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内外:是图腾正名还是文化屠“龙”等
2007-04-04
是图腾正名还是文化屠“龙”
据《重庆晚报》报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龙已经成为一个代表性的符号。但日前,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吴友富的一个名为《中国国家形象构建》的科研选题,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吴友富在接受上海一媒体采访时称,中国国家形象品牌应该凸显出和平、和谐的理念,但是“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容易招致误读误解,或别有用心的歪曲。所以在他看来,有必要重塑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识物和载体,并注意正确的传播。此语一出,立即在网上引发一片强烈反对之声。知名作家、小说《龙迹》的作者岩铁认为,中国“龙”和外国“龙”虽然在英文表达上同为“Dragon”,但前者是中国丰富文化内涵的象征,而后者是基督教文化中恶魔撒旦的化身,两者放在一起比较简直是“鸡同鸭讲”。
但随后吴友富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从未发表过类似观点,这一课题目前尚处于学术课时和学术研究阶段,但无论如何,龙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顽强和一往直前的精神,要坚持以“龙”作为国家的标志。
我国300万名网络编辑人员缺乏正规培训
据《民营经济报》报道:网络编辑人员是网站内容信息的设计师和建设者,目前从业人员一般是从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网站管理员、图文设计等职业中分流出来的,缺乏统一的职业标准与规范。而新近颁布的《互联网新闻信息管理规定》强调,互联网出版机构应当实行编辑责任制度,必须有专门的编辑人员对出版内容进行审查,保障互联网出版内容的合法性,互联网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应当接受上岗前的培训。业内人士认为,通过网络编辑师资格制度的推行,将引导从事网络编辑的工作人员掌握更加全面的网络编辑、新闻等综合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网络编辑工作。
百家讲坛
拉开了“文化奶妈”时代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央视《百家讲坛》火爆后,文化传承似乎找到了一条通向罗马的捷径。但很多人买名著经典,只是为了装点门面,并不如饥似渴地去读,而要等待“传教士”的出现。比如,刘心武之于《红楼梦》,易中天之于“三国”,孔庆东之于鲁迅著作。这样一大批“文化传教士”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文化传播的方式,即如今的“文化奶妈”式——就是得有奶妈吃了文化之草,再挤出奶汁喂养嗷嗷待哺的文化学童。“文化奶妈”商业化操作的后遗症非常明显:首当其冲的就是急功近利,以市场定选题定人选,完全工业化操作,长此以往必将形成恶俗的风气。其次,为了标新立异,对原著发挥离谱,靠过度解释吸引大众耳目。三是庸俗化家常化,以探究人性做幌子,把历史拆解成逗乐子的庸俗段子。
别让电视的鞭子躯赶图书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冷静观察近期的图书热点,感到在某种意义上是被电视的鞭子驱赶着。图书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又是和思考联系在一起的,思考是人类吸收前代智慧和创造新的智慧的重要方式,图书则是人类智慧结晶的栖息地,那么作为吸收和思考的阅读,在本质上是与电视创造的信息效应、感官娱乐效应相悖的。电视介入图书出版,大都走的是急功近利的路子。它基本上不是对新的智慧的创造,只是对人类已有智慧的解释和普及。电视制造出版热点的背后,不是鼓励人们对问题的思考,反而凸显了文化原创力的薄弱和匮乏,表现出的是出版人对把握市场趋向的跟风和不自信。讲到底,民族文化与智慧的积累,是靠原创和原著来支撑的。图书市场是以阅读心理为基础的,忌讳的是浮躁心理。作为出版人,要有意识地保护阅读心理,才能真正把握图书市场的规律。
“国学”不应只是哗众取宠的游戏
据《新闻午报》报道:网络时代,“国学热”再次升温。近日,有一名穿着暴露,自称是“国学辣妹”的年轻女子在孔庙内大摆造型,各大门户网站大肆转载“国学辣妹勾引孔子振兴国学”的照片,并炮制“国学辣妹语录”。“国学热”似乎已不再是严肃的论题,反而成了娱乐大众的工具。时下,“中国牌”淡去,“国学牌”的呼声却越来越高。这些打出“国学牌”的却并非象牙塔中的研究学者,而恰恰是号称热爱、关注“国学”的芸芸众生。但学者们几乎一致认为,“国学辣妹”、“祭孔典礼”只是这个时代必然产生的游戏,和学者们花费几十年清理、研究国学完全就是两码事,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丝毫不受影响。名作家木心说,目前中国缺少的不是国学大师,不是学贯中西的大家,而是创造者、诗人,我们更需要的是文化创造精神。由此,如果打出“国学牌”,那请那些“打牌者”把思路再开阔些,格调再高些,再有文化品位些。
我国网络科普现状不容乐观
据《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中国科普研究所5日发布的《2006中国科普报告》显示,在我国近70万个各类网站中,能正常运行的科普网站及栏目仅有408个,且存在原创内容少、交互性差、访问量小等诸多问题。调查显示,28%的科普网站主要依靠转载国内媒体信息,4%的科普网站的信息主要译自国外媒体,只有19%的科普网站原创内容在信息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科普网站的内容主要由科普新闻和一般性的科学知识文章组成,最缺少的是虚拟博物馆和能够激发读者动手实验的问题和原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