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下的政府责任
2007-05-30石齐平
石齐平
对于目前经济形势的判断,内地经济专家们颇有分歧,这毫不奇怪,因为经济专家看经济形势通常十个人就有十个意见。但按照经济学的经典定义,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个别商品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都不是通货膨胀。
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商品价格上升非常突出,除了少数商品和水电等政府不让涨的商品,一般商品基本都在涨价。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明显上涨外,今年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逐月加速上涨,商务部7月发布预测,称下半年国内生产资料价格仍会在高位震荡。事实上,自今年3月份以来的物价涨幅均超过了3%这个央行的调控警戒线。这应该是符合“一般、持续”上涨的定义的。
前几天,央行再次调高利率,试图为经济降温,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很难起效。因为目前的通货膨胀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更严重的是,通胀的政治影响巨大,伤及低收入农村地区及城镇的中产居民。
通胀因素的积累
目前公认的通货膨胀的成因,一是需求拉动,一是成本推动。而即便是成本推动,归根到底也是因为有需求。我们研究国际经济的时候,都假定一个国家的需求是占整个国际间需求的一个小部分,你用尽吃奶的力量也拉不起国际价格。但中国不是,中国经济总量庞大,中国一旦需求以后就把国际市场的价格拉起来了,反过来会造成国内物价的上涨。
而需求拉动主要是因为资金太多,资金太多的原因则是贸易顺差增大。对一个国家的外汇市场来讲,出口就意味着外汇供给的增加,进口就意味着对外汇需求的增加,所以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就等于放进口袋里的外汇不断增加,已经超过了需要使用外汇的需求。外汇供过于求,就像任何商品供过于求一样,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价格就会跌,也就是美元价格下跌,相对来讲,人民币价格就会升值。
但如果政府不想让人民币大幅度升值,就只有一个做法,就是央行必须到外汇市场去把多出来的外汇买进来,一个都不能剩,多一个人民币还是有升值的压力。这势必造成两个后果,一个就是外汇存底大幅增加,另一个结果,就是央行需要拿手中的人民币去买外汇进来。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央行额外发行了10万亿元左右的人民币;而且外汇储备还在高速增长。央行一方面在收购外币,一方面又不得不大量投放基础货币。这样一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怎么能解决呢?
事实上,通货膨胀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到了临界点爆发出来而已。流动性过多的问题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最早是影响了房地产的价格,后来到了股市,现在才表现为物价上涨。当政府发行了过量的钞票,从而诱发了通货膨胀时,各种物价的上升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总有一些物品要率先涨价,于是,人们就误以为这种碰巧率先涨价的物品是后来大规模涨价的始作俑者。但实际上,这些率先涨价的物品,只不过是“大规模涨价”的最先表现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消费物价指标构成没有包含居民最大的消费支出——住房,所以根本不能真实地反映居民整体的价格消费水平。一旦把房屋价格计算在内,消费物价指数就绝不是个位数了。
中产阶级的贫困化
自8月22日起,央行将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33%提高到3.60%;但物价上涨水平已经是5.6%。这等于是说,老百姓的存款可能处于贬值的风险之中。
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后果就是会恶化所得分配,特别是会恶化中产阶级的所得分配,造成普遍的贫困化。物价飞涨并不影响到高收入阶层,恰恰打击了中间收入阶层。比如现在的房价,让中等收入者最尴尬。收入高的根本不在乎,还能投资炒房赚一笔,收入低的人想都不会想,只有夹在中间的被挤入市场,进退两难。
从历史经验来看,知识分子和中间阶层如果普遍破产,就将引发政局动荡。这些破产的自耕农、破落书生、衰败的官僚地主一旦和贫民结合起来,就会成为社会变动的中坚力量。这是以往历史所昭示的,也是中国社会目前可能的危机。
现在,时不时有专家站出来说,要通过制造通货膨胀来提高就业率,这种说法大有问题。短期的收入增加,会促使企业扩大规模,增加人手,短期内使“就业率”上升,但那种繁荣是短暂而虚假的。真相很快就会大白,而社会则迟早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花费漫长的时间,来纠正被错误配置的资源。
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干预措施。这要从两面来看,一方面,政府干预是没错的,它所要做的就是打击联合垄断,维护市场竞价的公平环境;另一方面,它不能通过行政的手段要求某个行业不涨价,这样做的后果往往就是人们买不到东西了,最后不得不到黑市用更高的价格去买。就像石油,政府不让涨价,于是石油巨头就把油卖到国外去,造成国内油品短缺。
目前,央行主要采用的是利率调控的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升,但由于国际收支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治标不治本。另外,很多市场经济国家,受政府影响的比较少。中国有很大一部分的资源不在民间,而在政府的控制之中,包括大型国企、国有金融机构,还有政府部门,包括中央跟地方政府,这三个部分控制的资源远远超过一般的市场经济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提高,不会产生什么效果,就是因为对很多政府和国有企业来讲,比较不会在乎你今天的利率提高了多少,反正是国家的钱。
社会成本不灭定律
中国目前的外贸出超居高不下,即使人民币升值了,依然表现出出口竞争力很强的态势,这个很强的出口竞争力有真有假。真的部分是中国的工资低、生产率高,所以中国产品有竞争力;假的部分是没有计算出口产品的环保成本、劳工权益成本和农民权益成本,而这几种成本,是金融政策解决不了的。
以农业问题为例。相对于其他经济部门,农业毫无疑问是一个弱势部门,如果不去管它,自由放任,农业的资源、土地和人力一定会转移到工业和服务业。那么在生产力水平很高的美国、欧洲,为什么还要对农业进行巨额补贴呢?因为不补贴土地就会转为他用,而农业的价值,不是实物、货币所能衡量的,它还代表着历史、传承、环保、社会结构、人文地理等因素。
市场经济不是片面的弱肉强食,而是要顾忌社会和民生问题,内地很多经济学家对此避而不谈。以广受关注的房价为例,在居高不下的价格面前,很多经济学家会说买不起房是正常现象,“人人有房住”那是奢求。但你把这套理论和新加坡、香港的情况作比较就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个样子。“人人有房住”是人民的权利,政府就应该想方设法来满足。当然,房子无论再便宜,总有买不起的人,这就需要政府建一些廉价的房子。在房屋政策上,政府有无可回避的责任。
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观察中国台湾地区、日本的经济发展就会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社会成本不灭定律”,以前忽略的、牺牲的东西,最后肯定要连本带利地付出和偿还。
赵灵敏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