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名英雄

2007-04-23潘和华

人民教育 2007年1期
关键词:无名英雄峨眉铺路

读完潘和华老师执教的《峨眉道上》,就一个感觉:干净。

干净不是简单。

所谓干净,是说它洗尽铅华,深得自然之道。没有对主题进行人为的拔高,没有远离学生的抽象语言,没有游离于教学内容的热闹场面。

所谓干净,是说它有方向感。课堂应该允许旁枝斜逸,甚至不妨有一些枝蔓,但不能迷失方向。潘老师的课是生成的,但是是有明确方向的生成。

所谓干净,是说它明于取舍。每一个教学文本,都可以被演绎成不同的教学故事。重要的是要善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选择就意味着取舍。有所弃才有所得。正是大刀阔斧的取舍成就了潘老师课堂的干净利落。

所谓干净,不是说不允许课堂长出任何“杂草”———问题的关键,是不要“草盛豆苗稀”。

干净,不是教育的最终追求,但每个老师或许都应该学会追问:自己的课堂杂草丛生了吗?

背景

《峨眉道上》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课文,全文不到600字。但结构严谨,有些字词值得好好琢磨。

引子

师:告诉老师,今天我们要学习哪一篇课文?

生:《峨眉道上》。

师:有没有预习?有时候我们看电影会感动得想哭,就是因为一个镜头,或者一句话,这篇课文哪个部分让你最感动呢?这样吧,和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1分钟,开始。

(生小组讨论,师巡堂。)

师:好,和同学们分享一下,哪句话让你最感动?

生:我觉得最后一段让我最感动。(生读,略)这句话为什么让我感动呢?因为前面写他们非常辛苦。作者在爬山的时候都感觉吃力,那些铺路的人常常背着石头整天搬来搬去却不觉得累,作者肯定会感觉到非常惭愧。

师:邹子洋同学特别会读书,他联系上文来理解这句话。哪个同学也觉得这句话最让你感动?把小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谁愿意也来读一读这句话?好,你来。(生读,略)

师:你觉得作者对这个无名英雄的感情是怎么样的?

生:非常佩服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背着石板上山为人民服务,不叫苦,不叫累。

师:非常佩服他,是吧?刚才同学读出佩服的感觉了没有?

生:没有。

师:让他再试一试。(生读,略)

师:这次是不是好多了,鼓励。(生鼓掌)

……

定义“无名英雄”

师:作者说这些人是无名英雄,那什么是无名英雄?

生:就是做好事不留名的。

师:做好事不留名的。谢谢你!谁还有补充?

生:跟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帮助别人的。

师:“跟雷锋一样做好事不留名的”,对这句话同学们有没有疑问?

生:没有。

师:老师有疑问,雷锋叫什么名字呀?

生:雷锋。

师:雷锋叫雷锋,那雷锋就是有名喽,那和无名英雄的概念有没有冲突?大家想想。

生:我们知道他的名字,但是他在做好事的时候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从来不说,他只说他是一名共产党员。

师:原来他做好事的时候是不留名的,做好事的时候是无名英雄,可是因为他实在做了太多的好事,所以他最后就变成了有名英雄。是这样吗?

生:我来补充一下他的看法。雷锋本来是做好事根本不留名的,别人问他叫什么名字的时候,他只说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他牺牲了以后,大家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才知道他做好事做了一火车,所以大家都敬佩他。

生:无名英雄是只为人民做好事,不是为了出名、为了发财的人。

师:就是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去做好事,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是不留名,这就是无名英雄。还有没有补充?

生:做好事不留名,而不是说我做了好事,我就是英雄。

师:无名英雄不是为了自己出名,也不会逞强,是吧?原来无名英雄是这么定义的,那文中把谁称为无名英雄啊?

生:铺路人。

咀嚼文字

师:为什么铺路人会被称为无名英雄呢?老师有个疑问,究竟他们铺了什么样的一条路?谁能告诉我?

生:就是用一块一块的石板铺成像台阶一样的路。

师:你这一句话是从哪里找来的?

生:我是自己理解的。

师:非常不错,运用了自己的想象力,联系了自己的生活。你们知道文中有没有对这条路进行描述呢?

生:有。

师:请同学自己读第一自然段,然后用简单的几个字帮老师把这条路的特点归纳出来。(生读,略)

师:这是一条怎么样的路?

生:是一条很陡峭的路。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从书上这个句子可以看出。(生读“停步仰望……”)

师:从这句话里面的哪几个字,你看出它的陡?

生:“陡”。

师:直接用了一个“陡”字,还有吗?

生:“竖”。

师:“竖”字为什么让你觉得陡?

生:因为竖是笔直的,而不是斜斜的,这样更显得陡,而且中间还有一个词“攀登”,说明他们是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所以非常陡峭。

师:原来是这样,那么大家一块把它的陡的感觉读出来好吗?(生读,略)

师:同学们在读这句话的时候,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呢?

生:“竖”和“陡”字上。

师:刚才同学们读时注意了吗?再试一试。(生再读,略)

师:有点陡了,还有没有其他的字也能说明陡?

生:“天梯”。天梯是在天上的,說明峨眉山很高。

师:所以建在峨眉山上的这条路很长。还有吗?

生:还有“停步仰望”。仰望是抬起头来望,说明峨眉道的高和长。

师:停步仰望能感觉到它的陡吗?

生:感觉不到。

生:感觉得到。

师:来看看这条路(出示图片),你想象一下站在山脚你要往上看,你需要仰望吗?除了陡、长,还有什么特点?

生:很窄。

师:那是怎么个窄法呢?是5米、10米还是……有没有具体数字?

生:两尺见方的石板接连起来的阶梯。

师:两尺见方是多少,你能给大家比划一下吗?(生比划)

师:这是一条又陡又长的路,愿意去走吗?

