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的换位思考
2006-12-31董斌尹黎萍
董 斌 尹黎萍
摘 要:新课程的核心之一是“以人为本,创新思维”。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核心,本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以《电场》教学为例,谈了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新课程;主体;课堂教学;换位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6)12(S)-0025-2
新课程正逐步地走向我们,新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来的,规定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而现在新的课程目标则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这一切的转变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知识的引路人;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心理位置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即,教师还要扮演“学”的角色,从而成为学生探究知识道路上的合作者。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现换位,成为“教”和“学”这两种角色的化身,进而能灵活转化,进出自如,让师与生思维同步,使教与学融为一体呢?下面,就以《电场》这章为例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1 思学生所想
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是教师应及时了解的,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随时把握住学生的思想脉搏,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在心理上的沟通。例如,在学习《库仑定律》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可能会联想到曾经学过的万有引力定律。高明的教师肯定会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而因势利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万有引力定律知识和库仑定律进行类比,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库仑定律的概念、适用条件等内容,而教师只需做适当的引导和补充即可。
2 解学生之惑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但有时由于教学双方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有些教学内容在教师看来比较容易,几句话就可说清楚,但从学生角度来看则有可能存在较大的难度,由此导致在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方式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最终造成教学过程中师生交流的障碍。要排除这些交流的障碍,就需采用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帮助他们实现由难到易的转化。例如,在讲述电场强度的定义“E=F/q”时,教师发现由于电场本身是一种特殊物质,加之概念中涉及的“试探电荷在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与试探电荷电量的比值”定义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因此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我们可以举日常生活中处在室内的人如何了解室外的风的大小为例来引入电场强度“E”的定义。“虽然我们处在室内无法感知风的大小,但可以通过室外树叶的摆动幅度来确定风的大小,如果我们把风比喻为电场,则树叶就是试探电荷,摆动幅度就相当于试探电荷所受的力。”通过这样的例子,学生就能比较容易地理解电场强度的定义。
3 料学生之错
课堂教学如果追求的是学生“对答如流”、“滴水不漏”的效果,这种追求恐怕只是教师的自我安慰,也和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将导致学生逐步丧失求知欲和灵活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学生的思维入手,故意让学生出错,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说,课堂上只有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才是最活的。例如,如图1所示,绝缘细线拴一个带负电的小球,小球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电场中的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当小球到最高点a时,线的拉力一定最小。
B.当小球到最低点b时,线的拉力一定最大。
C.当小球到最高点a时,小球的电势能最小。
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很多学生由于习惯性思维或思维不够严密从而选择了A、B、C三个选项,但正确答案仅为C。分析出错原因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只需逐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电场力的参与和圆周运动知识的应用);该如何分析(通过复合场和重力场的类比);能得到哪些启发(圆周运动中最高点和最低点的判断等)等。进而,在让学生自己去查找问题根源的同时总结、归纳,这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结论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此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4 为学生之乐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不仅仅是教师的舞台也应是学生的舞台,如何让学生自觉的加入到这种表演中来,作为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作为一门和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实验是物理的基础,教学中应特别重视实验的展示,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凡是可以让学生动手的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做,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好奇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会主动的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例如引入《电场》这一章时可以先让一个学生站在绝缘垫上,用手触摸连接起电器的金属球,此时教师摇动起电器的手柄,这个同学就会“怒发冲冠”——形成爆炸式发型。在哄堂大笑的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了学习电场的兴趣;又如,在讲《静电屏蔽》这一节时,我带了个金属罐、小收音机和两个手机,进入课堂时立马迎来了学生好奇而不解的目光,当我把开着的收音机和一个手机放入罐内时,请学生用另一个手机拨打罐内的手机,学生发现收音机照样在唱歌,手机也发出了铃声,似乎没什么影响;但当我把罐子的金属盖合上时,收音机和手机同时没了声音。“被屏蔽了!被屏蔽了!”立即有学生在下面兴奋的喊,我笑着说:“是的,信号被屏蔽了!那么这个金属罐是如何来屏蔽信号的呢?为什么一定要合上盖子?可以换成其它东西吗?”这一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索静电屏蔽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5 赞学生之优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就是成为重要的欲望,人人需要赏识、尊重、赞扬。这种心理一旦获得满足,会极大的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正确回答当成是理所当然的,应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发现和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并适度的加以赞赏和肯定,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愉快的情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
新课程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主体而展开,换位思考正是体现了这一核心。可以说换位思考是沟通师生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利用这座桥梁和学生一起携手探索物理的奥秘吧。
(栏目编辑邓 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