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通胀进行到位的预防
2007-05-30郭凯
郭 凯
8月21日晚间,央行发布了本年内第四次加息的消息,自22日起,国内人民币存款和贷款利率分别各自上调0.27和0.18的百分点。央行称,加息是为了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投放,稳定通货膨胀预期。
央行的加息声明,并没有直白地表达它对当前经济走势的判断。此前8月6日公布的7月通货膨胀率指标CPI上涨5.6%,表明今年CPI已经连续5个月同比上涨达到3%以上。
因为通货膨胀的社会含义远远超出了经济领域,当前引发的讨论涉及的人群之广、意见分歧之大,和过往的许多经济话题都有所区别。
然而,在各种不同角度的审视潮中,如果把通胀放回到经济学的规范研究中,也许会见到些端倪。
曾担任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国首席代表的约翰·安德森(JonathanAnderson)博士,现任瑞银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长期致力于中国经济研究。日前,应《南风窗》邀请,安德森博士就当前的中国经济问题作了深入解答。
通胀形势将会回落
《南风窗》:安德森博士,您怎样看待理解中国的通胀局势?
安德森:对这个问题,我没有很特别的担心。到目前为止,没有足够数据显示一些食品价格的大幅上升,是宏观经济系统运行的结果。通过分析经济数据,我感觉当前的局势和2004年的一段时间有些相似,高通胀会暂时持续一段时间,但是在今年第四季度,我们预计通货膨胀会回归。我们不只是参考中国官方的统计数字,瑞银有自己的统计系统,独立的数据来源。
事实上,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的食品价格一直有波动,但连续下来,走的是一个上行曲线,价格在上扬。我们研究测算过,这一食品价格上行的趋势,至少在下一个5年,同样会持续。不过,我们测算的结构性食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大概在每年5%左右。
最近中国发布的数字显示单月食品涨价同比达到了11%,但目前看来,它是受短期或者局部因素影响的。如果没有更多证据说明,通胀在结构性蔓延,覆盖主要的通胀参数产品,我们的分析就还会倾向于在今年年底通胀会回归,这不排除明和9月的数字出来后仍然可能很高。
我这样说,并不是表示现在没有通胀,而是说,在通胀的深层驱动力上,当前并没有一个骤然的变化或者转变。
中期内中国的通货膨胀会持续积聚。不过像我刚才说的,最近的短期剧升是受暂时因素影响,在今年第四季度,我们预期中国的通胀会回到运行周期上来。而且,根据测算,我们预期结构性的高通胀会是2009年到2010年的主要问题。
另外一个可以对今年的经济运行数据作参考的是,我们比较过若干年来瑞银统计的GDP数据和中国官方的GDP数据,发现过去5年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都比我们测算的要低。但是从2006年开始,这个差距在变小,今年的情况更有所不同。
我们觉得这个变化的出现,—方面是因为中国官方尽可能在调整过去的数字误差,另一方面则是有关方面放松干预走向开明,过去则可能会为了不让年底的运行数字和年初发布的目标距离太远而调整数字。
我不认为国内的经济运行会是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主要问题。但是,中国经济的确正面临一个最大的不平衡因素,那就是中国的贸易顺差。目前,贸易顺差相当于中国GDP的10%还多。中国现在每个月大概有25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但在3年多前,中国的顺差还几乎是零。贸易顺差带给中国决策者们的,是看起来好像比较矛盾的处境。
真实利率事实上是持平的
《南风窗》:针对似乎愈来愈热的经济局势.中国的决策者们比如央行,曾出台各项政策,您怎样看待?
