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录出生入死的记者生涯 讲述惊喜感动的真实体验

2007-04-04

出版参考 2006年36期
关键词:卡帕书稿纪实

名字来自于两部书稿

《卡帕记者丛书》名称来自于《北京青年报》主任记者张力以及广西记者徐歌的书稿。张力的书稿是以他在台湾牢狱248天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就的;而徐歌的书稿也是以他在南非做记者的亲身经历写成。两部书稿都表现了作者非凡而独特的经历,以及他们为了自己所钟爱的职业出生入死的精神。

策划该丛书的初衷来源于一些对记者的负面报道。很多记者都有着很好的职业素质,他们忘我的职业精神时时感染着人们。早之前,就非常希望能出版一些能够真正体现记者这一职业特性的书籍,按接稿排序,徐歌的书稿应作为丛书首部推出,书稿总体内容比较丰富,作者经历也较独特,有可读性,但作为丛书首部主打,在市场推广上,首部图书的上市是决定丛书能否成功的关键。

与此同时,丛书的名称也在酝酿之中。曾构思过两三个名称,但都不太满意。直到张力的《直航台海——我在台湾牢狱的248天》将要发稿,才突然想到卡帕——那个在地雷的爆炸声中漫舞的卡帕,那个为了自己的职业追求献身在战场上的卡帕,他是记者的楷模、记者的典范,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套丛书再恰当不过了。于是,丛书命名为《卡帕记者丛书》。

不同寻常的约稿函

出版系列丛书,必须考虑到它的延续性和前瞻性,两部书稿并不能支撑起一套丛书。丛书希望获得更多记者的书稿,以保证丛书的质和量的需求,如何才能采到这样的书稿,当第一部书稿即将发排时,决定在书的最后加一个约稿函,针对中国记者展开约稿。

于是就有了一个不同以往的邀约:如果你也是一名记者,也曾经历急难险重;如果你也崇尚敏锐的目光和职业的良知;如果你也愿意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告诉他人,请与我联系。我们经历,罗伯特·卡帕的漫舞;我们传承,罗伯特·卡帕的精神;我们祈愿,罗伯特·卡帕的复活。希望通过这个邀约,能吸引更多的记者加入到这套丛书中来,也希望把更真实更精彩的故事传递给读者。

包装力求纪实感

在文学图书市场不景气的这一时期,图书出版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不可忽视。大到选题、市场预测、成本核算、宣传营销,小到错字、标点,都是要点。尤其在整体设计包装上,“书卖一张皮”、“三秒钟抓住读者”都是书业金典。

《卡帕记者丛书》从内容到印刷效果看,采用国产轻胶会削弱其题材“钢”性的一面,把纪实题材的一些特性掩盖、淡化,使得新闻图片缺乏视觉的冲击力。若在印刷过程中压力把握不好,还会使图片出现模糊。并且这套丛书的读者定位是大众读者和纪实文学的爱好者,成本、定价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两相比较,普通胶版纸更适合这套图书,尤其第一部,由于所述事件主要发生在台湾牢狱,文字看起来已不轻松,所以决定图片采取单页排版,留出一些空间,让视觉有所调整,并采用单色印刷。设计上突出纪实,突出副书名,这样更加强纪实感。

宣传突出作者的独特经历

近年来,国内出版的记者丛书有多种,无论从经济实力到人文环境,《卡帕记者丛书》都不占优势。但这套丛书有别于其他纪实类图书的是侧重了文学性和故事性,且又保持了纪实作品的真实和严谨。

丛书营销主要突出中国记者前沿一线报道的主题,以及每一部书稿作者的个性特征和非凡独特经历。无论从整体营销的延续性,还是从宣传的独特性上,都是具备可操作性的,拓展空间很大,但由于受到出版社内部许多成因的制约,实际上在许多地方都是没有做到位的,对于这点深深遗憾。《卡帕记者从书》每一部都是一名记者在讲述自己出生入死记者生涯的真实经历,都有惊险,都有感动。

丛书或多或少的遗憾

做任何一部书,可能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遗憾,有的是受环境的制约,有的是受条件的制约。这套丛书有一些计划内的宣传方案未能实施,比如:一直未能在记者节的时候安排一次四位作者与读者的见面和签售活动。也有一些制作、销售策略上的遗憾,但最遗憾的是出书时间的失控,稿件被延误的时间过长,出版时间一直失控,从选题的确定到出版不断遭遇拖延,这种拖延完全打乱了这套丛书的整体规划。从丛书上市的延续性来说,原本半年内推出一部的计划几乎变成了一年一部,削弱了丛书的整体性和时效性。使得一些相应的宣传活动无法安排实施,销售期也就无法把控。所幸的是《卡帕记者丛书》在诸多不利因素下,仍能得到一些媒体同仁和一批热心读者、作者的支持,很值得庆幸。

猜你喜欢

卡帕书稿纪实
砚边纪实
科技书稿的逻辑性审查方法归纳
建筑类书稿“齐、清、定”之细谈
文斯诉上海卡帕商标侵权
谈谈书稿中有关伪满洲国表述的几个问题
再近一些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埋葬豪车
关于《中国杂文》(百部)答问(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