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改革阻滞消除的行政机制

2007-04-04孙圣勇

消费导刊 2007年1期
关键词:国有企业

[摘 要]国有企业改革会遭遇种种阻滞,对于消除阻滞的研究意义重大。消除阻滞的经常性办法,从创造和谐环境、进行力场分析到调整目标妥协至少有十种,这些办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利用,形成了完整的国有企业改革阻滞消除的行政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 阻滞消除 行政机制

国有企业改革阻滞往往来自许多方面,消除阻滞的行政研究无疑可以成为国有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以下十种经常性方法都可以用来消除阻滞,往往相互交错,形成了阻滞消除的行政机制。

一、创造和谐环境

国有企业行政管理的环境是围绕企业行政活动和行政现象能直接或间接作用和影响行政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和,具有主导性、联系性、综合性、层次性和变异性等特点。

正确认识和创造和谐行政环境是增强行政管理学应用性的重要前提,有利于树立起系统整体的企业行政观念,有利于建立开放平衡的现代企业行政模式。

这种方法表现为和风细雨,厚积薄发,循序渐进,稳步推进,关键在于使员工感到改革势在必行、迫不得已和公平合理,理解和支持改革。

二、进行力场分析

“力场分析方法”是勒温Lewin,Kurt创造的。他用拓扑学概念表示人和环境,认为人就是一个场,行为是由当前这个场决定的。他认为变革遇到阻力时如果用高压手段,可能一时平息,但是反抗者会积聚力量,卷土重来。因此他主张把支持变革和反对变革的所有因素采取图示方法排列出来,分析比较其强弱程度,然后采取措施,增强支持因素,减弱反对因素,促使变革的顺利进行。

这种方法是一种目标诊断和解决问题的技术,将改革力量分为推动力和抑制力两种,认为同时增强推动力和削弱抑制力是强化改革成果的有效途径。

三、实行广泛参与

国有企业行政具有参与型行政,亦称互动型行政的特点,通过保证员工对企业行政的广泛参与和监督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使员工尤其是改革相关行为主体积极参与决策、计划、条例、决定和执行。

这种方法让与改革相关的行为主体直接参与改革讨论、决策和实施,既有利于集思广益,也有助于让相关行为主体获得心理平衡,同时增加改革相关主体的理解和了解,从而加强关于改革的主体意识,主动承担责任,积极推进改革。

四、建立群体规范

“霍桑试验”证明:企业中不仅存在正式组织,而且存在非正式组织;企业成员不仅受正式组织的约束,而且受非正式组织约束。非正式组织以感情、地位和相互间的社会作用为基础,形成特定的群体,并以群体特有的行为方式来保护或制约自身的成员,以使其行为符合群体规范。

这种方法利用群体的准则、规范、压力和一致性意识来克服改革阻力。

五、采用强制手段

国有企业要协调一致,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任务,必须建立组织成员必须执行的指示或命令。

这种方法使用决定、命令、法规、决策等强制性手段,强行推进改革,以强制力克服阻力。

六、利用个人威望

企业行政领导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对被领导人员进行统御和指引。 企业领导具有权威性,有些领导,在政治、管理和技术领域享有盛誉,其个人威望是企业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贯穿于行政管理的全过程,有时是企业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这种方法利用德高望重的领导的个人号召力或者非正式群体的“天然领袖”的个人影响力,来减轻乃至克服阻力的目的。

七、讲究合理方式

企业领导要讲究方法。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深入员工队伍,分析矛盾根源。

要灵活选择领导的指挥模式,选择正确的权力控制方式和运用程序。

这种方法一方面注意采用讨论和协商的方法来处理分歧,另一方面合理设计改革的进程,避免强行推进可能带来的震动和逆反心理。

八、加强行政沟通

国有企业有效的行政沟通(及时的信息交流、行政传递、信息联系和信息反馈),可以保证在行政实施过程中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率管理。企业行政沟通有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也有向下沟通、向上沟通和水平沟通,还有口头沟通、书面沟通、多媒体沟通和其他沟通;沟通模式有树形沟通关系、星形沟通关系和轮形沟通关系。

这种方法通过及时有效地宣传改革的正确性、必要性和重要性,避免由于不了解改革而可能产生的误会、歧义和抵制。真诚的沟通有助于增加对改革的关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形成改革的合力。

九、倡导革新行为

自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问世,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观念、文化和管理技术的革新。大讲效率、成本、时间和动作分析,形成了革新潮流,后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也开始逐渐注入行政之中。60年代以后,西蒙拓宽了行政研究的领域,提高和强化了“管理”在行政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种方法公开表现出充分肯定改革所必须的新观念、新技术、新举措,通过表扬和奖励等具体方法来体现这种肯定。国有企业高层领导对革新的公开肯定或者具有明确的倾向性,对于抑制改革阻力具有重要意义。

十、调整目标妥协

国有企业行政行为还具有妥协性的特征。如果对改革目标既不完全乐观,也不完全悲观,就可以采取中间态度,可以取每个方案的最大效用值与最小效用值的两者之和,然后再得出一个调和的折衷值,作为决策的依据。

这种方法在改革阻力强大且持久的情况下使用,可以暂时放弃或降低较高的改革目标。这种方法迫不得已,但是实际工作中常常是在所难免和十分必要的。

结论

以上十种经常性办法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都可以使用,主要用于消除改革过程中的阻滞。这些办法视具体情况灵活地综合地应用必定可以大大加速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和中,西方国家公务员监控系统及其借鉴[J]中国行政管理, 2004,(10).

[2]丁煌,我国现阶段政策执行阻滞及其防治对策的制度分析[J]政治学研究,2002,(01).

[3]倪星、杨芳,试论新时期中国公共部门战略管理能力的提升.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01).

[4]张国庆,行政管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孙圣勇,男,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译审,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行政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行政管理、英语语言学和英语翻译和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国有企业
国有企业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实践与思考
新时期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加强预算管理探讨
如何做好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引领工作
致力增强“十感” 推动国有企业党支部建设更“走心”
加强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 落实“一岗双责”
国有企业改革之路上的“国退民进”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工会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