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7,那些引人注目的热点行业VS行业热点

2007-06-20

科技智囊 2007年5期

周 敏

编者按:

2007,哪些行业最热?行业的热点是什么?

从多维度视角出发,本文编辑整理了十二个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且处于稳步上升趋势中的行业。其中,有投资机构尤为看重的传媒、医药、环保(包括新能源)、电力行业;有与广大老百姓密切相关的食品、房地产、旅游、汽车行业;有国家大力扶持的软件、物流、机械制造、钢铁等行业。

这些热点行业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等重大改革思路的推进而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周期,同时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它们不仅是投资的热点,也是消费的增长点;不仅在国内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同时影响着全球的产业布局与价值链分工。关注它们的发展动向,将有助于我们更为实际地了解我们这个时代,了解我们国家所坚持的发展观念、发展方式,以及所追求的发展品质。

那些行业中的热点,诸如体制改革、技术革新、资本追逐、兼并重组、政策倾斜或调控、国际竞争与挑战、新兴市场以及新型产业的不断涌现等等,展示了这些热点行业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的内、外部动力以及压力。如何面对行业变化,把握机会、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和挑战、大胆变革、勇于突破,重新定位自己在行业中的位置和价值,这同时也给所有处于风口浪尖上的中国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下文,我们以行业背景、行业简报、行业热点为一条主线,对以上提到的十二个行业进行要点提炼以及简要评点,为我们的决策者、投资者、经营以及管理人士提供充分的信息资源和思考空间。

1传媒

行业背景

伴随着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消费的升级,广大百姓对于信息、娱乐、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在未来几年将继续快速增长,随之,用于这些方面的消费也将大幅增加,这些正在强有力地推动我国传媒行业在整体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扩展到全球领域,经济改善、广告业复苏、网上音乐、电影、书籍及电子游戏分销业务的不断拓展,也正在成为刺激着最终用户在娱乐以及传媒方面的消费力。据数字显示,全球娱乐及媒体行业自2000年以来持续最强劲的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7.3%,该行业的总值将于2009年增至1.8兆美元。有关机构预测,在2005至2009年之间,全球广告消费额的CAGR将达到5.9%,由2004年的3580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4770亿美元。

国际以及国内两个市场同时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这为刚刚崛起的中国传媒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以及环境。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传媒业继续保持向上增长的轨迹。

根据实力媒体按照媒介类别对全球媒体广告市场的统计和预测,2005年电视媒体以37.2%的广告份额占据全球第一,而互联网广告占比增长最快,由2004年3.7%提升到4.6%。2006年电视和互联网媒体的广告市场份额继续提升,而报纸、广播、杂志的广告市场份额则有程度不等的下降,其中报纸和广播的长期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在中国市场,各类别媒体也演绎了几乎同样的一条增长轨迹曲线。

2007年展望:重组与技术变革为我国传媒业带来新机遇。

2006年传媒行业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传媒类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精彩纷呈,二是数字电视整体平移逐步铺开,专业人士分析,2007年这两大趋势仍将持续,并推动传媒类主要上市公司业绩加速增长和行业整体估值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行业热点

传媒业正步入产业盛宴。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均GDP的增长推动着传媒业的蓬勃发展,2005年传媒业增长率超过GDP2%,达到11.9%,据初步推算,2006年传媒业的增长率超过12%。从子行业看,互联网、数字电视、新兴媒体及分众广告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轨道上。

文化传媒业体制改革方向基本确立。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和中国经济转型相契合,其改制进程在“十一五”期间将明显加快,并将逐步形成跨地域、跨媒体的产业化综合媒体集团,部分上市公司有望成为地方和中央强势媒体集团经营性资产的整合平台。

产业资本将向资本市场逐步渗透。传媒业产业资本的快速增长,资本市场将是其一个重要的归向,由于受限于传媒业上市政策的严苛,并购重组将是这些产业资本进入资本市场的基本途径。初步预计,2007年将有更多的公司通过重组进入传媒业,并购重组产生的投资机会将贯穿于2007年全年,并成为超额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

数字化进入“后转换”时代。在后转换时代,商业电视体系将加速形成,从而本质上改变广播电视行业的投资价值。有线网络公司,由于直接控制用户资源和具有清晰的盈利模式,有望从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产业化过程中首先受益。

奥运效应开始显现。奥运对传媒的推动主要表现为:其一,奥运会的眼球效应对于广告的收入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二,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来说,奥运会为其发展数字电视,开展多业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它将直接推动我国高清电视和手机电视的产业化步伐,形成有效的新媒体商业模式。

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不小冲击。首先,新媒体的内容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重要的信息来源,Web2.0时代,千万个草根记者的内容在发挥价值,RSS、搜索等技术的发展,让草根的观点获得展示和发挥。据调查,新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新闻线索的重要来源地,尤其是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博客领域如技术精英的博客、CEO的博客的依赖较为明显;其次,新媒体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两个层面的冲击:一是影响传统媒体的发行。新媒体是自由思想运动者的平台,共享知识和深入交流等属性已经博得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新媒体的受众不断增多,用户将有限的时间重新分配,将实践逐渐向新媒体转移,因此新媒体的出现,严重影响传统媒体发行的增长:第二,影响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增长。新媒体内容来源具有高价值、观点性等特点,新媒体的价值逐渐获得企业主认可,广告主逐渐消减传统媒体的营销费用,将其投向新媒体,随着新媒体营销价值的提高,还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广告收入。

简评:消费增长、体制破壳、全球影响力这三大因素大大推进了我国传媒行业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下一个阶段的竞争,资本、技术、经营理念以及模式创新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构成强势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2医药

行业背景

2006年是我国医药行业的转折年,在一系列事件的影响下,医药行业利润增长率降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整个行业面临着变化的临界点。2007年,中国医疗行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拐点期,这将是我国医疗行业大变革的启动年。医疗行业的大变革趋势在2007年人代会和党

代会之前进一步明朗化。

如果说过去的12年国内医药行业奠定了制药大国的基础,未来的12年间国内制药业将借力于政策实现制药强国的追求。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关系民生的特殊行业。不同于其他需求,居民对医药卫生服务和产品的需求弹性很低,这种需求的“压抑”很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我国政府必直面医疗卫生体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强政策规划以及实施力度。可以预计,随着医改的推进,大型国有普药类生产企业和大型的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一次较大的发展机遇。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国的医药行业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医疗体系利益链被打破。医药行业只是医疗产业链上的一环,并和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息息相关。2006年的医疗体系,在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影响下,以前坚固的利益链条已经出现了松动的迹象,各个部门将回归其原有的职能,虽然这一过程将是漫长和反复的,但是向着这个方向前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医药行业问题集中爆发。规模小、研发能力弱、产品同质化严重、产能过剩、营销手段单一都是医药行业的老毛病,但是在原有的医疗体系中,由于和医院等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医药企业都能够获得稳定的利润,各种矛盾都被表面的光鲜所掩盖。2006年,医药行业的一切问题都暴露在桌面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的医药产业将会走上正轨。在有着13亿人口,而且逐步进入老龄化的中国,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医药制造业行业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2006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工业增长速度较快,但与上年同期相比,行业增长速度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全年医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累计实现5080.1亿元,同比增长17.72%,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9.19个百分点,增速回落。此外,全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也比上年同期有明显下降。2006年前三季度医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374亿元,利润总额25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8.82%和8.14%,销售收入保持平稳的增长,但是利润增长却创下近些年的新低。2006年前三季度的医药制造业的税前利润率水平比2005年有明显的下降,从2005年的8.4%下降到7.63%。行业亏损面为25.59%,亏损额37.46亿元,同比增长26.22%。

