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感恩 学会做人

2007-04-23苗荣华卢士民

人民教育 2007年23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

苗荣华 卢士民

当前,感恩意识和慈孝观念的缺失非常普遍。面对父母的哺育之恩,许多人丧失了孝心和赡养观念,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的培育之恩。

感恩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淡忘。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孝文化基础上的。孝道乃炎黄子孙做人的根本。在小学生中开展感恩父母的教育,弘扬慈孝文化,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最重要的一项德育内容。

经过认真的考虑、讨论、筛选,我们把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放到学校文化构建的大背景下,放到感恩教育的大主题下,放到感恩父母、建设慈孝文化的具体课题上来,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重要的校本课程,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德育之路。

要让学生在骨子里头自觉感恩

开展感恩教育、建设慈孝文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提升学校教育理念,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过程。

抓感恩教育,首先要抓教师。开展任何一项工作,没有一支高素质、有能力、同心同德的教师队伍不行。我们学校的感恩教育,由一名副校长具体负责,以德育处、少先队辅导员、教导处、班主任为骨干,全员参与、全面铺开,形成了一个由德育处安排和部署各项活动,少先队和教导处协调督促,班主任负责班级教育,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学校分阶段检查督促的机制。

要开展好感恩教育,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教师思想上的认同和必要的知识准备。对此,我们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组织多次学习活动和专门会议,让教师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二是学校专门购置了相关图书资料,发放到教研组;学校图书室开放专架,以备教师查阅,并规定了教师必须完成的读书笔记内容。三是全天开放电子备课室,发动教师运用网絡,查阅有关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操作经验。四是开展感恩教育研讨活动,交流班级教育、学科教学、活动开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五是学校分阶段按时检查督导,把握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很快打造了一支有理念、有思路、有修养、有能力和干劲十足的教师队伍,保证了感恩教育的顺利实施。

编织感恩教育的网络。感恩教育需要相应的教育“场”。我们努力在学校形成一张感恩教育的大网,让学生一走进学校就自然地融入这张大网,以收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成效。

首先是建设组织网络。德育处、少先队、教导处是“纲”,班主任、科任教师是“目”,依靠整个教师队伍,一直延伸到各个班级,让感恩教育触动每一个学生。

其次是建设环境网络。学校环境(又分“外环境”和“内环境”)作为隐性课程,起宣传鼓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对于“外环境”,我们设置了感恩文化标语、感恩文化长廊。标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或撰写,做成精美的广告样式,镶嵌在校园的路灯灯柱上,非常醒目,学生一进校园,马上就被感恩文化所包围。感恩文化标语进教室,每班设计一条,悬挂在教室里。这些标语都很有创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如“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没有亲情,世界就会是一片孤独和黑暗”,等等。感恩文化长廊则选择了中外报恩父母的感人故事和格言。长廊图文并茂,很受学生欢迎。对于“内环境”,一是在校本教材《学会生活》中分年级各编写了一个《感恩父母》的单元,由专任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二是校刊《萌芽》开辟了感恩父母专版,开设了“感恩父母大家谈”、“说说心里话”、“感恩的心”、“我体验我能行”、“换角色”等栏目,发表学生对父爱母爱的感悟和孝敬父母的故事,家长和老师的感言建议。有的家长写道:“儿子听了感恩父母主题报告,感动得哭了。回到家里,孩子边哭边讲了听来的故事,家长也和他一块感动着,顿时觉得儿子长大了许多。儿子对家人也关心起来,奶奶出门,他会叮嘱奶奶慢走,路上小心;我感冒的时候,他会端水送药,问寒问暖。孩子学会了关心别人,孝敬老人,我由衷地感激学校和老师们。”

这样,我们在学校创设了一张感恩教育的“天罗地网”,让感恩无处不在,使学生时时处处接受慈孝文化的润泽。

创设生动活泼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学生将萌发感恩父母的意识,激发感恩父母的真情,促使感恩意识和情感转化为行动。对此,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1.多次举办感恩父母报告会。或者请外地专家学者来循循善诱,或者请本地的老教师现身说法,或者请学校的教师言传身教。每场报告都声情并茂,感动得孩子们热泪盈眶,起到了很好的激发作用。

