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函数与函数新闻

2007-05-14江晚秋

杂文选刊 2007年21期
关键词:改革者拿破仑变量

江晚秋

关于函数,词典上的解释是:对于变量X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确定的对应值,则称Y为X的函数。我发现,函数不仅是数学领域内的事,新闻领域内也有,姑妄称之为“函数新闻”吧。如若不信,请看《拿破仑传》。

据该传记述,1815年,拿破仑离开被软禁的厄尔巴岛,向法国首都巴黎挺进,重建“百日王朝”的时候,巴黎一家报纸一连发了六条消息:第一条消息是,“科西加的怪物在儒安港登陆”;第二条是,“吃人魔王向格腊斯前进。”第三条是,“篡位者进入格勒诺布尔”;第四条是,“波拿巴占领里昂”;第五条是,“拿破仑接近枫丹白露”;第六条是,“陛下将于今日抵达自己的忠实的巴黎。”(《拿破仑传》第355页)。所有这六条消息,时间跨度不过二十来天,登在同一报纸上,出于同一编辑部之手。拿破仑由“怪物”、“魔王”、“篡位者”、而演变为“波拿巴”、“拿破仑”、“陛下”,其变化之大、之快,是新闻史上少有的。我们假设拿破仑为变量X,这家报社为变量Y,那么可以看出,对于拿破仑在某一范围内的每一个“值”,这家报社都采取了相对应的“值”,由讨伐、谴责一变而为奴颜媚骨,这不是“函数新闻”是什么?

我们的报纸当然不能与当年法国资产阶级的报纸相提并论,但在制作“函数新闻”方面,似乎也有点共性。如某人在改革中刚有了点成果,有的报纸就争先恐后地奏出“四部曲”:第一部是,“改革者×××”;第二部是,“著名改革者×××”;第三部是,“改革家×××”;第四部是,“著名改革家×××”。某人唱了几首歌,又来了个“四部曲”:第一部是,“×××歌手”;第二部是,“×××歌星”;第三部是,“×××歌唱家”;第四部是,“×××著名歌唱家”或“×××著名表演艺术家”。甚至把劣质产品的制造者,贪污受贿的腐败分子吹成“著名企业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把出书除了名字自己写其他都由别人写的人也吹成“作家”,等等,诸如此类,统统谓之“函数新闻”可也。

当年法国资产阶级报纸的“六部曲”,尽管有着慑于拿破仑的威势与投机心理,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承认事实的成份。而我们的“四部曲”,不见得是慑于什么人的威势,也很难说有什么投机心理,似乎是一种“函数新闻”的惯性,一旦纳入这个程序,就如穿上了红舞鞋,要无休止地跳舞,不到昏倒在地就停不下来。事实不事实,对象在某一范围内的“值”,有否变化,也就管不了那么多。

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搞“四清”时有一句话,叫做“帽子拿在群众手里”。而今在某些“函数新闻”里,“家”拿在报纸手里,或是拿在某些节目主持人手里,想给谁就给谁。其实,“家”是不能搞随意性的,一个人一旦成为“家”,即使被撤职罢官坐牢,他仍然是一个“家”。如今有趣的是,有的人昨天还是“著名××家”,今天出了点纰漏,什么也不是了,所有的“值”都不见了。恐怕他本来就不是什么“家”,而是吹出来的肥皂泡破了。

《新华网》最近载有一篇文章,其中有一段话说:“现在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看法,……近年来的问题企业家太多,如周正毅等,但我有自己的看法,周正毅等人根本不是企业家,而是一批胆大妄为的骗子,和赖昌星差不多,根本不懂法,但脑袋特别灵活,善于钻空子,结果干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坏事。”这是说现成话,问题是假如周正毅没有出事呢?是不是企业家?没出事就是企业家,出了事就不是企业家,这种判断方式也太简单了点吧?

愚以为,问题并不在于“函数新闻”这种形式,而在于它反映的“值”,是什么样的“值”才唱什么样的曲。至少应把握两条,一是看准了再唱,二是该唱几部曲就唱几部曲。当对象某一范围的“值”确实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妨采取相对应的“值”。特别应注意的是,不要像当年巴黎报纸那样,搞政治投机。随便拿“家”、“大师”等桂冠做人情,搞市场经济,“家”、“大师”当然多多益善,但必须是名副其实。随心所欲地给人戴上“家”的桂冠,不仅会使“家”、“大师”贬值,还会使传媒自身贬值。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这叫做“黄胖搡年糕,吃力勿讨好。”

【选自《平民杂文网》】

猜你喜欢

改革者拿破仑变量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拿破仑大军”
向改革者致敬
如何创造环境, 让改革者“有为”
顺其自然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改革者”的悲剧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