子行业上游优于下游,生物制药子行业表现最优。2006年各子行业的表现各异,在销售收入上,化学原料药和中成药子行业由于在2005年的基数比较高,所以2006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增长明显的放缓,前三季度分别取得了12.5%和21.5%的增长,比2005年底分别高达31.2%和34.5%的增长减少了很多。而化学制剂和生物制药子行业正好相反,在2005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小的情况下,2006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增长达到了17.8%和27.8%,高于2005年全年16.9%和21.8%的增长速度。

2007年展望:变革之年有更多期待,优势企业逐渐浮出水面。

如上所述,2007年将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变革之年,医疗体制的变革将从局部扩展到全局,涉及到整个医疗和药品体系的变革正在酝酿。在变革当中一些企业将被淘汰,但优势企业的优势也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此外,在全球领域,据世界知名医药咨询公司IMS Health的预测,2007年全球制药行业增速维持在5%~6%,略低于2006年6%~7%的增速,2007年医药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650~6850亿美元。经济和政治因素、结构性调整及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将驱动2007年全球制药行业均衡增长,这同时为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大环境。

行业热点

老龄化社会对药品的需求逐渐加大。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趋势。随着我国人口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比较快的速度继续增长,预计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人,其中8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将不少于8000万人。除了市场规模的巨大外,老年人医药市场的潜在购买力也非常可观。据估算,目前我国老年人各类收入的总和达到3000亿至4000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医疗水平的发展以及老年人本身对健康的需求,老年人在健康领域的投入将会越来越多。

新一轮医药改革即将出台。据悉,我国新一轮医药改革政策即将出台,可能涉及的政策有:每年将有1000亿以上的政府投入以建立我国医疗体系,政府支付的比例将提高至30%以上;建立初步卫生保健体系,以及解决急危重症为主的二三级医疗体系;“医药分离”改革等。政府加大投入不仅可以建立起全国医疗体系,并且可以有效杜绝“以药养医”和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不良现象。

据今年“两会”的最新信息,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12.76亿元,比2006年增加145.36亿元,增长86.8%。

新一轮行业重组浪潮的展开。近几年来,国际跨国医药企业重组并购此起彼伏、日益高涨。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集中度越来越高。与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相呼应,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呈现加快增强的势头。其中,同仁堂、双鹤药业、新华制药、国药控股等多家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完成了兼并重组。2006年华润集团重组华源集团掀起了医药行业新一轮重组的高潮。

据专家分析,国内医药企业参与并购、重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环境迫使。随着跨国医药企业在国内市场的扩张,我国医药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第二,行业要求。集中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第三,政府推动。国家明确提出培养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推动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

OTC市场将保持较快的发展。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未来的数年中,OTC(非处方药)市场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原因如下:第一,随着政府打击医药流通领域商业贿赂现象的力度加大,处方药所在的医院市场面临较大的行政和舆论压力,同时给OTC市场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第二,“看病难、看病贵”既是制约老百姓有病不去医院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带动我国OTC市场较快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第三,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五年后我国农村医药市场将超过450亿元,其中80%由财政支付。作为普药的主要消费区域,农村OTC市场将显现出不凡的增长潜力;第四,国民对OTC药物的认知度正在逐步提高。

行业整合和“药房托管”将给医药商业带来更大机会。我国医药商业在经过了数年无序、低效的发展之后,已经发展成具有广阔的渠道优势、拥有上下

游资源、具有远大发展前景的医药子行业。

综合分析,最具医药商业投资机会的有以下两种:第一,具有行业整合前景的公司。我国医药商业相比于国际发达国家在行业集中度方面较低。美国最大的三家批发企业控制了全美93%的市场份额,而我国最大的批发企业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0%。所以,国内医药商业存在较多的并购机会;第二,具有“药房托管”前景的公司。“药房托管”是我国医疗改革的方向之一。“药房托管”不仅可以使医药商业公司扩大市场份额,而且通过进行药品集中采购和普药定牌生产,提高毛利率水平,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药品流通环节中的费用。

简评:中国医药行业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医疗行业变革涉及中国经济以及社会建设两个领域,投资医药行业,必须吃透国家相关政策,了解中国医药行业特殊的体制、体系、AT游关系。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医药行业的消费群细分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特征,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市场客户划分,这和我国的医疗保障体系有密切关系;再有,可以预见的是,具有高科技特征的生物制药以及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中医药将是未来消费、投资以及产业的研发热点。

3环保

行业背景

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1973年我国第一次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开创了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环保产业也应运而生。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污染防治工作得到加强,环保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90年代,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环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及标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九五”时期环境保护投入的大幅度增加,环保产业得以较快发展。

进入21世纪,环保问题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2004年初,国家正式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其目的是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措施,根本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健康发展。2005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节约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并首次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

在这一国家战略大背景下,我国环保产业正迎来一个辉煌发展期,一些新型环保产业将逐步成熟、壮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环保制造产业保持小幅持续增长。

2006年,我国环保设备制造业的总体生产增长速度略快于2005年,但行业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与整个工业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大体相当,行业并没有进入人们期待的高速成长期。截止四季度末,环保设备制造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796亿元,同比增长28.34%,增速略低于三季度末,但略高于上年同期增长水平。

虽然自2006年3月份环保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逐月走低,但总体销售情况仍然好于上年同期。截止四季度末,环保设备制造业共完成产品销售收入7543.8亿元,同比增长27.78%,增幅略高于上年同期水平。随着定单的陆续到期,预计环保制造业销售状况将进一步好转,行业发展将出现新的转机。

随着新建项目的投产,行业总资产继续稳定增长,资产负债率基本上总体上稳中有降。截止四季度末,环保设备制造业资产总计7534.8亿元,同比增长17.72%,负债合计4616.6亿元,同比增长15.97%。

2007年展望:行业发展空间巨大,效益显现还须时日。

目前我国环保产业的总产值4572.1亿元,占GDP比重不到3%,不及世界环保产业总产值的4%,这说明,我国的环保产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

但是,由于市场拓展需要一定的时间,产业化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预计,2007年我国环保行业总体生产、销售状况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而行业效益的大规模显现还须时日,整个行业仍处于发展的蓄势阶段。

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17%的增长速度,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亿~10000亿元左右。

行业热点

依据政策导向以及建设需要,未来环保产业的发展方向将主要集中在水处理、大气治理、固体垃圾回收利用以及节能四大领域。

水处理方面,污水处理和再生水项目仍将是发展重点。从目前来看,水处理领域仍是整个环保产业当中占比最大的。根据中国国际招标网的数据显示,在从2002年至今的500余个环保产业设备国际招标采购项目中,水处理项目占据了其中80%的份额,足见水处理在整个环保产业当中的重要地位。今后,治理城市和农村水污染仍然是环保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规划,到2010年,我国城镇污水处理率不低于50%,重点城市污水处理率不得低于70%。目前我国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40%,不过如果考虑到今后几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将会有更多的人口涌入,这方面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当然,这也给水处理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大气治理方面,机动车排气净化、燃煤锅炉烟气脱硫等产业将会有较大的增长空间。通过建立完善的排污标准体系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约束,这也对汽车、火电、钢铁、石化、焦炭等众多导致大气污染的“大户”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们需要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环保领域中来。

固体垃圾回收利用是这四个领域当中技术要求最高的,也是我国目前环保领域比较薄弱的环节。在许多发达国家,垃圾发电、垃圾处理的资源化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并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塑料、玻璃、纸张等固体废料的回收利用领域仍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

节能领域涉及的范围较广,包括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等诸多方面。我国目前已有多个节能项目上马,包括秸秆发电、玉米乙醇、热电联营、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新型技术,如果这些项目果真能够大面积的推广,那么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紧张的局面大有益处。

外资企业在中国环保产业扩张势头迅猛。据初步统计,意大利企业已经与北京就绿色奥运签署了5个项目的合作协议;法国企业则主要选择污水处理这一领域。来自法国的世界著名水务公司成立雅,通过收购等方式已在中国建造了20多家污水处理厂和饮用水处理厂,并与首创股份一起收购了深圳水务集团股权;日本也日渐重视我国环保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2006年10日,首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在东京举行,吸引了500余名日方企业代表,两国有关机构还

