,小石碑上刻有这样一段话——此石至金刚墙前皮十六文、深三丈五尺。这块小石碑后来被考古队称做“打开定陵地下玄宫的钥匙”,至今还安静地躺在定陵博物馆展室的玻璃柜中。

[发掘]

寻找地富入口整用一年

在明代,人们把地宫的墓墙称为“金刚墙”。显然,这块小石条明确提出了地宫的吴体位置。就在通向宝顶中心的方向,考古队挖开了第三条探沟。

第三条探沟开挖不久便发现两道东西走向的石墙,两墙南北相隔8米,用花斑石条砌成,全长40米,这便是“石隧道”。找到“石隧道”,说明地宫不远了。

果然,到了石隧道尽头,出现了一道横贯南北的大墙,墙高8.8米,厚1.6米,厚厚的墙基由4层石条铺就,石基上方用56层城砖和灰浆砌成,顶端有黄色琉璃瓦檐,这就是小石碑所记载的“金刚墙”。通过工作队员的仔细观察,发现金刚墙的中央是一个圭形的砖砌门券,上窄下宽,由于陵道填土多年的侧压力,它向里凹进去约2厘米多。圭形门券上的砌砖没有用灰浆,是干垒起的,这为发掘人员拆墙提供了便利。可以断定,进入圭形门券,里面就是埋葬帝后的地下玄宫了。

这一天是1957年5月17日,从工作队挖下第一锹土,到找到金刚墙的封门,正好花了一周年。

戴着防毒面具下地宫

自找到金刚墙的一刻起,各种传言就在当地百姓和参与发掘的民工中流传,有的说陵内布满了毒箭、飞刀、毒气,有的说地宫前设置了陷阱,人踩上去就会翻。

为保障队员们的安全,考古队还是决定,队员们戴着防毒面具进入金刚墙内。

金刚墙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一股黑气带着发霉的味道“哧哧”地从洞口涌出,待这股积攒了300年的腐烂发霉气体稍稍散去,赵其昌第一个从打开的洞口翻进去。老人回忆,当时为了保险起见,在腰上系好绳索、头戴防毒面具、衣服袖口全部扎紧。尽管这样,内心仍难免紧张。“地富里面太寂静了,静得让人心里发慌、发毛,一股难以名状的恐怖和凄凉之感渗入骨艇。”

[入宫]

出土文物四千多件

进入地宫,经发掘队员测量,这座地下宫殿的纵深有67米长。总面积1195平方米,通体纯石结构,不用梁柱,全用券拱。由前、中、后、左、右5个高大殿堂组成。各殿有甬道相通,又各被石门相隔。最后在玄宫后殿发现3个硕大无比的朱红色棺椁静静地排列在棺床上。里面分别是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后来新华社消息报道:“尸体腐烂,骨架完好,头发软而有光。尸骨周围塞满了无数的金银玉器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这些锦缎时经300年有的还金光闪闪。织锦品的发现,对了解和研究久已失传的明代特有的丝织技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发掘人员清理万历棺椁时,几乎将半个身子探下去也无法够到器物,棺木内还有不少殉葬品未得到清理,毫无立足的空隙,又不能置文物于不顾,任意践踏。后来赵其昌想出一个“土”办法,做了一个方形木箱,箱子四角钉上4条木腿,木腿顶端再横两根木杠。另外沿着棺木两侧再钉一个稍微高出棺木的长方形木架,把木箱两根木杆搭在木架上,吊在棺内。这样既不会对文物造成挤压,又可以随时前后移动。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共出土文物四千多件。

帝后尸骨后来被毁

定陵发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使考古工作者掌握了众多的弟一手资料,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许多文物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直至三十多年后才完成有关发掘报告。最令人惋惜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华夏大地,已沉睡数百年的万历帝后5人也未能幸免。在红卫兵“打倒地主阶级的头子万历”的口号声中,保存在定陵文物仓库中的万历皇帝及皇后的尸骨被揪出。

1966年8月24日,3具尸骨以及一箱帝后画像、资料照片等被抬到博物馆大红门前的广场上接受批斗,十余名大汉抱起大石块先将尸骨砸烂,继而点火焚烧,在紧接而来的倾盆大雨中其荡然无存。

新闻链接

十三陵是中国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是明朝13代皇帝及皇后的陵墓,位于北京西北约44公里的昌平天寿山下。定陵修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规模宏大,仅当年役使的军卒、工匠就达三万余人。里面埋葬的是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位皇后——孝靖皇后与孝端皇后。

1956年5月17日,定陵开始发掘。这是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座按国家计划发掘的古代帝王陵墓,也是我国惟一主动发掘的皇陵。在这里共出土了四千多件文物,是研究明代陵寝制度、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证。

选自《大众科技报》2006.7.7

猜你喜欢

城砖万历金刚
追影记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长夜
砖头也能变粮食
万历援朝之战时期明廷财政问题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古文字中“口”部件的作用研究
嘉靖、隆庆、万历时期景德镇瓷器胎体与青花发色特征研究
论万历朝播州杨氏土司之覆灭
明代万历年间“矿监税使”研究的现状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