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在屋檐下

2007-03-16

新民周刊 2007年2期
关键词:书画社读书会老太

王 倩

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让居民们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风尚。

门对门不相闻,同住小区陌路人。怀旧的人常会念叨过去“远亲不如近邻”的胡同里弄文化——碰面先招呼聊家常,偶尔借些桌椅杯碟——钢筋混凝土真能阻隔大都市里的邻里亲情吗?

为了重现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探索出一种新“会所文化”,主张通过让邻里之间相互支持了解和分享,让居民们能形成同住屋檐下,陌路融一家的新风尚。

让情作主,真的能让居民们从家中走出来坐下来,无拘无束地聊起来熟起来,兴高采烈地唱起来跳起来吗——

时代的挑战

概念中的“会所”是舶来品,往往都是高高在上和金碧辉煌的。但在周家桥街道里,“会所”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会所文化,也就是以会所为载体,以文体活动为形式,以温馨和谐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

如今的周家桥街道高楼林立,谁也无法将它和10年前上海人口中的“下只角”地区联系起来。苏州河畔的周家桥街道,曾经聚集了无数国营大中型企业,棚户简屋多,下岗工人也多。但1998年开始的旧城改造,现代化楼盘如雨后春笋,而居民结构也发生了巨变。

老周家桥科长难找。但新周家桥的居民里,创业成功者、海归侨眷、外企白领、社会名人和外籍人士等“新阶层人士”占到了社区居民的65%。他们法制观念强,自我管理教育和服务意识突出,甚至面对居委会的上门拜访会提出“找我的律师谈”。

居委会长期沿用的工作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以前95%的工作是解决居民们的物质文化困难,现在95%的精力要用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政府不得不寻找新思路。

亲子园地、交谊舞会、摄影展示、茶道茶艺、音乐欣赏、戏曲艺术、养生保健,周家桥街道大胆提出了以“会所文化”推进社区建设,使街道和居委会工作融入高档小区,融入居民的心灵。圣诞联欢、元旦登高、盛夏纳凉和六一亲子教育,以情动人,让情作主,居民们真的走出了高楼。

上海文联党组书记李伦新是周家桥的居民。他回忆了当初自己刚搬进小区时的“小实验”:“我入住小区的第一年春节,给所住楼内居民每家都送上了一张贺年卡,结果有一户回了贺卡;第二年我又照样送出贺年卡,只回了两个。”

但如今活动多了,交往自然也多了,打破了以往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居民陈益村的这番话出自肺腑:“以前我没有参加社区团队活动前,只认识本楼的邻居。参加社区活动后我很开心,尽管家庭担子比较重,上有90岁以上的老岳母,下有年幼的外孙需要照顾,但我都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参加。每次出门大家你一声我一声的亲切问候,使我分外感动。大伙互帮互助感情得到凝聚,心贴得更紧了。”

周家桥街道19个小区2万多户居民(包括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名外籍人士),组建了126个文化团体,居民的参与率超过了60%,每月到文化中心参加活动的居民超过了1万人次。

亲情回归的大家庭

以色列小伙兰海3年前成为了长宁新城的新居民,在居委干部“三顾茅庐”般不懈的登门邀请下,兰海走进了小区会所。他立刻被烹饪、舞蹈、手工艺、摄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住,成为小区活动的常客,也和邻居街坊们熟络起来。

84岁的香港老太宋冉然定居在上海虹桥河滨花园,平时家中只有保姆做伴,异常孤独。因为要陪保姆办理暂住证,宋老太偶然来到了居委会。正巧读书会的同志们在老年活动室里唱歌,看到宋老太倍感兴趣地询问,居委会就盛情邀请老人每周来参加读书会的活动。不顾家人的担心,渴望交流的宋老太每周四都来到会所读书唱歌。怕老太因为年岁大走路不便,活动结束后合唱队员们还会陪着老太回家。宋老太在上海也感受了家人般的温暖。

居民们深深地眷恋着社区,街道读书会和书画社是他们的另一个家。91岁的胡阿婆把参加社区的休闲读书会看成是自己的养生之道和生活必需,数年不缺席;社区书画社的骨干胡先生移民海外,但他难以割舍书画社,每年都特意从美国回“家”两次,参加书画社的展示活动。

周家桥地区90%以上的家庭都有电脑,网络已经主宰了年轻人的生活,在周家桥街道也不例外,网络成为很多小区居民日常沟通的主要载体。居民“Floria”和邻居们通过网络组成了一个小型的共享社区,她热情推崇着带给她安全感和便利感的共享社区,“如果我有急事情要出门,我会对邻居说,帮忙照顾一下我的孩子,我几个小时后回来;如果我的自行车坏了,我看谁家的车正空着,然后就上门借车”。

居委会工作最为难的就是如何吸引年轻居民们的加入,特别是针对高学历人次占多数的周家桥街道的年轻居民们。网络成为居委会的工作抓手,大家源居委会在小区居民们自办的BBS上设立了专门的板块,宣传信息之外更是主动贴近居民需求。居民们在网上要求成立业委会,居委会主动站出来牵线协调;居委会应网友们的要求,举办了厨艺切磋大赛,还请来“锦江之星”的大厨为居民现场传授烹饪技艺。

居委会吸引年轻人的策略还有“娃娃经”,多举办孩子们的活动以吸引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参与到社区文化中来。参加了小区文明小卫士活动的张诗君小朋友,将爷爷带进了小区的各类活动,最后爷爷成为了小区的活动积极分子和楼组长;居民们自发地BBS上设立了“育儿板块”,而居委会就因势利导,在网络下组织育儿讲座,邀请保健医生传授0到3岁宝宝的保健常识和科学育儿知识,使得年轻人们渐渐从小家走向大家。

网络世界和中老年人似乎总隔着深深的鸿沟,但周家桥街道却让网络成为沟通独居老人和子女的桥梁,老人们也重新融入了社会。借助上海“百万家庭网上行”活动,周家桥街道更是主动为老年人开办电脑学习班。虹桥新城居民徐伟勇对电脑一无所知,因为不会使用现代化通讯设备,平时和远在美国的子女沟通仅限于书信和越洋电话。在他苦闷之时,居委会干部们介绍他参加了电脑扫盲班。一路学来,老人兴趣盎然,一口气从初级班到高级班,俨然成了电脑高手。如今他每天都趴在网上和子女实时交流,头痛脑热时学医的子女还能在线诊断,胜似在身边。

为新上海人建起了“候鸟俱乐部”,专门为社区内外地来沪的“新上海人”提供互相交流的平台,让上海真正成为外来居住者的第二故乡;为提高小区内众多家政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街道创建了“新概念保姆学校”,每季度定期开课,重点学习文明遛狗、居家好习惯、礼仪礼节、邻里关系和法律法规等,并举办插花、做糕点等实用技能比赛。

猜你喜欢

书画社读书会老太
红心向党 百年献礼
北京市青年城社区“积墨抒情·茶禅人生”笔会成功举办
战火纷飞中的读书会
浅议律师业成立书画社的社会意义
八旬老太和她的两元“发廊”
昆虫读书会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
海门市悦来小学书画社主题绘画《数字变变变》
求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