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约化猪场猪异常行为的发生与防制
2007-01-10沈雪荣朱国良夏建强
沈雪荣 朱国良 夏建强
摘要 分析了集约化猪场猪异常行为的发生原因,并据此提出精细的防制对策,以期指导养猪户(场)科学地进行猪业生产。
关键词 集约化养殖场;异常行为;原因;对策
猪的异常行为主要表现为咬尾、咬耳、咬肋、吸吮肚脐、食粪、食肉等。以咬尾最为常见,多见于处于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长幼猪,生长育肥猪也时有可见。因为任何引起猪不适的环境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猪的异常行为,有时被称为“反不适综合征”。猪群的咬尾或打斗严重影响猪只的健康和生产性能。伤口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感染,严重的可波及身体其他部位,降低胴体品质。据测定,发生咬尾的猪群,其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可降低20%以上。猪异常行为一旦发生,制止十分困难,因此,必须了解发生的原因,做到以防为主。
1发生原因
(1)饲养密度大,栏舍面积小,太拥挤,从而使猪只之间互相接触和冲突行为增加。
(2)饲槽过少、饮水器不够或安装位置不当,造成猪只采食或饮水困难,供料或供水不足。
(3)同栏猪体重大小差异太大。研究表明,同栏中体重小于3个离均差的猪受攻击的机会明显增加。
(4)若舍内粪便堆积,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增加,会诱发猪争斗行为;湿度过大,光照太强,气温过高或过低、贼风等因素均可诱发猪异常行为发生。
(5)尾部或耳朵损伤流血,血腥味会诱发其他猪前去啃咬。
(6)咬尾、食粪等是异嗜癖的一种,异嗜癖一般由消化不良、代谢功能紊乱引起。病猪逐渐消瘦,对外界刺激敏感性增强,便秘下痢交替出现,母猪流产、吞食胎衣或胎儿,其他猪则表现相互咬尾、咬耳。
(7)体外寄生虫造成皮肤出现油性渗出物,会引起别的猪前来“玩弄”或啃咬。
(8)营养因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缺乏,如Na、Co、Zn、Fe、S、Ca、P等含量不足可诱发异常行为;某些维生素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族的缺乏可异致体内代谢机能紊乱,从而诱发猪异常行为。
(9)猪在自然状态下采食时,先是用鼻闻、拱、啃(拱掘动作),然后开始采食。当饲养场地为水泥地面、场地又无可玩之物、这种拱掘动作长期受到限制时,猪的攻击行为会增加,有的猪就会相互咬尾。
(10)猪有群居行为、争斗行为和领域争霸行为,当其住地受到侵占和威胁时,群内争斗次数和强度增加,特别在猪群分窝并栏时,由于气味不同或强弱顺序被打乱,多会引起打斗。
(11)长期圈养,猪产生厌倦情绪,于是相互“玩弄”耳朵或尾巴,最终导致严重的食肉癖。
2防制对策
(1)保证合理的密度和充足的食槽、饮水器。每头猪所占的食槽、饮水器的面积因个体、重量有所变化,应予以保证。平均每头猪适宜占地面积为:体重7~20kg 每头约占0.35m2;20~45 kg约占0.45m2;45~90kg约占0.75m2,当然再宽些更好。同时一栏最好不超过22头;否则猪群异常行为的发生将明显增多。平均4头猪1个食位、10头猪1个饮水器是最低要求。
(2)减少个体差异。同栏猪个体差异尽可能减少,避免不同日龄、个体差异大的猪饲养在同一栏。调群并栏时可采用“拆大不拆小”、“白天不并夜间并”等办法。同时,可喷雾英特威公司的PBH防咬剂以防猪只合群时互相咬斗。
(3)控制好环境。猪舍应防贼风,注意通风,保持干爽,调节好温度,做好清扫、消毒。
(4)避免寄生虫病的发生。搞好舍内外环境卫生,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及时预防和治疗寄生虫病。
(5)隔离措施。将个别凶恶的猪挑出,及时隔离被咬猪并予治疗;对有外伤的猪也应及时隔离治疗。
(6)满足猪自然行为。分散猪的注意力,为其提供玩具,如可在猪舍内悬挂铁链、旧轮胎等,或投放秸秆青料来分散猪只的注意力,减少打斗或咬尾现象发生。
(7)提供全价营养。采用全价配合饲料,以满足其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特别要注意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元素的供给。
(8)断尾。上述方法有时也很难完全控制仔猪咬尾症的发生,因而可采取断尾。在仔猪初生时断去2/3尾巴(注意消毒),有助于防止咬尾;初生时剪去犬齿,有助于防止咬伤或攻击别的猪。
(9)必要时可采用药物控制。例如,咬尾或打斗严重时可对一些猪肌肉注射盐酸氯丙嗪,按每千克体重1~3 mg;也可用安眠酮,按每千克体重0.08 mg,研碎加入饮水中。
3参考文献
[1] 章红兵.集约化猪场猪异常行为的发生原因及防制措施[J].家畜生态,2002(3):62-63.
[2] 张木先,梁月材.集约化生产条件下猪的异常行为及其防制对策[J].畜牧与兽医,2001(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