生:愿意。因为我没有攀登过想尝试一下。

生:不愿意。如果不横着走的话,胖的人会卡在那儿了。

生:不太愿意,但是到了峨眉山我还是要去试试的。为什么不愿意呢?那么窄,要是一不小心就会滚下去,那不是命就没有了吗?但是我要是真到了,我还是会去爬的,因为仅从这幅图就看出峨眉山是很漂亮的啦,要是能去亲身体验的话,肯定会感觉更好的。

咀嚼文意

师:峨眉山可是著名的名胜古迹呀。大家回去查一查有关它的资料,那里的风景确实十分优美。你想想徒手让同学们去爬,有的同学还担心会不会滚下来,有没有想过如果让你背着一块两尺见方的石头去爬会怎么样?想不想试试?

生:不想。

师:作者在攀登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背着两尺见方的石板的人,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休息。

师:文章哪句话告诉你们这个信息?把它读出来。(生读“他们把竹篓靠在……”)

师:要是你是作者看着他们背着竹篓,竹篓里放着大块的石头靠在那儿休息,你们有什么话想问他们吗?小组讨论一下:有的做小作者,有的作为铺路工,互相问答。(生小组活动)

师:有什么问题想要问?

生1问: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师:谁来回答?

生:是从十多里外的山上面取下来的。

生2问:为什么他们要背石头上山呢?

师:你自己能回答吗?

生2:有的路被山洪冲毁了,他们要重新铺上。

师:老师有个问题想要问,为什么他们要把竹篓靠在路旁岩石上站在那儿歇息,为什么不好好的坐着休息呢?

生1:是为了让登山的行人能够过去。

师:是这样吗?那他们这样的牺牲真是很伟大。还有其他理解吗?

生2:方便行人通过,也能确保竹篓不会因为不小心滑下去伤到行人。

师:他们的工作就是背石上山,所以不让石头掉下去伤到游人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吗?给你们1分钟在小组内说说你认为是怎样,是不是和刚才的同学一样?(生小组讨论)

师:作者知道了这些人辛苦地背着石头上山,他在文中怎么说?请同学们看看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生齐读,略)

师:他们那么辛苦,为了不阻挡行人过路,宁愿站着休息。也有同学说,可能是因为他背着很重的石头,长期弯着腰,能站一会儿就是很好的休息———也可能是这样。你们想想这种工作累不累?

生:累。

师:原来要铺一条路不是那么容易的,它还需要有不同的过程。而这些铺路人需要通过几个阶段才能把路铺好?请同学读一读第三到第六自然段,然后请用4个字把每个阶段的工作归纳出来。开始。(生独立诵读,略)

师:第一个工序是什么?

生:开山取石。

师:然后呢?

生:凿石成板,背石上山,铺石成路。

师:请同学再一起读一遍。(生齐读,略)

师:这就是铺路人的工作。刚才同学们跟着作者到峨眉山去看了看,然后又听了铺路人他们说的话,知道了一条路是怎么铺的,请同学们根据这个指示(出示幻灯片),把我们之前学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话把它概括一下,小组合作填一填这段话。(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试试。

(生填充句子:作者攀登长、陡、窄、险的峨眉道时遇到了铺路工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么一条道路必须经过开山取石、凿石成板、背石上山、铺石成路才能铺成,从而对这些铺路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把峨眉道的特点说出来了,但是是一个字一个字说的,能不能用适当的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再说一次呢?

生:作者攀登又陡又长又窄又险的峨眉道时,遇到了铺路工人,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这么一条道路必须经过开山取石、凿石成板、背石上山、铺石成路才能铺成,从而对这些铺路人产生了敬佩之情。

亲近“无名英雄”

师:虽然只用了一个简单的“又”字,但是却使这句话更加通顺而且有力量。同学们把所见所闻概括得非常不错,作者在看了听了之后,把这些铺路人叫做什么?

生:无名英雄。

师:谁还记得无名英雄的定义是什么?

生:做好事不留名。

师:作者把他们称为无名英雄你同意吗?

生1:因为他们铺路的时候不会大声宣扬说他们在铺路并报出自己的名字。

师:他们只是很平淡地说了一句话———“干这个”。铺路,他们认为就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虽然是那么辛苦的一件工作,却一点也不炫耀。

生2:他们干这么苦的工作没有叫苦叫累。

师:你们认为他们得到回报了吗?

生:没有。

师:真的没有吗?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他们的出发点是什么?

生:让游客玩得高兴。

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最后一句。(生齐读,略)

师:原来他们的回报就是游人的欢乐,还有———?

生:他们还得到了游人的称赞。

师:他们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赏吗?是这样吗?

生:不是。

师:他们是为了别人的方便。请同学想想,在你的身边哪种职业的人可以称为无名英雄?

生:医生和护士。

生:扫大街的人。

……

师:老师和大家想到一块儿了,原来在我们身边除了这些人,还有其他人可以是无名英雄。(幻灯出示各个行业的无名英雄)老师知道同学们还有很多话要说,请同学们回家后把你们要说的话写在这张感谢卡上面,写给你们心目中的无名英雄。

(说明:潘和华是香港培侨小学的老师。她的这堂课,实际上是与内地其他两位老师———广东省深圳市南油小学的雷金超和新疆乌鲁木齐市逸夫小學的刘慧铭———的“比武论剑”:同题异教,对比交流。雷、刘两人的教学设计也颇多亮点,但限于篇幅,在此不能同时呈现,殊为遗憾。)

猜你喜欢

无名英雄峨眉铺路
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英烈无名 精神永存
画与理
你就是那个峨眉老妖
我读封面
碓窝
峨眉上翠氛
蔡威: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