就在节能领域展开对话以及培养节能环保方面的人才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通用电气(GE)也非常看好中国环保市场。通用电气与国家发改委签署了一份环保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启动“绿色创想”行动,加大向中国引进其节能环保技术的速度。以上种种,应充分引起国内企业的高度重视。

简评:环保问题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意味着环保指标成为各个行业的一个“硬性”标准,这为环保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很多新兴的环保节能项目应运而生,被国际投资机构看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但让人忧虑的是,中国环保产业的产业化刚刚起步,具有雄厚基础以及成熟市场运营经验的中国环保企业并不多见,这成为我们面向全球化竞争的一个“软肋”,从技术到产业,中国环保企业急需先进的管理体系、经营模式才能赢得市场以及资本的青睐。

4电力

行业背景

“两会”期间,“又好又快”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题词,我国电力行业在这一大背景下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体制改革与技术创新双管齐下,对我国电力行业带来深刻影响。首先,《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已经获得通过,电力体制改革将在2007年提速;此外,“节能环保”将在未来的五年内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主线;高效能发电机组和清洁能源发电项目将在“电改”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业内龙头企业将凭借发电成本、能耗、功率上的优势而受益。

行业简报

2008年回顾:全国电力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电力行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2006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经过有关部门、有关省区以及电力企业的共同努力,全国电力工业发展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供需形势进一步缓解,但仍存在区域性、季节性的供应紧张,节能降耗取得积极进展,为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电力建设方面。截止2006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2200万千瓦,同比增长20.3%。全国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达到28.15万公里,增长10.4%,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达到98131万千伏安,增长15.7%。首批国产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相继投运,标志着我国电力工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制造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电网建设方面,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和云南至广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已分别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交、直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建设已拉开帷幕。全国基建新增投运的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3.51万公里,基建新增投运的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15531万千伏安。

电力生产方面:全国发电量达到283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4%。2006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累计平均利用小时数为5221小时,同比降低203小时。

电力消费方面: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82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增幅比2005年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为832亿千瓦时,增长9.9%;第二产业用电量为21354亿千瓦时,增长14.3%,其中轻、重工业用电量分别为4133亿千瓦时和17021亿千瓦时,增长11.9%和15.4%,轻、重工业增幅比2005年分别上升1.87和下降0.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用电量为2822亿千瓦时,增长11.8%;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为3240亿千瓦时,增长14.7%。

节能降耗方面:2006年,全国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节能环保经济调度,陆续关停凝汽式燃煤小机组和老小燃油机组,加大科学、精细和对标管理实施力度,电力行业节能降耗取得持续进展。2006年全国供电煤耗为366克/千瓦时,比2005年降低4克/千瓦时;电网输电线路损失率比去年减少0.1个百分点,降为7.08%。

经营状况方面:电力行业完成销售收入20808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利润1446亿元,增长4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销售收入18752亿元,增长20%,实现利润1211亿元,增长43%。

2007年展望:全国电力供需紧张进一步缓解,区域电网总体均基本平衡。

全国电力供需紧张进一步缓解,六大区域电网总体均基本平衡,个别区域和部分省区市电网电量出现富余。但由于需求依然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及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时段性、季节性矛盾仍然存在。分地区看,华北区域、山东和蒙西电力电量平衡有余,山西、唐山地区高峰略微紧张;东北区域,辽宁由于新增机组较多,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好转,年底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吉林供需基本平衡,黑龙江电量富余;华东区域,江苏、安徽电量有富余,福建受来水影响有不确定性,上海、浙江电网高峰偏紧;华中区域,河南、江西略有富余,鄂西受电网约束和水情影响,有一定缺口,川渝、湖南受天气和燃料影响较大,南方区域的云南、广东供需偏紧,尤其是枯水期,通过省间互济可以较为有效缓解;西北区域,陕西、新疆供需基本平衡,甘肃、青海、宁夏平衡略余。

预计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率12%左右,新增装机容量在7500万千瓦左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将继续下降,全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将在1.2左右。“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的增长速度仍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行业热点

电力工业结构调整,清洁能源将获更多发展空间。我国电力结构调整将从电源结构和机组投产进度调整两个方面对行业进行调控。目前我国电力结构中以火电为主,截至2005年底,火电、水电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占总装机容量75.6%、22.9%;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所占比重较少,而火电厂中有很大比例的效率低、煤耗高小火电机组。2004年电力年鉴数据显示我国5万千瓦以下机组总装机容量达到6214.43万千瓦,其中水电机组1828.25万千瓦,5万千瓦以下火电机组4386.18万千瓦,占火电总装机容量的11.58%。

节能环保,小火电宿命难逃。在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中,电力行业也被列入高能耗行业,在调整的范围内。首先高能耗的小火电、小燃油将被加速淘汰,为水电和大规模火电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多的空间。同时,电力投资的审批更加严格,未来将不会出现电力严重供过于求的现象。而对于已建设投产的电力资产而言,将为上市公司的资产并购活动带来更多的遐想空间。

电力市场逐步完善,电力价格改革不断推进。2006年11月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将“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

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作为“十一五”期间加大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工作之一。这可能意味着对竞价上网的规则和形式有更加明确的表述。一旦竞价上网实施,对发电成本较低的水电企业和能耗低、成本低、效率高的大规模火电机组无疑是一重大利好,但预计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还不会在2007年出台。

“节能环保”一线贯穿电力需求市场。2006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节能降耗对全社会长期用电需求增速起到抑制作用。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电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被列为调控的重点领域,商业和民用节能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电力的消耗。同时,利用电力需求侧管理、移峰填谷将减少电能浪费,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影响中长期电力需求的增速,而由于政策影响存在时滞性、节能技术改造需要必要的时间,这些因素短期的作用力是有限的。

资本运作舞台上将有更加精彩的表演。2002年开始组建几大电力集团以后,电力类上市公司的重组整合进展并未如想象中迅速。然而,随着股改基本完成和电力供应由紧张到供需基本平衡,电力体制改革有望深化的背景下,电力类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序幕已拉开,资产注入、并购、整体上市为2007年的电力行业带来更多精彩表演。在资本市场上的并购重组动作将加大。

目前,中国发电侧竞争结构呈现高的分散度,有发电企业3千多家。2005年底,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五大发电集团全资及控股发电设备总容量共计18580.5万千瓦,仅占全国发电设备容量的35.93%。这种局面使得行业整合存在可能。按照电力行业“十一五”和2020年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8亿千瓦,五大发电集团全资及控股的发电设备总容量将超过34600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50.88%。

其次,随着国家对电力项目的审批制度越来越严格,电力企业的竞争将由大规模投资兴建新的发电项目转向对存量资产的整合和并购,来不断增强自身的实力,扩大竞争优势。

第三,伴随2007年可能出现的发电设备小时数下降、电力企业开工不足,以及国家对高能耗行业的调控带来的电力需求的下降,投资新的电力项目可能会带来投资的高风险,也使电力行业的并购和重组在2007年更具有现实性。近期,电力行业内频频发生收购事件,如长电参股广控,华能集团参股粤电集团。各大集团的龙头类上市公司将因为不断的兼并收购优质发电资产而持续壮大,而规模较小的上市公司存在着被私有化和以其它方式被并购的可能性。

为解决“厂网分离”遗留问题,备受关注的“920”资产已进入竞购出价阶段,随之而来的是“647”资产的处置工作。虽然这两部分资产所涉及到的装机容量在总装机容量中的比重只有3%,但是这些大多为优质资产,依然吸引了大量的目光。

此外,优势火电企业有可能更多地实施后向资源一体化战略,进行“煤电联营”。通过相互参股、并购重组和发展坑口电厂的方式保证电煤供应安全、克服煤炭运输瓶颈、抵消电煤价格上涨的压力,进而巩固竞争地位。目前我国第一家煤电联营企业华能集团在内蒙古建设的华能伊敏煤电有限公司已进入盈利期,成为希望在“煤电联营”中谋篇布局的电力企业中的先行者。

