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需要底层视角
2007-04-23李帆
李帆
良好的教育,是让社会健康前行的疫苗。一个健康的社会,往往有着良好的教育制度。这是因为,当良好的教育惠及到城市与农村的大多数时,更多的人就可以在同一个平面上競争,从而让社会充满活力。
什么是良好的教育?这取决于教育制度自身的价值和特征,其中,摆脱病态的效率崇拜、拥有底层视角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底层视角,其要义之一是“重心下沉"。过去,我们把城市教育、重点学校视为工作的重心,将农村与城市生生地撕裂开来。现在,价值的诉求正发生着改变:教育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社会整体质量的重要因素,这要求政府把教育工作的重心从城市下沉到农村,努力让天平的两端平衡。
然而,在重心下沉到农村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农村与城市已有的差别。弥合两者的差距,需要行政部门的智慧与脚踏实地。那种在师资配备、学校撒并、教学模式等方面,不分城乡的“大一统”做法,并不能带来理想的改革结果。
高密实施的“一通二热三改工程”,无疑是正视城乡差距的产物:危改的完成、课桌的更新,并不意味着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实现了“无缝对接”,一辆校车、一处就餐的地点、一间厕所,也许在城市学校不成问题,但在农村,却可能是为农村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的新的切入点。而高中教育城区化,更是对农村教育最好的提升。此时,高密对这些差别的关注,体现出了他们对均衡发展观的自觉认同。因为认同,才有承担,才能真正放低自己的姿态,从心底去关注农村的教育。
底层视角的要义之二,是要给所有学生,特别是给农村学生一个好老师。发展教育,我们不能只关注美丽的校园、完备的设施。在教育资源中,最基础的资源是教师,最有力量的资源也是教师。关注教师,就是关注教育大厦的基石。
农村优秀教师的缺乏,是现在最热门的话题。目前,各地常见的做法是依靠城市新的大学毕业生和城镇教师短期支教,虽有一定效果,但难以持久。毕竟,发展农村教育依靠的,只能是那些因地制宜地培养起来的农村教师。因此,高密也引进新的大学生,但同时,他们更重视的是对那些长年工作在偏远、贫困乡村的教师的帮助和扶持。
对这些农村教师的扶持,高密的管理者不仅用了财力,更用了“心力”: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一用制度的阶梯,让农村教师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而成长起来的农村教师,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将是梦想的制造者。
底层视角的要义之三,是要让教育学会往“下”看。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是往“上”看的。表现在基础教育,便是只注重高考升学率这一种教育的结果。然而,当我们这样做时,是否关注到了大多数学生的真实需求呢?尤其对农村学生,那种脱离实用和过于城市化的教育,其实是无用、无效率的。
要知道,教育于我们,不止可以学到知识,也可以学到技能。随着社会的分工与发展,也许后者将有着更加广阔的空间。于是,高密的管理者尝试着往“下”看,当高考升学率被炒得轰轰烈烈时,职业教育却在高密静静地开花结果。在他们看来,学生考上大学是一种学业成就,而掌握技能、融入社会也是一种学业成就。
这种往“下”看的教育,对大多数学生和家庭来说,是一种有用的教育。它不高蹈、不虚空,注视脚下,让学生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帮助社会的发展。
教育的发展呼唤底层视角。关注底层,是一种视角,更是一种理念。这样的理念,在温家宝总理先后提出“平民教育”、“穷人教育学"后,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要让“我们的学生懂得农民的甘苦,把他们记在心里”;要让“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更多地关注贫困家庭和孩子”;要实现“学校的大门是向人人开的,让所有贫困家庭的子女都能上学,真正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温家宝语)。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密发展高质量教育的经验对其他地区做好工作就有了真正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