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脑特效溶入电影业

2007-06-20

科技智囊 2007年5期
关键词:电影业好莱坞电脑

刘 霞

近年电脑特效技术的发展使拍摄建构在虚拟之上的影片成为现实,大量电脑特效技术的植入让电影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越来越多的电影导演将特效制作看作是吸引观众眼球的绝技,无论是《英雄》、《夜宴》这些以视觉效果为主要卖点的大制作影片,还是《疯狂的石头》这样的小成本影片,其中都有电脑特效的成分。而且,电脑特效正在形成一个产业,比电影工业本身更具商机。

电脑特效大行其道

最近几年,好莱坞大片制作成本动辄过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放在了制作特效上。作为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之一的迪斯尼,自然也不能免俗。2002年3月,迪斯尼公司宣布在2003年中逐步让250名动画绘图员下岗。向特效要票房成为迪斯尼公司等影视业大腕风格转型拐点。此前,迪斯尼的手绘动画是最大的卖点,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迪斯尼开始与电脑特效工作室“皮克斯”合伙,以《玩具总动员》系列为代表的全电脑动画作品成为电脑特效制作进入深水区的分水岭。

在特效制作导入电影业的初期,的确为整个行业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同时也带动票房飙升。

圆内特效制作刚起步

电影特效制作始于好莱坞这个电影业发展的重镇,而后在全球电影业刮起一股强劲风暴,同时也捧红了一系列的特效制作公司,比如维塔工作室(Weta)以《指环王》、《金刚》以及韩国影片《怪物》等一系列大手笔迅速提升了知名度,成为电影业里最赚钱的幕后推手;工业光魔参与制作了《星球大战》,从而一跃成为顶级特效公司。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电影特效制作公司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也已经涌现出了一批有规模、实力不错的公司。

先涛数码就是一个例证,从首部特效大片1998年的《风云》,到《少林足球》、《功夫》的特效制作,已经初具规模。但目前国内除了北影华龙与上影数码以外,大多数特效制作公司仍然处于小规模、作坊式的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准存在着很大差距,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国内特效制作公司没有经历过大片的锤炼,难以在特效制作水平上提升,尤其是从知名度来说,一个名震全球的大片能直接催熟一个特效制作公司。

目前国内的特效制作业依然处于量变阶段,且短期内不会出现质的飞跃,因为特效制作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永远是由大片带动的。制作一部大片的特效能够解决众多的技术问题并能极大地提高制作团队的管理水平。中国香港特效制作业之所以能跟上国际水平,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港产大片一般都会选择与本地的特效公司合作,这也给了先涛、万宽等当地业界排头兵以重要的发展机会。然而目前国产大片都选择海外制作单位作为主要伙伴,国内特效公司承揽的大多是一些中小成本影片的特效制作,这对团队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限的。

特效制作与电影要融为一体

为什么国内的特效产业很难发展起来,关键问题在于花的时间太少,投入的制作力量太小,好莱坞一部大片的特效制作通常要花费两年左右的时间,而国内制作影片的特效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再说,制作优秀的特效不仅需要资金的支持,更需要影片编导与特效技术人员的充分沟通与协作。

以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为标志,电脑特效本身已经突破纯技术领域而开始成为影片创作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效使用应更自然地融入影片的整体叙事中而不应仅仅是技术炫耀,这就需要导演更深入地了解特效。

《疯狂的石头》的导演宁浩有丰富的MTV拍摄经验,对特效制作技术也相当熟悉。宁浩在片中设计了一个穿越墙壁的镜头。为了方便后期制作,他在前期拍摄时就将墙壁处理成了断墙,并布置了跟踪点,这为他们进行后期处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在美国,一些影片在拍摄前就已用电脑模拟出某些场景,使导演在拍摄时能做到心中有数;甚至还可以将整个剧本视觉化,彼得·杰克逊拍摄《金刚》时使用的就是电脑制作的三维剧本。但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导演还是把特效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救火员,往往是影片拍摄已接近尾声时才找特效公司来处理实拍无法完成的效果。这让特效制作在国内成了一个缝缝补补的角色,而不是整体布局中的角色。看来,国内电脑特效制作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与国外大牌公司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比如在海外和中国香港,特效组前期介入和跟组拍摄是惯例,而在国内才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电影业好莱坞电脑
电影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
去芜存菁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CRAZY RICH ASIANS
电脑子变学霸
逻辑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
The Apple of Temptation
俄要加强扶持国产电影
LG与Philips分道扬镳进军电脑LCD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