安德森:我们可以先看一看利率,并且梳理一下中国的真实利率水平。
2002到2003年,因为核心通货膨胀率下降了,中国真实利率就增加了。但是,从2004年以来,虽然央行连续多次提高了名义利率,但真实利率事实上是持平的、没有变化换句话说,央行提高的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息率,并不是真的在致力于收紧货币流通。
实际上,中国央行提高名义利率,只是为了让它能基本跟上通货膨胀率,这是一个本质上属于中性的货币政策。我并没有觉得,中国央行在它下一步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中,会改变这一中性利率的习惯。
中国央行既往的政策操作反映出它更倾向于用货币数量工具(比如央行票据、债券同购)而不是利率这一资金价格工具来管理经济。我们也预期中国央行会继续这种“消极”的加息政策,以求名义利息率不要比通货膨胀率低得太多,也仅此而已。
但是,当前中国经济最真实的一面,是持续攀升的净出口仍然带来2到3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虽然中国官方的经济增长数据达到11%,国内需求的增长率实际上仍然在9%以下。
因此,任何一个对内部经济进行额外牵制的政策,都可能会压迫国内需求走向更低,从而把贸易顺差推向更高。当考虑使用收紧宏观经济政策时,中国政府会非常谨慎。所以从理论上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对外贸易的根源问题上。
首先,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并非来自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至少,我们没有看到更多劳动密集型出口行业在中国采购的连续增长。但是,在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行业,我们却看到了贸易顺差的大幅攀升。
迄今,中国对外贸易变化最大的是金属和工业原材料产品,它们的出口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递增至今。仅钢铁和钢铁产品出口,就已经占据中国过去3年贸易顺差增长总量的25%还要多。
根据最近的数据,看不出这一出口格局有调转的趋势,同时,国内的生产仍然超过需求一个不小的比例;而市场上,也没有显现出钢铁行业发展减速的迹象。
发改委以及其它宏观管理部门,也使用了各种方法,包括不予核准一些钢铁项目,但是没有奏效。在我们看来,唯一现存的有效政策工具就是汇率;谈到汇率,也就会谈到人民币的币值问题。
唯一有效的政策工具就是汇率
《南风窗》:现在中国的经济局势和人民币的汇率是怎样相关的?如果汇率变化,会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安德森:首先人民币并不是把中国经济拖进泥沼的原因。但足人民币的改变,能够帮助这个国家走出困境。
在个同定汇率的体系里,中央银行会恪守承诺,守住一个价格,买回所有市场丢到它门口的东西。从单纯技术角度讲,目前中国央行面临的美元水浸,那只是市场带给中国的。
也就是说,人民币的固定汇率制度,不存在刻意低估以赢取出口优势的问题。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期,这一制度起到了防止人民币价格下跌的作用。然而到了今天,如果这一政策作出改变,就能解决别的政策解决不了的经济难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当前贸易顺差的问题,起源于重工业部门在2000到2003年周期
性的过度投资,在2004年面临国内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匹配的矛盾下,开始把过剩的产能抛向国际市场。2004年,由于当时相关产业投资过猛和银行信贷泛滥,经济泡沫化的压力迫使中央政府下大力气整顿(一轮经济。
这些情况可以说明,事实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中国出口部门的影响较小,但会作用于感受到进口产品竞争压力的重工业部门——也就是连续把中国贸易顺差拉高至今的重工业部门。
换句话说,如果人民币重新估价,中国政府就能有机会对高增长数字有所作为,行业边际收益变化后,政府可以推进过剩的重工业部门进行行业整合,部门进口会增加,贸易顺差会下降。而能耗、污染等问题,也会更容易解决。
至于中国的出口,在一段时间内受到的影响会很小。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价格已经上涨了9%,但数据表明,中国的出口商已经把这种汇率成本上涨传递给欧美市场。这种传递成本的能力,在于中国的出口规模。中国的出口已经不是一个单独的企业或者作坊,在国际竞争中赚取一点点收益,中国的玩具出口总量占美国进口玩具的70%到80%,衣服鞋子出口占美国进口的40%,电子出口占美国进口的35%。所以,中国的出口有能力把成本压力传递出去。
当然,成本、工资的上升最终会把低端制造从中国搬到越南、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但这种搬迁需要时间,不会很快发生。实际上,这些周边国家也已经在中国产品提价的时候顺便给自己的产品提了价。
迄今为止,官方给出的反对意见立足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会导致经济不稳定。我理解这种担心的存在,但事实上既有的讨论并没有设定重估币值的范围。而其它亚洲经济体经常见到汇率波动,但他们的增长并没有受影响。从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虽然已经升值了9%,但泰铢对美元已经升值T25%,印度卢比兑美元升值了16%。
虽然对美元和日元已经有所升值,人民币相对其它亚洲货币币值在过去3年实际是下跌的。考虑到中期的压力,如果要想对高通胀进行到位的预防,我们预期人民币需要对一篮子货币价值重估。在2007年下半年和2008年,我们预期人民币会继续升值,
另外,我们没有发现中国经济受全球经济影响的明显痕迹,尤其是美国经济放缓,对于中国的影响被过度夸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