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着力构建和谐秦州
2006-12-29安永
人大研究 2006年1期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秦州区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是天水市的中心城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既有区位优势、工业基础优势、信息文化科技优势、市场优势、资源和人文优势,也存在农村面大、农业基础条件较差、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水平低等一些影响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秦州任重而道远。当前,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全局,转变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调整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立足区情,着眼长远,坚持抓好农业产业化,不断做大劳务产业,放手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实施工业强区,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协调、快速发展,为构建和谐秦州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
一、坚定不移地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秦州区坚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立足区域特点和农产品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果品、蔬菜为重点的传统优势产业和以双孢菇、芦笋为重点的新型特色产业。为了进一步把特色产业做大,把优势产业做强,不断提升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重点要抓好“扩大、延伸、推广、提高”工作。扩大,主要是扩大产业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生产规模。在产业基地建设上,实施“百十万工程”,即:发展百万平方米食用菌,百万只散养鸡、舍饲鸡,百万颗无公害套袋工艺果;10万亩饲草,10万群蜂,套种10万亩白云豆;2万亩中药材,2万亩优质大蒜,2万亩胡萝卜,万头牛,万亩芦笋,万亩樱桃等产业基地,进一步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在龙头企业建设上,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突出抓好昌盛三期、澳牛乳业、西联蜂业、圆明翔公司、种源食品、泰和盛、嘉誉菌业等重点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市场,全面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延伸,主要是:一方面拉长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群带,进一步增强产业的配套性,形成良性产业循环链;另一方面延伸产业区域,由城郊川道区向山区半山区、高寒阴湿区、林区林缘区延伸,在不同区域形成一定特色和规模的产业带、产业群,真正让“产业富民”惠及广大农户,全面带动农民增收。推广,主要是依托全区的科技人员力量和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进一步创新完善激励机制,运用市场手段调动各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主要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市场占有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立足现有被国家农业部认定的8个绿色农产品品牌,形成品牌优势,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大力引导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和产品运输、销售服务,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同时,坚持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重点向产业基地倾斜,整合项目资金,发挥综合效益,促进产业化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二、不断做大劳务产业
秦州区总人口63.86万,其中农业人口43.38fea7e737d03eb0dafa8dbe0c4de969b7万,占到了三分之二,剩余劳动力达11~12万之多。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输转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也是锻炼农民、激发农民创业欲望、提高农民创业本领的有效途径。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离开土地、走向市场之日,就是区域经济充满活力、快速发展之时。一要立足劳务优势,充分发挥政府引导、组织、服务、管理的职能,按照城乡并重、东西延伸、协调服务、促进合作的思路,有组织地抓好城乡劳动力的输转,既抓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转,又抓城市下岗职工、富余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的输转。二要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依托区域内科技人才相对充足、农职业学校较多、技术力量雄厚、培训网络相对完善的优势,启动实施好农民培训工程,抓好各个层面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外出就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推进劳务输出由劳力型向智能、技术型转变。三要加强劳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完善区乡村三级劳务网络,立足已有的省内外劳务合作关系,加强信息服务,规范劳务管理,建立更为广泛、诚信、持久的劳务合作关系。下大力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促进分散自发的劳务输出尽快向有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转变。四要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环境。消除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在农民工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更为宽松的环境,解决好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断做大做强劳务产业,使劳务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三、放手发展第三产业
秦州区城市功能日趋完善,人流物流集中,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区域内古迹胜多,遗存丰厚,形成了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明清建筑文化、民俗风情文化等多元文化景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3家、3A级景点两处,现有的三产基础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要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以城带乡、城乡并进、一体化发展”的思路,完善落实三产发展规划,制定配套政策和相关措施,搞好综合协调服务,引导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以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为基础,以现代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主导,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发展“一街一品”的特色商业街为突破口,着力打造旅游产业、商品零售业、现代物流业、现代服务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向外地客商推介丰富的资源优势和三产项目,进一步加快旅游开发,丰富旅游产品,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培育壮大旅游产业。加强与国内知名流通企业的合作,扩大连锁经营,加快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转变,形成现代化的商贸流通格局。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家政服务、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等新型三产,鼓励和支持居民扩大旅游、通讯、教育、体育健身和文化娱乐消费,拓展市场空间,把第三产业做精做优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和品牌,突出规模优势。按照加强建设,规范管理,促进流通,繁荣发展的总体要求,紧紧依托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强市场建设,加快商业街、商业区的开发建设,完善以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社区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规模,提升档次,进一步加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坚持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市场环境,依法打击破坏市场交易的行为,促进城乡市场持续繁荣。
四、积极实施工业强区
秦州区作为天水市的中心城区,驻区部、省、市属企业较多,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六大中低压电器生产基地之一,工业基础好,加工能力强,门类齐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要着力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依托区域内工业基础,大力发展配套加工业,形成点多面广的配套工业体系。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已被认证的农产品品牌,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系列农产品,逐步改变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的格局,尽快把特色农产品、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依托区域内科研院所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新产品研发能力和快速成长能力。加大对驻区各类企业的服务力度,支持省属下划企业深化改革、分离办社会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促进区域工业发展,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实力。二要积极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对重点企业重点倾斜扶持,完善扶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措施,积极协调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全力为企业发展搞好服务。全面落实国家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企业不断深化内部改革,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有市场、效益好的公司、企业集团和“小巨人”企业,促其成为吸纳就业、壮大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带动全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三要切实抓好工业技术改造。坚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技术,切实把工作方向、工作重点向技术改造和引资嫁接方面倾斜,把技改与产业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结合起来。突出解决好发展后劲不足、质量不高、速度不快的问题,处理好职工安置、职工身份置换金兑付、债权债务的清偿及新劳动关系的建立等热点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做好规范和完善工作,理顺产权关系,彻底转换经营机制,促进改制企业加快发展,提高效益。五要加快工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水、电、路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为入驻项目开展全方位的跟踪服务,确保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完善示范区管理办法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项目入驻办理程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力争再引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经济效益好、无环境污染的大项目和财源项目,增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过程,是不断从低层次和谐向高层次和谐迈进的过程。只有区域经济发展了,公共财力增强了,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公共服务上来,才能不断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才能构建更加和谐美好的秦州。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人民政府区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