简评:电力行业是国家重点调控的行业,除了市场的供需平衡之外,未来我国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与优化,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低效能、低效益的小企业将逐步被淘汰;二是高效能、节约化发展,以节能环保为主线,我国电力行业从源头资源到生产模式直至消费模式将迎来一场新的变革。

5食品

行业背景

我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伴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国内消费需求有所扩大。从长期趋势看,在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在食品方面的支出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为恩格尔系数虽然逐年下降,但是居民在食品消费量上却持续处于上升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品消费的金额将保持增长,食品饮料消费需求增长持续性较强,未来10年食品饮料行业总量增长仍可保证。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品牌消费将成为未来食品饮料行业消费的长期趋势,对于行业的龙头企业也是发展的机遇。这一切都推动着享受型消费规模扩大和食品饮料行业产品的结构调整,对所消费食品饮料的档次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食品饮料行业龙头企业在行业成长过程中能够取得更大的收益。

行业简报

2007年回顾:我国食品工业经济继续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2006年我国食品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突出贡献。1~12月,全国食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51.06亿元,同比增长25.74%。截至2006年12月底,食品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5864个,比2005年年底增加了436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68.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8.35亿元,累计税金总额184.7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66%;其中亏损企业单位数为1020个,亏损面17.39%,同比下降2.4个百分点,企业亏损总额累计31.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4%。

2006年,食品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以及产品销售费用分别为4570.68亿元、3638.52亿元和405.66亿元,较上年同期都有较大增长,增幅分别达到25.46%、26.57%和15.09%。

但食品制造业面临成本上涨的压力,食品价格上升。2006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而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超过CPI的平均涨幅,上涨2.3%,其中粮食上涨2.7%。而且,价格上涨主要是出现在2006年后半年。此外食品安全问题依然严重。

2007年展望:延续稳步增长主旋律,成本及安全成为行业重点。

2007年我国食品行业经营环境不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全行业仍将延续近年来稳步增长的发展趋势。

此外,2007年食品制造业当务之急是转化和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而食品安全是一个需要长期密切关注的问题。

行业热点

所得税并轨,食品饮料公司将受益。由于食品饮料行业属于传统行业,除了少数中外合资企业,以及部分企业的子公司享受一些地方优惠以外,几乎不能享受到所得税优惠带来的利润增长。随着2007年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并轨,企业所得税有望下降到25%附近,食品饮料行业多数子公司将从中受益。

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加速行业整

合。近几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引起了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密切关注。2005年一年内光明乳业的回奶事件、苏丹红恐慌、啤酒的甲醛风波、禽流感泛滥都余波未平,2006年又出现了让所有人都感到危机的福寿螺事件、瘦肉精事件、红心蛋事件和多宝鱼事件,这些都为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这些负面的事件也对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进步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健康和绿色成为消费新观念,消费者更加注重品质,加速了品牌消费观念的形成。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和曝光加速了行业整合的进程,无形中也提高了行业进入壁垒和行业资源配置效率。

白酒行业:产品结构调整,高档白酒收益明显。根据我国消费增长趋势,业内人士分析白酒行业景气将继续高位运行。随着收入的提高、升级,品牌消费观念正在强化,品牌价值将成为企业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行业的整合进程将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地方政府保护消除以及行业流通管理加强等因素而加快。未来白酒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将保持良好的成长性。

葡萄酒行业:竞争转向高端。行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我国葡萄酒已经逐渐成为时尚的酒精饮料,但消费量仅占国内酒类年消费总量的1%,人均年消费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葡萄酒行业的销售费用率目前也比白酒、啤酒要高得多,葡萄酒行业现在还处于开拓成长期,国内葡萄酒的消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快速的增长,并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

黄酒行业:加大营销力度,行业集中度提高。黄酒行业的发展恰好也适应了消费升级的需要,消费升级开始倾向消费低度和健康的酒品,黄酒的低度和营养恰合消费诉求,黄酒消费结构逐渐转向中档及中高档酒品的消费。

一直以来,黄酒可以说基本上无营销,2004年起黄酒厂商如古越龙山、会稽山等加大广告投入,以高调进军全国市场,龙头厂商以中高档黄酒为主力品种,参与区域和全国性酒类市场的竞争,随着行业营销投入的增大,全国性市场特别是一二线重点城市市场将被全面拓展,销量和销售收入特别是中高档产品将大幅增长,且随着黄酒作为中华文化的输出,黄酒业将突破目前海外市场的局限,全面发展起来。

啤酒行业:行业整合进入中,后期。中国是世界上啤酒品牌最多的国家,但同样也是品牌消失最快的地方。随着中国啤酒产业集团化、规模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啤酒市场竞争者层次逐渐明显化。在我国啤酒行业的区域布局中,啤酒产量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等。目前我国啤酒行业正处在整合阶段的中、后期,啤酒行业整体盈利水平在调整中呈增长趋势。2007年啤酒行业呈现出新一轮的整合态势,以国际国内大企业之间的并购整合和大型企业自身的全国布局调整为主。

乳制品:行业前景良好但发展受到奶源限制。中国乳制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国内乳制品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已经比较明确,蒙牛和伊利利用常温奶的高速发展逐步占据了国内乳业龙头的地位,双子格局已经基本确立,光明乳业和三鹿集团尾随其后。业内人士预计未来几年一、二线品牌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开,伊利和蒙牛在互相竞争中将可能会进一步拉开与其它品牌的差距。

果汁饮料:属新兴行业,市场潜力大。果汁及果汁饮料行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行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特别是行业在发展的同时保持较高的利润水平,从有关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我国果汁饮料行业利润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收入和销量的增长;而乳制品行业则刚好相反,行业利润的增长远远低于收入和销量的增长。由于行业发展处于良性轨道,果汁及果汁饮料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被业内人士看好。

2007年,值得关注的一大亮点是纯果汁将成为饮料市场的新势力。据统计,我国生产果汁的厂家约有6000家,2006年总销售额逾100亿,市场上集中了众多一线饮料品牌,如娃哈哈、汇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康师傅等,使得后进品牌很难进入果汁饮料市场,同时果汁饮料的价格日益透明化,厂家和经销商的利润在不断变薄。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而中高档、营养健康的纯果汁就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据报道,2006年年底,《浓缩橙汁》、《橙汁及橙汁饮料》国家标准草案公布,果汁以其天然健康、纯净的特色备受消费者青睐,至此,纯果汁、果肉果汁等中高浓度果汁饮品一路热销,成为众多厂商竞争的热捧对象。

简评:“民以食为天”,食品行业以“安全”、“健康”为本。伴随着行业整合的不断加速,我国食品行业日趋成熟,外塑品牌、内抓管理将成为食品企业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主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细化与市场拓展并行展开,如何平衡规模效益与单品利润,如何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品牌价值,这些是我国食品企业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6房地产

行业背景

自上世纪90年代全面推动房改以来,在经历存量房地产需求短期大量释放后,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发生深刻变化,即原来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将日益受到挑战,精耕细作的开发模式将会得到市场越来越多的重视。

从市场需求方面看,到2010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19270元,城市化水平由43%提高到47%。根据世界银行研究表明,住宅需求与人均GDP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800~4000美元时,房地产进入高速发展期;当人均GDP进入4000~8000美元时,房地产进入稳定快速增长期,当一国人均居住面积在达到30~35平方米之前(我国2005年底城镇人均居住面积为26.11平方米),城镇居民将保持旺盛的居住需求。由此可见,我国房地产行业当前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

综合而言,虽然我国房地产行业呈现出旺盛的需求态势,但为了维持行业有序、缝康发展,国家不断加强政策调控力度,促使行业向精细化、集约化、高品质方向发展,并有效调控市场的供求关系。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全国房地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

