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销商当枪使
2007-05-26潘文富
潘文富
“企业中尤其是大品牌企业进行市场细化,实行渠道扁平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面对这个趋势,市级总经销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提高与企业谈判的筹码,往往会先于厂家一步,将渠道下沉,做县级分销商的再分销。更有甚者,还会找出种种借口直接将分销商砍掉,自己接管原分销商开拓的县级市场。这些被砍掉的经销商往往是总经销下面销量排名居前列的大户,对于他们而言,往往是倾其所有才做出这样的市场成绩,一朝被砍基本是元气丧失,个人事业跌入谷底。如何防止做大被砍,是分销商们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
一个M乳品县级分销商的含泪独白
我们是M 乳品山西省某市级总代理隶属下的县级分销商,同时我们县也是较早经销M 乳品液态奶产品的县份。早在6 年前,当M 乳品刚刚进入我们本地市场时,还鲜为人知、不被认可,我们像抚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克服了常人无法想像的诸多艰难困苦之后,最终将它一步步培养长大。M 乳品在各自的市场里,由5 年前的10~20 箱陆续进货、2万多元年销量,发展成为目前的日吞吐1200 余箱、年销量近800 万元,有库房、有文员、有业务、有配送、有车辆的专业队伍,成为当地消费第一乳品。
这其中,虽不乏品牌效应的支持和M 乳品领导的正确决策,但更饱含着我们这些终端分销商每天起早摸黑、上山下乡、风雨无阻、服务客户所做出的努力和奉献。然而就在我们播撒了辛劳和汗水,打算收获成熟的喜悦时,最近却被总代理找出种种借口停止供货,且不再另找其他分销商,而均由他们直接配送,并美其名曰“细化市场”。为什么只对大县的成熟市场加以“细化”,而对小县市场却不加理睬?为什么不再另找其他分销商而均由他们直接配送?为什么不听我们任何解释而把人一棍子打死?为什么在当初艰难创业时不见他们直接来做一穷二白的市场?原因一言以蔽之:市场成熟了,不再需要我们分销商了!
退而言之,假如是我们真的做市场有差距,为什么不可以限期整改而是一棍子打死人呢?被他强占的市场又是怎样的情况?我们调查发现,品项不全、形象不整现象随处可见,门店断货、临期产品时有发生,这就是他们自己所做的市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当初接产品的时候总经销说的话是多么好听,当初接来时是怎么样做市场的,简直是没命的去开拓市场,可现在还是竟然被迫失去了这个产品,我们就是被总经销当枪使了。
谈及M 乳品公司的“细化市场”一词,我们完全理解公司的初衷,但当这一词语被人别有用心地利用成为强占市场的借口时,我们作为普普通通的“奶商”,在自己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成熟市场任由他人强占时却无能为力,眼看着十多名自己多年培养的业务精英被亲手逐一遣散,一台台车辆停止运转,一间间库房被迫闲置,我们只能掩面而泣、垂泪天明!
更使我们失望的是,发生此事后,我们也曾向M 乳品有关领导反映,但得到的都是同样的解释:“也许你们是委屈、值得同情的,但只要总代理能完成销量任务、没有严重的截流赠品行为就算合格;他们不要你们分销商,那是你和他之间的事情,我们无能为力。”即使我们再三表明,在配货品项、运输线路、市场销量、资源配制等方面,完全有能力对厂家合作时,厂家也以求稳怕乱、暂时不考虑予以拒绝。这时,我只知道,在市场做大做成熟而被总代理强占时,厂家却无一人站出来帮助我们这些可怜的分销商,哪怕仅仅说句安慰的公道话!在花费了近40 万元投入、放弃了所有的产品,只一心一意认真做M 乳品,市场做成熟之后,却落得个如此悲惨下场,怎不令人心寒彻骨?!回头再想起M 乳品企业文化里的一句“要想做事,必先做人”,感觉是那样的苍白而好笑。
现在的情况是,华北销售中心、M 乳品市场部乃至M 乳品本部的高层都是“踢皮球”。倘若谈及感恩,我们和M 乳品应该是相互的,我们没有了它,也许我们少挣了钱,但假如没有了我们分销商的共同努力,M 乳品也绝不会在我们地区取得全国第8 名如此骄人的业绩。试问,其中有没有我们分销商的功劳?哪怕在被总代理霸占市场之后,M 乳品公司说了一句客观的安慰话吗?没有,一句也没有。我们的问题关键出在市场做得太大,被总代理垂涎而霸占,这就是问题所在。我们并不是因为和总代理发生矛盾而把怨气撒在M 乳品身上,而是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M 乳品公司的领导都推说不管,这样消极的态度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虽然我们只为了讨还一个公道,但我们相信,我们的遭遇绝不只是个案,它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更值得M 乳品高层深思—当市场逐步培养日渐成熟时,有谁才能保护我们分销商的权益不受侵害?当公司制度被总代理方面别有用心地利用而沦为统治工具时,怎样的监督机制才能避免“灯下黑”?当一些总代理视M 乳品为自家产物,为牟取更多利益而置市场大局于不顾时,M 乳品怎样才能维护企业战略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解析]
