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田棉盲蝽发生程度加重原因分析及治理对策
2007-01-10卢霞朱加萍
卢 霞 朱加萍
摘要 随着抗虫棉种种植面积的扩大,棉盲蝽近几年逐渐发展成为大丰市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分析了大丰市抗虫棉田盲蝽重发原因,提出了科学防治棉盲蝽的综合治理对策。
关键词 抗虫棉;棉盲蝽;重发原因;对策
2000年以来,随着我市种植抗虫棉面积的逐年扩大,棉田用药次数以及用药量的减少,致使棉田内有害生物种群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棉盲蝽近几年逐渐发展为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并且其发生与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我市棉花苗蕾期至花铃期主要防治对象之一。2005年9月下旬调查,一般棉田百株成若虫30头左右,高的田块达200多头,造成后期蕾铃被害严重,铃害率最高达74%;2006年棉盲蝽在棉田内再次暴发,7月中旬调查,重发田块百株虫50头左右,蕾被害率高达90%以上,顶部嫩叶被害成碎布状,造成植株“疯长”,严重影响了蕾铃的形成,9月上旬调查,防治差的棉田百株混合虫量仍达30多头,铃害率近50%,造成棉花僵铃和影响棉花的产量与品质。科学防治棉盲蝽已成为我市棉花病虫综合治理的重要环节。
1棉盲蝽重发原因分析
1.1棉田内用药次数及用药量均显著减少,从而对棉盲蝽的兼治作用逐渐变弱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一直在棉田害虫中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对棉铃虫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尤其在大发生情况下,坚持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控制措施,对棉铃虫主害代采取全程药控的手段。棉田一般从6月下旬就开始用药,特别在3代、4代棉铃虫发生期间,间隔3~5d就用药防治1遍,而且每块田用药,扫荡式治虫,防治药剂大多数以对棉盲蝽均有较高的兼杀效果的有机磷及其复配剂为主,棉盲蝽在棉田内几乎无处藏身。90年代末以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对鳞翅目害虫的抗虫性较为明显,棉铃虫的基数也大幅度下降,发生程度开始回落,棉田内化学农药施药次数和用药量明显减少。据我站每年的棉田农药用量调查统计,2003~2005年,棉田内有机磷农药平均用量18.5L/hm2,相当于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60.3%;复配剂平均用量为5.3L/hm2,相当于棉铃虫重发年份1994~1997年平均用量的54.5%,说明化学农药对棉盲蝽的控制作用有所减弱,也就给棉盲蝽在棉田内危害、增殖、转移留下了空间。
1.2棉田寄主作物种类增多且忽视其防治,是棉盲蝽得以逐年积累并在局部田块暴发的重要原因
随着高效农业的迅猛发展,不同栽培模式和间套种方式的推广,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程度,尤其棉花与蔬菜、瓜果间套作,更是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及为害程度。多样化的田外寄主都是棉盲蝽很好的栖息繁衍场所,这也就形成了棉盲蝽在整个世代发生期内均有较多的适宜寄主作物,而且分布较为分散。人们一直忽视这些作物上棉盲蝽的防治,往往靠近这些寄主作物棉田受害就相对重得多。2005年棉盲蝽发生期调查,与西瓜套作的棉田百株平均混合虫量32头,蕾害率24%,而相邻纯作棉田平均百株混合虫量6头,蕾害率3%。我市棉盲椿主要有绿盲蝽和中黑盲蝽,1代、2代主要集中在棉田外寄主上繁殖,如杂草、茼蒿、胡萝卜留种田、蔬菜田、蚕豆等,这些虫源田分布较散,而且各地面积差异较大,往往不能被农户重视。等棉花栽到大田后,棉盲蝽开始转入棉田为害。2005年2代田外寄主虫量超15万头/hm2,茼蒿田绿盲蝽132万头/hm2,中黑盲蝽13万头/hm2;药芹田绿盲蝽50.3万头/hm2,中黑盲蝽19万头/hm2;甜菜田绿盲蝽53.3万头/hm2,中黑盲蝽50.3万头/hm2;胡萝卜田绿盲蝽30.1万头/hm2,中黑盲蝽1.72万头/hm2。由于农户不重视这些作物上棉盲蝽的防治,导致后期盲蝽在棉田内重发,9月中下旬全市调查150块棉田,百株虫0~176头,平均21.1头,铃害率0~74%,平均20.3%,为历史罕见。2006年我站4月下旬至5月初在大中镇基点组调查1代盲蝽,蚕豆田绿盲蝽有虫5 836.5头/hm2。宫黑盲蝽501头/hm2,嫩头被害率平均30.5%;麦田绿盲蝽平均66 735头/hm2,中黑盲蝽3 334.5头/hm2;田边杂草绿盲蝽平均2 593.5头/hm2,中黑盲蝽平均834头/hm2;蔬菜田绿盲蝽虫量平均667.5头/hm2,中黑盲蝽平均2 373头/hm2,1代发生量为2000年以来的第1位,而这么高的虫量都将全部到棉田为害。6月11~13日在大中镇红花村调查2代棉田外寄主虫量,胡萝卜田绿盲蝽虫量10.8万头/hm2,茼蒿田虫量平均104.4万头/hm2;马铃薯绿盲蝽虫量平均72.96万头/hm2,中黑盲蝽平均4.8万头/hm2。加权平均田外寄主绿盲蝽虫量62.63万头/hm2;中黑盲蝽虫量1.59万头/hm2,以绿盲蝽为主。6月19~21日普查57块移栽棉田,棉盲蝽有虫田36.3%,百株混合虫量0~24头,平均2.4头,新害株率0~36%,平均3.8%。近几年来,随着种植结构调整,棉盲蝽喜食作物如苜蓿、豆类、蔬菜、果树逐渐增多。为害棉田的盲蝽多是从早春开花的蔬菜、绿肥、杂草寄主上迁入棉田的。早春棉田周围寄主种类、数量多少、生长状况等对盲蝽的种群数量增长有着很大影响。