2006年全国房地产供应类指标增势平稳,市场需求的各项销售指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房地产地区投资结构延续了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的趋势。此外,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持续快速上升势头,还出现了土地闲置和房地产市场投资过热并存的问题。

2006年以来,政府加大了房地产业的调控力度,收紧“银根”、“地根”、限制外资炒房等等,提高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成本,使开发节奏大大放缓。

2007年展望:中国房地产走向变革。

2007年的房地产行业将是政策导向下的执行年,调控方向为:首先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如果

房价过高及房地产收益过高,必然会吸引社会上各种资源纷纷涌入房地产市场,导致房地产和相关产业的投资冲动增加,诱发全面的新一轮投资过热。所以,2007年国家将加大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和管理力度,防止房地产泡沫的积累;其次将会调整住房供应结构,构建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

今后几年的房地产业将出现革命性的变局。房地产开发将逐步走向集约化、规模化。中央宏观调控进一步关紧信贷闸门,也会使开发商融资难度加大。开发商整合速度加快,部分开发商和房产中介公司将退出房地产市场。房地产行业会重建门槛和重新洗牌,进入门槛明显提高,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将迅速提高。限制外资进入房地产,禁止别墅类房地产项目开发并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商品住房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新政策都将加速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行业热点

城市化进程对住宅需求呈上升态势。住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口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住宅需求。尽管政府采取了计划生育政策,但我国人口一直持续增长。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1997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9.9%,2003年已上升至40.53%,城镇人口从1997年的36989万人增至2003年的52376万人。根据国家规划,到2050年之前,要使中国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6%提高到70%左右,平均每年城市化率约提高一个百分点,年均约有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新增人口,将会加速对城市住房的需求,这也必将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几年内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人民币升值带来房地产业长久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人民币升值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被动增加大量外汇储备,投放大量基础货币致使资金流动性过剩,这对股市也必将起到推动作用,尤其是以人民币为计价单位的房地产行业。从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汇率变化与一个国家的房价变化一般是正相关的。

政策调控路径在于规范行业发展。从2005年“国八条”到2006年“国十五条”,有一条贯穿其中的线索:消费需求始终受政策保护,投资需求和投机需求受政策压制。政策内容强调改善住房结构,维护房价稳定,为此出台了诸多从资金和土地等方面提高行业门槛的政策措施。业内人士认为,这些调控政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房地产行业经过长达8年的牛市,自身在发展方向、业务流程上有很多需要规范调整的地方,而仔细跟踪和分析中央政府系列调控政策内容,就会发现中央调控的目的正是在于规范流程和市场。

从调控手段来看,无论是加大对企业的清理整顿亦或是控制银行信贷和出台新的土地政策,都会抬高房地产业的准入门槛,故国内房地产行业的重新洗牌乃是大势所趋。小型地产公司难免被淘汰,而大型尤其是品牌地产蓝筹股获得扩张和壮大的机会将会增加,其估值水平也会显著提高。由此看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地产股的结构性调整对品牌地产蓝筹股实质上是利好。

“高地价决定着高房价”将成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基本格局。由于土地成本是房地产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二者价格表现高度相关。同时按照目前北京和上海的统计数据,土地价格成本占住宅销售价格40%~50%,因此土地价格上涨必然会对房地产价格形成支撑,并推动其上涨。

区域扶持与压制有望在2007年充分显现。2006年12月3日,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2006投资中国·上海论坛”上表示,建设部、国土资源部正在研究一系列“结合地区特征的、可以合理实施的”房地产政策。下一步的政策出台将规避全国一刀切的情况,以期实现有效、有区别地控制房价的目的。很明显,“区别政策”是为了调控房地产投资的迅猛增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1~10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611亿元,同比增长24.1%。完成商品住宅投资10268亿元,同比增长28.4%。可见,房地产投资增速非但没有回落,反而出现了加速趋势。

房地产行业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每个城市甚至细分到区域,其经济实力、房地产市场的成熟度、房地产金融的发展程度呈现显著的高低层次性。对于地产开发商来说,选择投资合适的区域尤其是政策重点扶持的区域,无疑会使投资收益相对最大化,同时投资风险降到相对最小化。

未来商业地产与工业地产潜力很大。预计2007年商业地产仍处于开业高峰期;中国的产业集群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的任何一个行业相对国外的企业来讲都很分散,产业集群将会成为未来商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集群地产成为继零售商业地产后对房地产开发商们更具投资和开发吸引力的一种商业地产开发模式。

简评:一方面是旺盛的市场需求,一方面是严格的政策控制,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变革是深远而深刻的,从产业角度看,重点在于规范流程、整顿市场;从企业角度看,变粗放型发展为精细化经营,除了土地资源、资本实力之外,房地产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应是商业理念、开发模式、科技含量以及文化品位等。此外,纯粹的房地产项目面对的各方压力越来越很大,竞争也已经进入白热化,而房地产与其他领域的结合,如旅游、商业、工业、老龄产业等将带来新的商机和更为广阔的前景。

7旅游

行业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使得旅游业这个绿色产业受到国家越来越多的肯定和支持;而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大战略举措的确立,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8年北京奥运、2010年上海世博会两个国际性盛会的举办将使旅游行业未来几年迎来难得的机遇。从国家的产业规划以及国际组织对于未来的展望来看,旅游业的朝阳产业特征明显,将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此外,经济发展推动消费升级,随着旅游休闲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旅游消费也势必成为消费升级的必然之选。根据历年的统计数据,我国旅游行业收入与GDP的相关性十分强,旅游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旅游业发展保持稳定增长。

2006年,中国保持了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的地位。2006年全年入境旅游达1.24亿人次,增长3.4%;入境过夜旅游达4960万人次,增长6%,其中外国人达2200万人次,增长8.5%;旅游外汇收入335亿美元,增长14%;国内旅游达13.9亿人次,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6200亿元,增长17%,旅游总收入8850亿元人民币,增长15%,出境游客达340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0%,继续保持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

以上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入境旅游保持平稳增长态势,特别是外国人市场呈现较快发展势头,国内旅游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战略推动下,以其良好的成长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

2007年展望:北京奥运将我国旅游业推进高速发展阶段。

2007年是北京奥运召开之前的一年。根据国际经验,2007年我国旅游业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2006~2010年我国旅游业增长速度高于GDP2~4个百分点的规律仍将继续。

行业热点

资源垄断性造就景点子行业的盈利能力。消费升级以及国民休闲旅游意识的激活使得旅游行业的发展步入黄金期,按照旅游行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呈现观光、休闲、度假渐次升级的模式。目前国内旅游仍然是以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目的地主要的旅游客体将成为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的直接受益者。旅游资源的唯一、不可复制性导致景区比酒店、旅行社等旅游子行业具有更为明显的垄断性;美丽的自然资源、丰富的文化内涵等都是景区招徕游客的独特魅力。

商务游带动高端酒店的发展。商务旅游为旅游业注入新的动力,也为高端的商务酒店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美国运通商务旅行部发布的中国商务旅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的世界第四大商务旅行市场。从统计数据来看,2005年入境外国游客中以会议、商务为目的的人数达到460万人次,同比增长19.1%。商务人士因商务需要对于酒店服务质量要求相对苛刻,对价格相对不敏感,因此商务游兴起的同时也带动了高端酒店的发展。高星级酒店的客房出租率一直高于低星级酒店,以上海市场为例,五星级酒店的房价在星级酒店平均房价的两倍以上,且近年来持续走高,2006年中期的价格已比2002年高出50%以上。

旅行社子行业竞争激烈。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内旅行社行业初具规模。2006年国内所有城市对外资旅行社开放,更加剧了国内旅行社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旅游散客化的趋势也使得旅行社子行业面临较大的挑战。统计数据表明,国内旅行社的盈利情况并不乐观。总体而言,国内旅行社仍然处于弱小散乱境地,利润微薄。相对于国外旅游巨头而言,国内大型旅行社的优势在于其成熟的销售网络,网点布局非一日之功,一方面国内旅行社可以掌握与外资对话的主动权,另一方面也具备了并购价值。

