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撑竿跳高技术与前苏联存在的差异

2007-04-29董官清

少年体育训练 2007年6期
关键词:竿子前臂运动员

于 祥 董官清

撑竿跳高是田经运动项目中一个技术极为复杂的项目。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在整个跳跃过程中,是借助一根柔软而有弹性的竿子使身体腾至相当高度上而完成的。在持竿助跑的过程中,发挥出最大的水平速度,在助跑的最后几步,要准确地把撑竿插入穴斗内,然后起跳并悬垂在竿子上,使竿子弯成一个很大的弧形,接着运动员有效地利用竿子迅速而有力的弹性,将身体向上抛起并越过横杆。

众所周知,1985年布勃卡就成功地跃过6米的高度,是本世纪第一个征服6米的人。通过一些技术资料分析,我国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在某些技术环节上和他们相比,还存在着差异。

1.技术存在的问题

插竿起跳是决定撑竿跳高成败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撑竿跳高落后的最主要的技术原因。

通过一些数据分析,我国运动员最后几步助跑拘束,节奏不够明显,影响助跑速度的发挥。

如:

最后五步速度起跳离地速度起跳损失速度

布勃卡9.77米/秒9米/秒0.77米/秒

中国9.6米/秒7.16米/秒2.14米/秒

由此可以发现我国运动员起跳水平速度损耗率比较大,没有充分运用好最后五步的速度,特别是在插穴起跳存在较大问题。

随着握点增高,助跑速度加快,完成插穴动作要3~4步,插穴前的手臂动作也有变化。老技术表现为前臂肘关节高于手,然后手超过肘再向上举,现在技术为前臂的手支撑不入下,直接上举插穴,这样就减少了一个环节,节省了时间(我国部分运动员还用的老技术)。未来的握点高度将在5.30米左右,那么完成插穴动作要5~6步,那时撑竿动作除了前手要改进外,后手也不能在下面,而要升到胸、肩的高度,以利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快速上举。

前苏联研究证明,撑竿跳高可根据越过的高度4.5米、5米、5.5米和6米分成不同的四个等级。各级的技术均各不相同。为了达到高水平,在训练中应该学习先进的技术,要勇于创新,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演变,助跑距离、持竿等都有改变。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看到我国运动员在助跑中表现出身体后仰,这说明技术不合理,放竿过早,并在较长的距离中克服较大的重量(前手18公斤,后手25公斤),给手臂和肩带的负荷过大,运动员体力不够,只能后仰身体来补偿。

2.插穴起跳过竿技术

从插穴时竿子到垂直于地面似一个节拍器的摆,开始时速度最快,到垂直阶段最慢,握点越高,竖竿越难,摆动到垂直阶段的速度越快。运动员在竿上则象一个钟摆,在钟摆两端速度为零,摆到中间速度最大。当运动员前摆时,使杆子变曲加大,这时产生不同的悬垂方式。现在的技术是前臂弯曲很小,身体躯干较直,悬垂时身体重心正好在“单摆”的垂直位置,速度较快。运动员的方向是向前上方走。老技术和现在的技术相比,运动员重心轨迹的弧度曲率较大,就象在小弯道上跑进一样,不利于保持和发挥速度,随着握竿点越高,越应向前上起跳。在实践中可看到,尽管有的运动员的竿子弯曲很大,但试跳不成功,主要是速度损失较大。前苏联田径杂志曾刊登过布勃卡的成功试跳的重心轨迹,前苏联专家研究证明,认为往竿子底下跑的技术是错误的。将来的技术,要求运动员在弧线的后面完成团身动作时,“短摆”首先应缩短身体的摆动半径,屈膝、屈髋关节的高度。新老技术使身体达到的高度有明显的区别,身体重心高度可相差0.15米。

3.我国撑竿跳高的努力方向。

对我国优秀运动成绩在5.0米以上的运动员的测定,绝大多数运动员最后5米助跑速度在9.15米/秒以下,100米成绩较差,速度普遍较慢,弯竿也普遍较小。在最大弯竿时,绝大多数运动员上握点沿竿强弦方向下降1.25米以下,挠度在1.25米以内。要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两者都应加强,同时要努力提高跑的速度。

猜你喜欢

竿子前臂运动员
基于DFAD-FBS的自适应前臂骨折外固定护具设计
肩关节、肘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
我目睹的经历
短竿用途知多少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好玩的古人
拿着长竿进城门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及前臂皮肤缺损47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