文中的这位二批商确实可怜,辛辛苦苦付出这么多,到头来却落得这般田地,在流汗流血之后,还得让人家流泪。不过商场上是不相信眼泪的,流再多的泪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做生意出问题,作为老板自己首先要检讨,看这其中有多少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以笔者的个人角度来看,文中的这位二批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责任也是出在这位二批商自己的身上。笔者稍做分析,列举了其中几点,以供大家参考之用。
1.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定位
由始至终,文中这位二批商是在遵循道德法则,认为我认真对待市场,上游就会认真对待我,认为付出就有回报,认真把市场做好,上游经销商乃至厂家就会持续与自己合作下去。于是乎,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下去。可是二批商讲的是道德,人家经销商讲的是道理,这道理就是利用二批商来开发市场,等市场成熟了,再把二批商一脚踢开。厂家讲的也是道理:“只要总代理能完成销量任务、没有严重的截流赠品行为就算合格。”总而言之,上游经销商和厂家都在遵循“道理”。而二批商却在遵循“道德”。至于这厂家的企业文化“要想做事,必先做人”之类,那更是好笑,这些企业文化都是用来管理员工的工具,作为二批商,只是厂家产品的分销商而已,居然还去相信这些东西。
2.错误地定位双方的关系
做生意自然是要与别人合作,这双方合作,从表面上来看,是合作共赢,是价值交换。其实从根本上来说,所谓合作,也就是在利用对方。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都在设法把对方当枪使,不过各自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自己在把别人当枪使,还是自己被别人当枪使。既然经销商能把二批商当枪使,那么二批商自然也能考虑如何把经销商当枪使,通过经销商接触到厂家高层(别等出了事再赶紧联系厂家高层),利用经销商来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利用经销商收集新厂家新
产品的信息等等。
3.对产品和品牌别带感情
流汗流血是一种付出,而付出的意义在于回报,否则再多的付出也是没有价值的。不过流泪说明了是有感情的付出,二批商对这个产品这个品牌是倾注了心血,寄托了希望,甚至是有点像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一样,所以在看待生意时,自然掺加了不少感情色彩,失去时才会流泪。
其实做生意的核心是为了赚钱,所谓的产品、厂家、品牌、渠道、客户这一切,都是赚钱的工具而已。对待工具,应是高度的理性,该利用的就利用,该抛弃的就抛弃,尽可能地发挥工具的最大效益,一旦中间掺杂了感情因素在里面,自然就没那么理性了。该放弃的时候忍不下心来放弃,例如这位二批商,完全可以在前期利用M 乳品作为开创局面和带货的工具,为自己打造一个乳品配销网络出来,同时利用自己分销M 乳品的影响力,吸引其他乳品厂家上门洽谈合作,最大限度地利用M 乳品的价值。
4.自己的价值在哪里?
厂家为什么要找经销商?经销商为什么要找二批商?难道厂家不会卖牛奶吗?难道经销商不会卖牛奶吗?在商业领域,不存在技术性难题,只有成本性难题,厂家之所以找经销商,和经销商找二批商的根本道理是一样的,就是为了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
经销商之所以后来取消二批商,也是算过账的,必然是经销商自己做的成本已经掌握在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同时这经营风险也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也不用顾忌二批商报复什么的,所以经销商才有胆子有信心有决心取消二批商。那让我们反过来算一下这个账,若是在同样的经营成本下,二批商的销售效率更高,销量更大,或者这位二批商在当地有许多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办法可以来控制经营成本,那么经销商还会来取消二批商吗?再者,若是这位二批商在当地的渠道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做活一个产品,也可以做死一个产品,还可以迅速引进同类产品,还有一定的技术性市场壁垒,这样的风险,经销商断然不会不考虑的。经销商之所以敢毫无顾忌地把二批商开掉,说明了这二批商手里没什么能够牵制经销商的东西。
经销商和二批商一样,都是靠手中掌握的销售渠道吃饭的,不断地拓展和建设自己的销售渠道才是硬道理,这也是自己的价值所在。
5.别只埋着头做生意
二批商的上游是经销商,是厂家,可是在本案例中,这位二批商花费了大量精力在其下游客户身上,似乎在上游客户方面花费的精力不是太多。
无论做多大还是多小的生意,都不能只顾埋着头做自己的生意,而应该保持对上下游客户的研究,学会主动了解对方,知道上下游客户现在在担心些什么,在考虑些什么,除了产品销售的基础工作外,还能帮自己的客户做些什么。
在整个事件中,按说是没厂家什么事,这完全是经销商与二批商之间的事情,厂家这个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事实上厂家即便出面,也是很难解决的,关键是根本原因并不在厂家身上,而在二批商自己身上。笔者说得刻薄一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文中这位可怜的二批商,其根本原因还是出在自己身上,出了事再来怨天尤人又有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