关注农村旅游消费市场的发展。从结构来看,近年来农村居民出游人数在旅游总人数中的比重保持稳定,但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在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有所提高。1994年以来,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出游人数基本保持4:6的比例;但在旅游收入方面,农村居民所占比重由1994年的17%提高到2005年的31%。这说明,一方面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速基本与城镇居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农村居民人均花费增速要快于城镇居民,因此,农村居民旅游需求的有效激发是未来国内旅游收入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建设新农村战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降低农业税赋、完善农业基础建设等措施的实施,农民购买力会随着农民收入增加持续提高。农村旅游消费孕育巨大市场。

简评:一系列政策利好以及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盛会将我国旅游业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抓住这一机遇,我国旅游企业需要在国际化服务标准(包括软件以及硬件两个方面)以及挖掘本土、本地文化上下功夫。旅游产品的形态很丰富,旅游产业的上下延伸性也非常强,未来集团化、品牌化发展是个重要趋势。此外,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旅游产业开发与城市规划和经营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其运营主体除了需要具备良好的国际视野外,必须从区域发展定位、优势资源、文脉特点出发,打造优质旅游项目,并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联动价值。

8汽车

行业背景

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消费升级等积极因素带动下,中国汽车行业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快增长,汽车产量将稳居世界前三地位,从而使我国成为举足轻重的汽车大国。

汽车大国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相当的产销规模、品牌影响力和全球市场份额。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我们暂时还难以称为汽车强国。但“大”是“强”的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积累和多年的行业经验是不可能实现做强的目标。从“大”到“强”,中国汽车业将着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并特别注重“节能”、“环保”等指标,从而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行业简报

2000年回顾:行业回暖,销售平稳增长。

2006年我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品牌轿车和经济型轿车的强力拉动下,出口市场开拓取得了新进展,产销形势及效益明显好转。

2006年1~11月,国内轿车产销351.23万辆和341.17万辆,同比增长41.45%和38.52%。其中轿车销量前十位企业共销售轿车234.4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68.7%,显示出市场的集中程度越来越高。

2006年,商用车行业摆脱了2002年以来的下跌趋势,逐渐回暖。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06年1~10月份我国商用车产销166.57万辆和165.48万辆,同比增长13.60%和12.92%。

2006年,我国汽车产品出口表现比较抢眼,汽车及零部件出口158.4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汽车零部件出口121.2亿美元,增长36.3%;汽车整车出口32.4万辆,增长87.8%,出口金额31.2亿美元,增长97.3%。

2007年展望:增长值得期待。

在价格体系趋于稳定的背景下,市场需求保持较快增长,行业收入水平将随销量的提升保持同步增长,预计2007年我国汽车行业收入与利润将保持同步增长,增长幅度在20%左右,尤其是轿车行业的增长更值得期待。

据预测,2007年,我国国产乘用车内需约为575万辆左右,出口为17万辆左右,国产乘用车总销量将达到592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4%或略高。乘用车需求增速将出现一定幅度的回落。2007年我国国产商用车内需为208万辆左右,出口为30万辆左右,国产商用车总销量将达到238万辆左右,同比增长17%或略高。

2007年,中国的轿车市场将呈现以中级车为消费主力、高级轿车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型轿车保持温和态势的局面,随着自主品牌的实力逐渐壮大,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特别是在国内厂商蜂拥的经济型轿车领域,由此,市场的洗牌在所难免。

行业热点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增长的主要动力。2006年强劲的销售增长超出预期,这使得中国汽车行业的长期成长前景看起来依然光明。估计全年销量占全球销量比例达到15%,超过日本而稳居世界第二。即使谨慎的估计,未来4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0%,至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规模也将达到1000万辆,中国在全球汽车市场中的地位正在变得举足轻重。

油价居高不下,难阻消费热潮。燃油涨价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较为复杂。大致判断,油价将直接制约汽车的使用状况,进而影响到汽车的销售。油价对不同车型的影响不一。目前市场上对国际原油价格的判断是在60美元附近波动,如此国内油价将保持稳定,有利于汽车产品的销售。从市场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国内油价还在消费者心理承受范围内。从国内最近几次汽柴油涨价后的销售情况看,汽车销售增长速度的变化并不明显,即汽车销售对燃油涨价并不敏感。

商用车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从理论上讲,商用车的增长速度应当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状况相一致,即与GDP增速接近。同时,商用车的增长还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其周期与我国经济的五年计划期相耦合,具体表现为在每个五年计划的末期和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初期增长相对较慢。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商用车的发展相对较为平稳。2007年随着新一轮经济发展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商用车将实现高于2006年的增长速度。预计2007年商用车增长速度在12%左右,产销量在225万辆左右。

轿车行业:延续稳定较快增长。从短期看,轿车产销与价格的波动有关,即车价有明显下降时,轿车销售受到影响,消费者持币待购、市场观望心态较重。这种特点在2004年表现得最为显著。但随着2004年轿车价格的大幅下降,消费者对轿车价格的下降形成较强的预期,并认为降价已成为常态,价格的变化对购买行为影响有所减弱。

目前轿车价格体系趋于稳定,有利于产销量的稳步增长。多年统计数字显示我国轿车产销量增长速度相当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水平的1.5~2倍左右。预计2007年轿车增长速度在18%左右,产销量将达到425万辆左右。

重卡行业:重型化趋势不变。由于重卡行业的需求受固定资产投资和公路物流的双轮驱动,其行业周期波动性会小于工程机械行业,预计未来两年底盘销量增速回落,牵引车需求保持高速增长,行业增速为14%。

自主品牌仍是核心问题,国企加大改革力度。目前在我国的汽车市场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问题,汽车自主品牌的竞争实力与国际汽车巨头还有一定的差距。数量众多但规模有限、增长迅速但产品集中于低端市场,与合资品牌产品相比技术、性能、质量差距拉大,缺乏整体品牌规划,品牌差距巨大,溢价能力低下,价值差距明显,利润微薄差距悬殊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目前,国资委和相关主管部门正拟加快央企重组步伐,汽车类央企的重组成为其中重要一环。在汽车企业的重组过程中,国资委将逐步收权,以培育几家具有竞争力的大汽车集团。从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不难看出,国家正希望用市场占有率和销售收入排名两种方式,培育不超过五家大型汽车集团。因此,国资委更偏好于以“同类合并”方式重组汽车类央企。而央企下属的汽车类企业重组,则视其主营业务而定。

简评:强大的中国需要强大的汽车工业、强大的汽车品牌,这已超出经济产业上的意义,而是一种民族精神和国家实力的象征,也正是这种民族荣誉感,促使中国的民营汽车企业与国有汽车企业同时发力,与国际汽车品牌展开激烈角逐。我们有世界上最旺盛的本土消费市场,这是最大的优势;我们在核心技术、生产管理、品牌竞争力等方面与国际巨头还存在明显差距,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当务之急,我国的汽车行业需要借助政府力量,进行大战略布局,以品牌为核心,以技术为保证,积极吸收、消化国际先进生产、管理经验,重新收拾旧山河,牢牢把握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增长空间,同时将产业的上下游做牢固、做强大。

9软件

行业背景

“十五”期间,我国软件行业在政策的扶持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进入“十一五”,在国家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十分广阔,预计未来5年我国软件行业仍将保持飞速的发展,软件服务业的收入比重会不断加大。

社会信息化建设的继续深入、区域性电子政务建设投资的不断加大、软件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国家正版化力度的加强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金融、公安、电信等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强大需求对传统产业软件市场形成拉动,而中小企业迅猛增加的信息化需求、农村信息化建设所蕴含的巨大商机都为软件市场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软件产业平稳增长。

