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文抄公
2007-03-23张鸣
张 鸣
事实上就是有许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不仅干的活儿跟中学生和中专生一样,甚至还不如中学生干得好
眼下,大学生毕业供求关系紧张,僧多粥少,一个职位,成百上千多人争。去年我一个学生去了某著名报社,据他讲,他的这个位置有五万人争。在如此不平衡的买方市场的状况下,按道理用人单位应该很容易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是,事实并非如此,很多单位依然抱怨挑不到合适的人,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纵然千挑万拣,最后也不过是找了些将就用的代用品。因此,新的“读书无用论”登台了,无论在道理上这个无用论有多么荒谬,但事实上就是有许多的大学生(包括硕士和博士生),不仅干的活儿跟中学生和中专生一样,甚至还不如中学生干得好。
读书没用吗?当然不是,否则我辈的饭碗岂不是有了麻烦?问题在于现在的大学没有教好。我们既没有让学生在价值理性方面有所完善,又没有在工具理性方面让他们有所增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这里,我想主要谈谈后者。
严格来讲,我们现在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门类的教育,除了少数会计和统计之类小分支之外,在世俗的眼界里都没有用,缺乏工具性。如果说,我们从事这些学科教育的人,说我们的目的,仅仅是满足于增益学生的价值理性,显然是不够的,因为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最后都要到社会上去做事吃饭。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合适的价值观的同时,还要教会他们怎么做事。
事实上,尽管现今世界的专业分工已经达到了吓人的地步,但是世上三百六十行,除了那些需要特别专门的知识的行业以外,多数行业的工作,具体到每个人,面临的只是一件一件的事,或者说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除了需要一点点专业知识和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做事的素质。这些素质,是必须也完全可以在大学养成的,具体说,就是学会读书和学会做事。
读书是要学的。不是识字就天然会读书,那样只会读小说和故事,而且只知道看热闹。会读书的人,难懂的书,可以入门,好一点还可以升堂、入室,不难懂的书,比如小说,可以从中看出门道,进入研究境界。学会读书,就意味着日后在工作中,一般性的新的专业知识你可以随时补充,不需要总是让单位拿钱去进修。所以,在大学里,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读书,如何入门,如何掌握,如何提炼,俗话说,把书读薄了。
做事也是要学的。有些学生把培养做事能力,仅仅局限在参加社会活动上,其实那只是做事能力培养的一个小环节,更重要的在于每门课的教学,每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其实,每个工作过的人都知道,当他们面临领导交给的一项任务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是收集相关的资料,越全越好,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处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这样,你就掌握了这个任务的相关信息,可以着手制定方案,确定路径方法,最后实施。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学校里确定题目,写论文,做项目的过程。如果老师和学生每个教学环节都做得很认真,一板一眼,按道理都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相应的根据已有的信息(资料)建构分析框架的能力,那么,进入社会之后,多数的任务(或者多数事),都是可以应付的,当然,相应的能力越强,应付得就越好。
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大学教师们,有许多人自己就不怎么读书,对他们来说,讲一门课,无非是把这门课的相关教科书比学生早一点看了几遍而已,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研究,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读书无从深入(只会背背讲义),也没有眼界,这样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往往两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信息处理自然也就谈不上,因为老师大概也不会,方法路径,更谈不上,最后论文或者课题,只好求助于网络,做文抄公。东拼一点西凑一点的,还算是好的,有的干脆找一个近似的东西,一抄了之。现在大学生的论文,帮助老师做的课题,有多少是这么炮制出来的?我想,学生们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