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招生公平公正在于公开
2006-12-29李生金李向葵
人大研究 2006年1期
高校招生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事关党和政府公信力的提升,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为此,作为教育系统窗口单位的省招办,在省政府、教育厅的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面向考生,服务院校,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各类招生工作中实行政务公开,不断完善考试机制,促进招生改革,维护招生信誉,体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
一、政务公开的基本做法
1.招生宣传大众化。招生宣传是推进政务公开的主要手段。多年来,我们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全方位、多渠道、深层次的宣传活动,使招生政策家喻户晓。一是在报名、体检、考试、评卷、填报志愿、录取等重大环节,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向社会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章程、招生进程,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二是利用《招生通讯》向考生和学校宣传政策规定、改革动态、体检标准、收费标准、录取程序、复习指导、院校介绍、志愿填报、填涂说明等,为考生解疑释惑,指导考生正确报考。三是制作专版专题宣传。我们将历年的招生情况、政策变化、计划数与录取数之比和一志愿与其他志愿录取情况对比、上线高分考生人数等各类数据对照制作成曲线,直观反映招生发展状况,使考生了解往年和当年招生报考情况。先后制作了《高考大咨询》《新一轮高考改革聚焦》《办人民满意的高考》《普通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等彩色宣传版进行宣传,同时撰写有关文章,编印有关书刊,每年公布各院校录取分数线等,建立了一个招生政务公开的平台。
2.招生信息透明化。首先对单独招生和特殊项目公开,考试现场公布体育、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公示普通高校保送生名单,公示照顾加分考生名单。二是在录取每批次开档第一天,向社会公布各高校第一志愿投档分数线,同时每天通过招生系统网络向市(州)、县招办及时传输当天录取新生名单,供当地考生免费查询。三是无偿向168台提供高考成绩,减少费用供学生查询。同时县(区)招办也向考生提供免费查询。
3.信访工作人性化。信访工作是考生了解政策,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也是省招办与群众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更是检验招生工作的重要窗口。历年来,省、市、县三级招生部门均建立了招生信访接待组,制定了信访工作制度,设立举报箱320个,公布信访电话104部。在每年的录取过程中,省招办都热情接待考生及家长,认真查询,耐心解释,做到信访件件有登记,事事有答复,处理有结果。
4.监督检查经常化。在招生考试评卷、录取的全过程中,省招办始终把招生工作置于社会各界的监督之下,形成了完善的监管体系。一是实行领导监督。考试期间,坚持省市县“三级巡视”制度,省招委、各市(州)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教育、纪检、监察部门的领导加强对高考的巡视指导。二是实行舆论监督。高考、评卷、录取工作阶段,省内各新闻媒体跟踪采访,进行现场监督。三是实行社会监督。全省各级招办、各考点均设立信访电话和举报箱,及时听取群众反映,自觉接受监督。四是实行组织监督。省教育厅领导、纪检组长和省监察厅的负责同志常驻评卷点和录取点,参与招生工作,监督检查处理各类违纪舞弊事件,对招生全过程进行监督。
5.考务管理规范化。省、市、县分别成立了由8部门组成的国家教育考试安全保密领导小组和考试安全应急处置协调领导小组,各政府一把手亲自抓高考,层层建立责任制,逐级签订考风考纪和安全保密责任书,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省招办制定了《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管理规定》,检查分级管理责任制、招生过程督查制、重大问题报告制、违纪舞弊通报制落实情况,各地对监考老师进行岗位、考务培TjPm93O98y6dhu8SCyH03Q==训,监考教师实行县与县之间双对调制度,有效防止了地方保护主义。对考生进行考试诚信教育、考试纪律教育、考试常规教育,为树立良好的考试风气奠定了基础。
6.内部管理制度化。为加强内部管理,省招办制定了《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廉政措施条例》《省招办工作人员办公守则》《省招办工作人员出差行为规范》《省招办财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人员日常行为。各级招办工作人员做到了不降低标准录取学生,不向考生多收取一分报考费,不做违反纪律的事。
二、政务公开的社会效果
1.调整政策得到社会普遍认同。高校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已成为高考改革的主旋律。出台一项既符合教育部的招生规定、又符合省情和民意的招生改革方案,就必须广泛调研,多次论证。2005年我省进行了4项招生改革:一是积极推行外语听力考试改革;二是加快藏文考试科目与普通高考的接轨;三是制定符合省情的照顾政策;四是确定合理的填报志愿时间。这4项改革,省招办通过座谈会、论证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分别向市、县教育局、招办、中学、高等学校等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多次论证后拟定改革方案,并经省教育厅、省招委会审定后实施。实践证明,这次招生政策的调整,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符合省情,社会认可度高,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