2006年全年,我国软件产业实现收入4800亿元,同比增长22.9%,略低于3季度末23.8%的增长速度,也略低于同期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增速。从全年情况来看,软件产业收入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11%。从产品出口情况来看,软件产业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出口金额的高速增长,2004年软件出口金额为3.45亿美元;2005年软件出口金额为6.57亿美元;2006年全年软件出口金额则达到9.02亿美元。

2006年,我国软件市场保持快速平稳发展的态势,全年销售额665.16亿元,同比增长17.8%。从收入构成结构来看,软件产品仍是主要收入来源,软件服务、出口保持较快增长。1~9月,软件产品收入1558亿元,同比增长19.7%,占软件产业收入的比重为58.2%;系统集成655亿元,同比增长27.1%,占软件产业收入的24.5%;软件服务464亿元,同比增长34%,超过软件产业平均增幅近11个百分点,占全部软件业务收入比重由2005年年底的12.9%提升到17.3%,提高了4.4个百分点。

2006年,中国管理软件市场规模总量达到71.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5%,一改前几年的加速增长态势,增长率有一定下滑,中国管理软件市场已经进入平稳增长期,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信息化应用从大规模上线新系统转入应用深化及精细化阶段。

2007年展望:需求进一步增长。

中国市场的软件和服务在IT投入中的比例,一直低于成熟的欧美市场,随着应用逐步成熟,2007年用户对软件的需求会进一步增长。用户需求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方面,即企业运营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政府的有力推动。

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软件的价

值及其所具有的巨大辐射性和带动性作用将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软件市场的进一步培育和完善将成为必然。

未来5年中国软件市场将保持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到2011年该市场将形成超过1300亿元的市场规模。研发、生产、营销等软件产业链环节的全面创新将共谱未来软件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协奏曲。

行业热点

盈利模式的巨大变革,网络化催生软件服务运营商。互联网使得软件的盈利模式受到挑战,甚至面临被颠覆。微软迫于Google这样新生力量的压力,推出了Windows Live/Office Live网络服务战略,走出了“从软件到服务”之路的第一步。2007年,新兴的网络服务内容和形式将不断涌现,新型的综合门户即将出现。软件产品及服务向着方便用户使用和体验的方向发展,软件服务的提供方式与服务范围都会有所拓展。产品供应商、解决方案提供商将逐渐转向互联网服务,软件产品与服务的融合将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深化。

3G软件:大有可为。2005年至2009年,将是中国IT市场高速增长的五年,带动这一轮增长的最明显的动力——3G的建设高潮呼之欲出。3G的到来,为网络设备厂商和3G终端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市场。当然,软件厂商也不例外,因为相当数量的软件应用,将会随着3G到来而得到新的应用模式。软件产业是3G蛋糕的一大分享者,3G时代的到来必然给我国软件业带来新的、巨大的发展空间。

行业软件供应商:经验成就价值。随着行业信息化越来越深入,各行业自身的行业背景和特性也就越发明显,对IT基础设施和系统方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向具体的行业提供软件和信息化服务时,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不再是单纯的技术能力和开发能力,需要的是熟悉客户业务的行业专家,挖掘和把握客户的业务发展需求。

要做好行业定制服务,必须经过多年的行业知识积累,对行业的具体应用和流程有深刻的理解,好的软件供应商应该是该行业的咨询专家。因此,作为行业定制软件供应商,其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行业的客户资源,更在于行业知识经验的积累,这些都是别的软件企业难以复制的,进入壁垒较高。

系统集成商:外延式发展,向全面IT服务迈进。随着中国IT产业的升级,客户需要的不再是软硬件产品的简单组合,而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整体服务方案,这就催生了在未来3~5年中必将产生一类厂商,他们以提供整体服务(包括软硬件、咨询、开发等等)为宗旨,进而占据产业链主导地位。从目前行业结构看,具备较强研发实力的系统集成商是其中的主要争夺者。目前,系统集成商基于对客户业务的了解和良好客户关系,其未来长期的生存空间很大。

基于以上判断,业内人士认为今后系统集成市场中,系统整合的比重将逐渐下降,集成的比重将会相对保持稳定,但其重点将从传统的硬件集成转向应用和业务集成;软件开发和服务所占的比重将持续上升,成为系统集成市场中所占份额最大的部分,也将成为系统集成商利润的最主要来源。

ERP:追逐SOA架构下的领跑者。根据CCID的统计,2006年至2010年国内管理软件行业的收入规模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9%。预计2007年国内管理软件行业销售收入将达88.8亿元,到2010年将达147.9亿元。国内的管理软件行业已然成了强者的战场。管理软件的特性决定了进入此行业的壁垒极高,企业一旦采用了某个管理软件厂商的管理软件后将很难轻易更换。管理软件被客户认可后,后续的升级和增加许可证都会为公司带来持续的收入,而且具体行业解决方案的成功实施也为新客户的开拓带来很大的帮助。行业内领先企业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

简评:软件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之一,经过几年来的市场培育与拓展,信息化对各个行业以及各种组织机构的渗透越来越深入,然而软件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中的企业组织却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压力和经营风险,一是因为技术更新速度比较快,需要软件企业具有较高的跟进速度和超强的研发能力;二是软件技术在与行业、企业的磨合中存在很多变数,技术如何服务于客户,转化为管理效率和经营价值,并在与组织共同成长中持续升值,这些唯有深入第一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软件企业自身发展的道路。因此,作为软件企业,也唯有突破技术观念,从管理角度、客户利益出发,才能获得不断发展的空间。

10物流

行业背景

“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需求在国民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带动下出现持续高速增长的局面,社会物流总额规模持续扩大,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23%。扣除价格因素,需要运输、装卸等物流服务的实物量年均增长15%左右。这一速度明显快于“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5%的水平,一方面说明我国物流发展正处在高增长期;另一方面也表明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

从发达国家物流业的发展经验看,社会经济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是不断加速的。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物流的发展,这是一个国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反映了通过流通现代化推动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规律。

“十一五”期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我国物流需求规模将会继续扩大。同时,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现代物流还将在“十一五”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与效益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据预测,至少在未来的5—10年,中国仍将处于经济发展的起飞阶段,期间的经济增速仍将保持较高水平,物流行业发展总体上将面临良好的需求环境。不过,在经历了“十五”期间的大规模固定资产投资后,物流行业各细分领域的发展前景在未来几年将出现较大的分化,这将对物流企业确定发展和投资策略提出新的挑战。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物流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拉动下,我国物流行业也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一是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59.6万亿元,同比增长24%(按现价计算);二是物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显。2006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412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5%,占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7.1%,比2005年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继续降低,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国社会物流总

费用为38414亿元,同比增长13.5%(按现价计算)。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3%,比2005年下降0.2个百分点。

2007年展望:继续快速增长。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预计,中国社会物流总规模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07年社会物流需求规模将维持15%以上的增速。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生产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物流运行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

根据预计,2007年中国物流总费用规模将继续扩大,呈现11%以上的增速,物流业增加值预计也将维持10%以上的增长。行业热点

物流产业的重要性和地位更加明确。2006年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当中,关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专门有一节,这是以前的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所没有的,明确了它在“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产业地位。说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广泛的认同。

以道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企业,面临激烈的无序竞争压力,经营环境有所恶化。产生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二条:一方面是燃油价格大幅上涨,加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经营成本出现明显上升。另一方面,由于竞争激烈,运输价格不升反降,导致超载现象难以根除,严重制约了国内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行业的大整合。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规模还较小,而且高度分散,在有1万至1.5万多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能占到2%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绝大多数第三方物流公司只是局限在供应链功能的一小部分,甚至还只是一个运输或者仓储公司,无法满足客户的一体化物流服务需求。未来几年,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将得到不断整合。