2.定期举行别开生面的调查问卷。问卷一般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学生填写,一部分由家长填写,填写的都是关于生日、喜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内容。问卷反馈回来,一般都是父母填写得密密麻麻,而学生填写得稀稀拉拉。我们把父母填写的问卷发给学生,以此触动他们的心灵。有的学生写道:“我体会到了父母对我的爱,他们的爱在一言一行中,在一点一滴中。”还有的说:“我疼爸爸妈妈的时候少,爸爸妈妈疼我的时候多,长大了我要好好报答他们。”这些语言虽然稚嫩,但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爱心在萌动、苏醒。

3.开好主题班会。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准备,共同演唱一曲对父母的颂歌。孩子们讲述一个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回忆和发现情深似海的父爱母爱,每一个孩子眼睛里都饱含热泪,每一个孩子都在心底立下要孝敬父母的誓言。

4.语文老师安排学生写作感恩父母的文章。有的写了父母对自己的爱,有的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歉疚,有的写了对感恩父母的体会,每一篇都情真意切,道出了内心的呼声。

5.爱心体验行动实践。这是感恩父母教育的高潮。在学生有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之后,学校不失时机地布置了“爱心体验行动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之爱。这些实践包括我为父母煮一次饭、炒一次菜,或为父母梳一次头、洗一次脚等等,实践之后要写出自己的体会,加深内心体验。六年级的一个同学在《和妈妈换角色》一文中写道:“吃完饭后,我又打扫房间,收拾东西,还要随时给‘女儿拿吃的东西。中午做的饭不合‘女儿胃口,又买了一些吃的零食,一天下来,我都快累死了!原来,做个妈妈竟然这么难!”

6.每学期评选一次十佳小孝星。采用班级上报材料、家长及班主任进行调查采访、学生评议、社区问卷等形式,每学期评选十名小孝星,其典型事迹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表彰。小孝星评选活动,为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树立了一个个鲜活的榜样。

感恩教育是一项社会工程

感恩父母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在感情上最容易融合。通过开展感恩教育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把握住了感恩父母的主题,就容易使学生动心、动情。由此出发,我们开展的感恩学校、感恩社会、感恩大自然活动就非常顺利而有成效。

知恩是感恩、报恩的前提,不知恩就谈不上感恩、报恩,通过亲身体验和爱心行动实践,学生们真切地感知、体会到了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迸发出“感恩的火花”,激发起了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知行合一,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感恩、报恩。学生的品德要通过言行加以体现,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碰撞、体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意念的发展。感恩教育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小学生从活动中体验感恩,并回归现实生活,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化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汇中实现自我完善,并最终“回归生活”。我们提倡的“六心”活动,就是围绕知行合一的要求开展的,即:①经常问候,让父母舒心;②少说多做,让父母省心;③诚实守信,让父母放心;④勤奋上进,让父母开心;⑤虚心好学,让父母称心;⑥宽容豁达,让父母顺心。

感恩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感恩首先是成人的事。对少不更事的小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能仅仅从书本上、学校里学到,更要从成人社会去耳濡目染,感受效仿。也就是说,必须由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不断地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要求学生“学会感恩”,首先必须解决可供学生“学”的对象问题,即成人必须做好“感恩”的榜样。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不能仅仅限于教师、学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家长的参与。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影响极大。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教育工作。为此,我们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与日常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学科渗透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与社区教育相结合。四个结合让我们不断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感恩父母的教育不断扩大成效。

感恩教育的积极影响是全面的。孩子们变得守纪了,行为规范了,校园里追逐打闹现象杜绝了,以前地上经常出现的垃圾不见了,楼道里安静了,教室里整洁了。更可喜的是,学生做作业认真了,课堂秩序井然了,成绩提高了,喜欢读书讨论问题的增多了。

感恩教育在我们学校已经开展近两年。两年来,我们感受着学生感情脉搏的跳动,感受着一种文化浸润和这种文化的旺盛生命力,感受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快乐。我们期望感恩教育成為学校文化建设中最有价值的积淀,成为教育在学生心灵中留下的美丽种子。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济南市济北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教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