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篮球选项课中篮球意识的培养
2007-02-02林政梅
林政梅
(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体育系,福建 福清 350300)
篮球是一项制约与反制约的集体对抗活动,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同伴间的默契配合,而且要求运动员具备良好的篮球意识。篮球意识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直接支配和调节运动员的行为,决定着比赛的激烈程度与胜负。常规教学中没有重视对学生进行篮球意识的培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制约大学生篮球运动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篮球意识的概念与作用
人的意识是高度发展、高度组织起来的,既是脑的机能属性,又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而从心理学角度讲,意识是一种主动的、建构的过程,是当前的需要在先前激活的图示中的反映。篮球意识可以理解为篮球运动员从事篮球实践活动中经过大脑积极思维过程而产生出的一种正确反映篮球运动规律性的特殊技能和能力,是篮球运动员对篮球运动比赛规律的主观反映。篮球意识的分类如图1。
运动员在场上每一项技战术的运用,都受到意识的支配。良好的篮球意识,能为比赛创造许多有效进攻机会,抓住得分时机,传球及时、准确、隐蔽、多变,使对方防不胜防;防守时能根据对方的特点及其所处的位置和行动意图,及时做出准确判断,抢占合理位置,限制对方的行动,达到防守的目的,从而控制着整场比赛。
图1 篮球意识分类
2 研究方法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根据普通高校(大学体育)二年级篮球选项课教学大纲及相应教材为理论基础,结合体育教学理论和原则,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体育测量法、数理统计法、实验对照法,构建出一套区别于常规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模式,加强对篮球选项课中学生篮球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案。
2.2实验方法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原理,结合篮球意识的特征、培养原理,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对福建师范大学2004级两个篮球选项班进行对比教学实验。上课时间一致,教学内容一致,由一名教师担任。掌握技战术概念、原理的检验。在教学全部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同时进行一次“关于篮球技、战术”概念原理的闭卷测验。操作思维敏捷性的评价,采用运动心理学中操作思维测试的三筹码五格盘测试法,四个程度记录着每个实验的时间(A)和所用步数(B)。视觉思维判断力检验:采用运动心理学中的18块模板镶嵌拼图法,记录3min新镶对的模板数。篮球意识评定:由一名教授、两名副教授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随机混合的比赛中表现出的篮球意识进行主观评定,评定内容、标准统一,评定的一致性程度为0.82(肯德尔和谐系数)
3 结果与分析
3.1评定篮球意识教学效果的指标分析
3.1.1技战术的目的性
任何技战术的掌握与运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要正确地运用技、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就必须头脑清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力求使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带有一定的战术目的。
3.1.2行动的预见性
现代篮球比赛对抗激烈,攻守变化快,场上瞬息万变,为了在比赛中取得攻守的最佳行动效果,采取相应的对策,就必须洞察场上情况的变化,并预见未来的发展,准备好多种应付的办法。
3.1.3判断的准确性
篮球场上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应善于通观全局,扩大视野,眼观六路,加强对临场彼我双方的观察与判断。
3.1.4行动的应变性
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无论攻守双方都力求灵活善变,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灵活地运用和变换攻守技战术,从而掌握比赛的主动权。
3.1.5动作的隐蔽性
为了有效地攻击对方,争取主动和优势,必须善于运用各种娴熟的动作技巧去扰乱与迷惑对手的判断,造成对方错觉;不能过早暴露自己的战术意图,力求动作隐蔽,打法多变,虚实结合,真假相济,使对方防不胜防,从而赢得比赛的主动。
3.1.6行动的合理性
运动员行动的合理性表现是多方面的,要根据比赛的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要相互配合默契,攻防适时,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驾驭比赛的能力,更能体现出运动员行动的合理性。
3.1.7配合的集体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为了充分发挥整体的战术作用,合理组织战术配合,运动员在场上的每一行动必须胸怀全局,通力合作,努力为本方创造进攻机会和组成严密的防守,把个人技战术的发挥融入集体协同中,促使集体技战术的配合得以实现。
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按照篮球意识发展的规律、特征及原理,编排构建的一套教学方法是有利于学生篮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和篮球意识的培养。
3.2两种教学方案的对比
3.2.1教学模式的对比
1)常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使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安排上强调共性,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教学手段,没有体现因材施教,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学习的自主性,造成了大学生在体育课上“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2)实验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根据篮球运动规律的原理,有目的的把每学期分为相互联系的六单元,每单元都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给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例如课前预习,写综述文章,使学生在课前就形成了技术理论基础及动作的雏形;课后安排学生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写小结,找出不足和差距,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并通过这一活动得到逐步强化和规范,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3.2.2教学方法的比较
1)技术教学比较
在基本技术教学中,不是孤立地学习基本技术,而是贯穿篮球意识的内容,把基本技术练习与培养篮球意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加快篮球意识的培养。①常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再练习的方法,所有学生采用一样的练习手段学习一样的教学内容,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实验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练习不同的技术。教师进行指导时随时向学生提问,让学生反思,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要学生知道每一个技术动作或组合动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自身的目的性,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衔接和调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意识中形成多重衔接。在检验篮球意识教学效果时技术的各项指标的成绩,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
2)战术教学比较战术意识的培养,应力求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才能有利于意识向更高层次发展,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有目的、有侧重地培养各种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总体效果。①常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讲解(配合方法)、示范,学生模仿练习等教法,形成定性思维和套路。②实验教学是让学生熟悉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教师点拨、提高、学生的辩论等来形成意识模型,最后通过练习形成多种战术意识。
3)理论教学比较
理论学习对篮球意识的形成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丰富的知识是培养和提高意识的基本条件。①常规教学是集中授课,在内容上面面俱到,广而不深,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都略显乏味,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使学生的篮球意识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②实验教学中不仅加入了辩证法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还重视心理学、生理学、力学和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而且采用多次短时集中授课的形式,将理论教学及时地贯穿于实践教学中,用理论指导实践,为学生答疑解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提高了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培养他们篮球意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对学生的技、战术概念原理的测验中,实验班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
4)实战教学比较
首先,分组不同,对照班的分组是教师随机分组式学生自由搭配,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而实验班的分组是教师根据具体教学目标而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分组,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其次,由于常规教学中没有制定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以致学生在场上很随意,缺乏有效地组织,没有什么战术配合,给人感觉松散、杂乱;而实验教学则制定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场上学生目的明确,战术运用多变,相互间联系紧密,很有战术素养。最后,常规教学比赛一结束就一了百了,或互相埋怨,造成了学生间的隔阂;而实验教学则要求学生比赛结束后围成一圈分析、讨论比赛过程,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合理运用技、战术的能力,进而丰富他们的临场经验。在检验篮球意识教学效果的实战的各项成绩时,实验班明显优于对照班。
4 结论
1)通过一学年分班实验教学,实验班的各项篮球意识教学效果主要评价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班。
2)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通过系统全面的设计、编排,构建出一套培养篮球意识的教学方案是有利于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和技战术的提高。
3)该教学方案不仅适用于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学,而且对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邵瑞珍,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 彭杰.对建立普通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1):263-265.
[3] 叶巍.论篮球意识的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6,29(3):304-305.
[4] 赵毓宝.浅谈篮球意识的培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231-232.
[5] 关学雷,王智明.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中足球意识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81-1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