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我不会玩”
2007-04-23李贵根
人民教育 2007年8期
李贵根
近来,我的女儿变得很“缠人”。本以为她大了一点,做父母的该轻松了,可事实上却适得其反,她一天到晚围着我,一口一個“爸爸,我不会玩”,叫得我不忍拒绝。所以,每天工作完毕,我总要与她一起搭搭积木,剪剪纸,看看图书,讲讲故事。看着女儿那眉飞色舞的表情,我却陷入了沉思。
我想到了自己班上那些令我“头痛”的学生。他们总是表现出两个极端,令家长和老师非常担心。一种是表面上看似非常“乖”的学生,他们周末从不出门,整日与作业为伍,或看看电视,或读读课外书,或关在房间里发发呆;一种是整天在外闲荡,与社会青年勾三搭四,进游戏厅、网吧,过着“潇洒”的人生。对于前一种学生,家长老师担心他们会患上“自闭症”;对于后一种学生,则担心他们误入歧途。无论如何,在对这两种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教师显得“鞭长莫及”,虽然经常与家长沟通和配合,但却收效甚微。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也曾苦思良策而不得。近日,读到某学校的一份素质教育简报,看到他们开发的一门校本课程“休闲文化课和休闲活动课”,不禁拍案叫好。上述两种学生的表现,说穿了,就是“不会玩”,如果学校能因势利导,教学生“玩”,教学生“怎样玩才有意义”,岂不解决根本问题。以前我们碰到此类问题,多半靠“堵”,其实“疏”才是上策。学生真正会玩了,既能在玩中增才益智,又能让家长、老师少操心,岂不一举两得。
而进一步深思,青春年少,正是爱玩的年龄。但学生却变得“不会玩”,这无疑是个大问题!教育,不是要对课堂四十五分钟负责,也不是要对学生在校的时间负责,而是要对学生的整个青少年时期,对他们未来的一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