发展现代物流业,离不开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作为支撑。当今,经济全球化市场的竞争,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绝不是少数或者某个企业的单打独斗,也不是一个环节或者是一项技术的优化。特别是物流业要真正做强、做大,要真正和国际接轨,离不开良好的供应链管理作为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实质上是供应链的优化整合与不断创新,这方面,我国物流业应积极汲取国外先进理论,结合本土实际,加速发展步伐。

简评:当前,我国物流行业出现了“两极分化”走势:一方面传统物流业亟待从体制到机制进行全面整改,规范政策调控方法和手段,重新焕发市场活力,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物流业刚刚起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要求,需要精细规划与设计,盘活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资本、技术、管理、人才等资源,而这些又有待核心运营主体——行业龙头企业的迅速壮大。

11机械制造

行业背景

中国机械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体系,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国际竞争力不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重大技术装备的开发制造能力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设计的产品少,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重点提出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相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机械制造业面临历史性的发展机会。

行定简报

2006年回顾:我国机械工业全行业平稳高速发展。

2006年,我国机械工业全行业平稳高速发展,机械工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大关,达到54718亿元,同比增长30.06%;工业增加值14370.83亿元,同比增长32.12%。全行业连续四年以超过20%以上的速度平稳发展。主营业务收入52984.69亿元,同比增长29.57%;产品销售率97.63%,产销衔接良好。

从行业经济运行的主要数据可以看出,2006年全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五个突出特点,体现了两个重要变化。

五个突出特点是:第一,增长速度大幅反弹,重新回到高速区域;第二,总体运行质量较好,效益增长快于产销;第三,产品结构继续优化,技术进步取得进展;第四,重点行业快速增长,行业结构发生可喜变化;第五,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两个重要变化是:一是国有企业利润增长率首次超过民营和三资企业;二是机械产品进出口首次实现顺差。这充分说明,机械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已经从量的积累开始转向质的变化。

2007年展望:全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

2007年,虽然机械装备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等不利因素,但是考虑到2005年我国工程机械、基础装备的出口处于起步阶段,2006年是国外市场对中国工程机械、机床等整机产品认识阶段,业内人士分析,2007年我国机械产品出口将保持50%左右的增长,另外考虑税收、规模经济效应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相关鼓励带来的优惠,预计2007年全行业有望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发展,但增长速度将比2006年有所放慢。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将比2006年增长20%左右,利润总额将同比增长20%左右。

行业热点

“十一五”为工程机械行业注入强劲增长动力。从2006年初国家公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来看,中央政府投资支持的重点领域在五个方面,即“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环境”、“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显然,对工程机械行业来说,带来积极重要影响的是“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和“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进入2006年,“十一五”时期一大批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工程机械新的景气周期已经来临。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为金属切削(数控)机床带来历史性机遇。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作母机,处于上游。数控机床作为机床工业的主流产品,已成为实现装备制造业现代化的关键设备,是国防军工装备发展的战略物资。数控机床的拥有量及其性能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因此,国家把发展大型、精密、高速数控设备、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列为国家重要的振兴目标之一。

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受到政府高度重视。在《十一五年规划纲要》中,中央明确指出:“加强船舶自主设计能力、船用装备配套能力和大型造船设施建设,优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重点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在环渤海、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区域建设造船基地,引导其他地区造船企业合理布局和集聚发展”。而装备制造业振兴的十大

重点之一就是大型船舶装备,即“大型海洋石油工程设备、30万吨矿石和原油运输船、万标箱以上集装箱船、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等大型、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及大功率柴油机等配套装备”。

起重运输设备行业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中充分受益。起重运输设备行业包括工程起重机械、港口(集装箱)起重机械、叉车、升降移动机械等等多个方面。尽管这些子行业相关性很小,但是具有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较小,只要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的高速增长,行业产品销售均能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集装箱行业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目前全球90%以上集装箱在中国生产,并已处于成熟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多种因素的影响,需求量最大的干货箱价格常出现较大波动,进而引起行业盈利水平的大幅度波动。

简评:机械制造是我国制造业中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行业领域,十六大以来,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相关政策倾斜,“十一五”期间,一些重要的国家建设工程又为我国机械制造业提供了广阔的增长空间,抓住这一机遇,需要科技投入、资金投入、人才培育投入,更需要企业与政府的密切配合,从长远角度出发,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集合优质资源,夯实行业基础、打造大产业平台,培植出一些规模化、高水平的集团企业。

12钢铁

行业背景

钢铁行业是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中国需求拉动世界钢铁业持续繁装世界钢铁产业伴随着全球制造中心的转移而向中国发生大转移。世界钢铁巨头安塞乐米塔尔集团已进入中国钢铁业,今后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将呈现中国国内化或本土化特点。

根据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关于钢铁业结构调整的计划,“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要淘汰约1亿吨落后炼铁生产能力;2007年前淘汰5500万吨落后炼钢能力。加快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布局,到2010年国内前10位钢铁企业集团的钢产量要占全国钢产总量的50%以上。

行业简报

2006年回顾:行业进入繁荣期。

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截至2006年底,中国已连续11年占居全球钢铁产量第一位。中国已由原先以产量、规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向以效益为中心转变,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创新、降本增效工作成效显著,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中国以此为转折点对世界钢铁价格、铁矿石等大宗原燃料的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影响,将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主导权,中国钢铁业将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

在产能过剩的压力下,2006年行业基本实现股权分置改革、龙头钢铁公司基本实现了整体上市,在产业链完善、技术进步、产品结构优化及新品开发、组织效率提高、降本降耗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变革成果主要体现在:在产品销售价格低于去年同期、成本要素价格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情况下,9月份业绩拐点出现,行业基本面平稳,1—10月行业盈利能力同比增长,出口数量创新高、品种结构改善,进口显著下降。

2007年展望:具备更好的行业结构。

钢铁固定资产投资与统计的产能投产时间表明:产能释放增速的高点正在过去。预计中国2007年产能增速为14.79%,消费增速为16%。中国钢铁产能正在迎来一个更温和的供需结构,行业趋势在好转。

行业热点

宏观调控政策有利于钢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2004年以来,国家基于抑制钢铁产能过剩目的,逐步加大对钢铁行业的调控力度。2006年是调控措施最多、最频繁的一年,国家综合运用了市场手段及行政手段,调控总体思路是“扶强汰弱”、“优胜劣汰”。无论是钢铁产业政策还是近几年来的宏观调控政策,根本性的措施还是从设备的功能、性能角度限制或淘汰高污染、高能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小高炉、小电炉、小转炉,这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钢铁产能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钢铁投资规模得以遏制,淘汰落后产能加速;受益于宏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钢铁下游主导行业汽车、造船、家电、机械、装备制造、集装箱及国家大型工程的超常规增长,钢铁产能利用率回升到80%以上,处于国际较高水平,预计2007年仍有环比2%的增长。

钢铁出口快速增长。随着我国顺差不断扩大和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我国将从一个FDI接受国逐渐向ODI输出国转变,保守估计到2010,向外投资1000亿美元,我国具备规模、技术、成本优势的机械、钢铁行业已经成为出口的新亮点。

行业需要警惕的风险。第一,国内行业供大于求局面短期内难以根本性改变,新增产能及将要淘汰落后产能存在很强释放的冲动。淘汰落后产能由2007年推迟至2010年;第二,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及中国两个经济增长“引擎”放缓,将抑制钢铁需求增长;第三,国际钢价上升震荡及与国内价差逐步缩小,对国内钢市拉动作用减小,将减少出口。

简评: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路线已经非常清晰,即成为世界的钢铁中心,随之而来是行业兼并重组、资源整合、结构优化的提速、加压,这是一次产业新生的过程,强者愈强、弱者出局是其必然趋势和结果,目前国内产业格局已经定型,主要的竞争来自国际对手,怎样合作、怎样超越,如何借助本土资源、市场优势确立全球行业地位,这是一个集体难题,中国钢铁业期待融入国际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