1.3棉花栽培方式的变化也是导致部分区域盲蝽虫量较高且相对集中为害的原因之一
过去几年一直实行麦棉套作,现在又出现了棉花与西瓜套作,棉花与花生、芝麻、大豆等套作。由于棉花与这些作物共生期较长,而这些套作的作物都是棉盲蝽的寄主,形成相对集中危害;特别是棉花与西瓜套作田,由于采取了地膜加拱膜栽培,棉花易早发,揭膜后棉盲蝽迅速转移其上为害,成为1代盲蝽的诱集带,2代直接在棉田繁殖,而常年1代、2代主要在棉田外寄主上繁殖,现在立体间套种棉田棉盲蝽1代直接下棉田为害。
1.4推广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棉盲蝽发生较为有利
转基因抗虫棉虽然对棉铃虫、玉米螟等鳞翅目害虫具有一定抗性,但对刺吸式害虫发生有利。由于抗虫棉前期生长势强,植株发棵早,易诱集棉盲蝽为害。
1.5化学防治不当,影响棉田防治效果,也是造成部分田块虫量高的原因之一
主要表现为药种不对路和施药技术较差。近年来,由于农药市场混乱,药剂质量参差不齐,个体经营户存在故意误导农民的现象,直接影响了防治效果;加之棉农对棉盲蝽危害习性认识不足,棉盲蝽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个体小,体色与棉花叶色相似,且十分活跃,在田间只能看到盲蝽造成的危害,常造成防治时间偏晚,错过最佳防治时期。近年来,大面积推广抗虫棉,棉铃虫发生轻,田间用药量少,或是所使药剂对棉铃虫有效,而对棉盲蝽、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效果不佳,造成虫量大量积累,为来年发生提供虫源基数。
1.6有利的气候条件加重了棉盲蝽的发生
棉盲蝽适宜在多阴雨天气和湿度大的环境下生存。6~7月份雨日较多,湿度大,寄主嫩绿旺盛,盲蝽产卵多,繁殖快,虫量增多,盲蝽危害就较重。同时,近几年抗虫棉现蕾期提前,蕾花较多,也为盲蝽发生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条件。2005年后期台风过境频繁,雨水多,为历史少有年份,出现了3代、4代盲蝽在局部田块虫量偏高、危害较重的现象。2006年2代棉盲蝽发生期间,梅雨天气明显,雨量大,雨日长,极有利于棉盲蝽的发生,特别是部分田块受淹后,植株出现疯长现象,并生出许多赘芽,一些棉农田间整枝、化控等技术跟不上,棉花生长过旺,无效花、蕾过多,植株含氮量偏高,对棉盲蝽的繁殖为害非常有利,棉盲蝽向长势好以及未受淹的田块转移为害,7月16日在大中镇棉田上调查,百株绿盲蝽成若虫48.6头。
综上所述,由于棉田主要害虫棉铃虫发生量下降,农药用量、次数的减少及品种的更新,作物布局的调整,虫源寄主的增多,加之气候条件有利,导致棉盲蝽近年来上升趋势十分明显。
2治理对策
2.1农业防治
(1)清除棉花枯枝及田边杂草等越冬寄主,清洁田园,将盲蝽消灭在棉田外,降低越冬基数。
(2)春季4~5月份,在盲蝽卵孵化前,去除路边、田头、田内杂草,减少早春虫源的成活率。
(3)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搭配使用,增施钾肥及微肥,切忌偏施氮肥和中后期大量施用氮肥,以防棉花生长过旺。
(4)及时做好田间“四清理”,减少无效花蕾和侧枝,尽量创造不利于棉盲蝽生存的生态环境,抑制其发生程度。
2.2化学防治
(1)首先要抓好早春虫源寄主上的防治。1代盲蝽卵孵化后,可在越冬虫源集中危害的绿肥、胡萝卜、蚕豆、白菜留种田以及杂草丛生地块,喷施化学药剂40%乐果乳油1 500倍液,压低早春基数。
(2)在棉田盲蝽发生高峰期,一旦达到防治指标应及时喷药防治。一是在5月中下旬棉花苗床结合防治蚜虫兼治盲蝽。二是梅雨期间抓雨隙抢防治。我市梅雨正常出现在6月中下旬,也正逢棉花现蕾期,此时棉花植株发育比较幼嫩,如遇多雨天气,非常有利于盲蝽的发生与危害。因此,该时期也是防治关键期。三是8月下旬至9月上旬我市台风天气频繁,也是后期盲蝽危害的重要时期,由于植株高大,天气多变,施药要做到及时周到;否则难以取得好的防治效果。当田间虫量达到重发程度,应采取全程药控的防治策略,药种可选用阿维菌素乳油、乐果乳油或辛硫磷乳油。
3参考文献
[1]杜令文,雷静.棉田棉肓蝽的种类、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介绍[J].农化新世纪,2007(5):19.
[2] 甘秀莉.棉花肓椿象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10):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