2.公布信息准确无误。一是高考成绩公布准确无误,成绩公布后部分考生查分,无一差错。2005年要求核查卷面分数的考生有519人,核查卷面671科次,核查结果显示公布成绩准确无误。二是高考各批次分数线划定合理,公布准确。从第一志愿录取率看,重点院校第一志愿录取率达87%,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达61%,均比2004年上升10个百分点。从本科线上落选考生量看,理科线上落选考生1724人,其中服从调配的只有226人;文科线上落选考生487人,服从调配的有140人。显然,分数线划得恰到好处,落选考生均属合理落选。三是各批次各院校第一志愿投档线公布准确,考生和家长及时了解投档情况,对照自己分数,了解自己的去向,缓解了考生的焦虑心情,减轻了信访的压力。四是录取结果及时公开,每天从网上下载录取新生名单,供考生在当地招办查询。各类招生信息的及时公开,充分体现了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使招生工作成为政府和人民信得过的工作。同时也扼制了中介机构的招生诈骗行为,维护了考生的切身利益。
3.招生规定得到严格遵守。从2005年录取情况来看,各招生院校都认真执行教育部下达的招生计划,凡调整招生计划都经过了教育厅和招生部门的批准,同时严格遵守招生政策,没有录取一名不符合标准的学生。省招办坚持按比例、按志愿、按文化课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的原则投档,使招生更加公平。各院校按规定标准录取学生,退档理由充分,使录取更加公正。实践证明,只有公平公正的录取,录取结果才敢于向社会公开。只有及时准确的面向社会公开招生结果,才能不断地提高人民群众对招生工作的信誉度和满意度。
4.招生行为更加规范。在录取工作中,坚持“三个按照”(按照招生政策办事,按照招生程序办事,按照甘肃省情办事),创造“三个和谐”(招办与考生和谐,招办与学校和谐,招办与社会和谐),做到“六项协调”(招考政策与工作程序协调,招生部门与招生学校协调,招生过程与录取结果协调,录取各组与整体部署协调,录取工作与媒体宣传协调,录取结果与信访查询协调),遵守“六条纪律”(录取公共场合不抽烟,录取期间不会客,办公场所不打私人电话,工作之余不酗酒,上班时间不迟到、不早退、不脱岗、不串岗,工作中不做违反招生规定的事)。全体招生工作人员发扬团队精神,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坚决执行招生政策,严格遵守招生纪律,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树立为考生着想、为院校服务的意识,尽可能把本职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三、政务公开的主要体会
1.领导的重视和健全的机构是政务公开的基本保证。多年来,省政府、省招委会、省教育厅把高校招生工作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招生政策、招生计划、招生程序等方面加强领导与管理,协调相关部门支持和监督招生工作,及时解决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关键环节主要领导亲临现场指导。省招办健全了相应的录取组织机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相互支持,确保录取工作公平公正。这些为政务公开的全面实施奠定了基础。
2.招生网络的发展是政务公开的技术保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施公开透明的重要手段。我省从1999年开始,筹资3000余万元,逐年建立省、市、县三级招生网络。为保证考生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我们多次对省、地、县招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不断修改程序,使之更加符合工作实际,使网上录取和信息公开有了可靠的数据保证。我们还将招生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电信网同时连接,实行双回路,同时加大网络安全设施投入,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实践证明,招生录取和政务公开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保障。
3.严密的工作程序是政务公开的信誉保证。一是高考组织严密规范。在高考的实施中,严抓安全保密和考风考纪,针对试卷印刷、运送、保管、考试等招生各个方面,先后制定出台了三个规定、四项制度、两个管理办法和一个预案,强化责任制与责任追究制,净化了环境,考风考纪明显好转。2005年全省普通高校违纪违规考生31人,占考生总数的万分之一点五,比2004年下降0.3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评卷工作管理到位。省上统一与评卷院校签订了《评卷工作责任书》,各评卷点均成立评卷领导小组,下设学科评卷组、专家组、抽样组、核分组、安全保卫组等各职能组。评卷院校制定切合省情的评分细则和工作流程,坚持给分有理、扣分有据、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评卷原则,加大抽样核查力度,严格遵守评卷时间和评卷纪律,评卷质量不断提高。三是录取工作规范有序。具体表现在:报名库、体检库、成绩库、特征库和志愿库准确无误;坚持按志愿、按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的投档录取原则;将招生政策贯彻始终,坚持定向招生面向全省招生,坚持民族预科不录取汉族学生,坚持学校使用调剂性计划必须在该校投档线上组织生源;艺术类单独招生坚持招生学校提供控制线和专业课成绩;并坚持按程序进行录取,使我省各批次第一志愿录取率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4.畅通的宣传渠道是政务公开的舆论保证。省招办积极搭建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的平台,最大限度地公开各类信息。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手段,及时准确发布各类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输到各市、县招办,方便考生就近免费查询;二是168信息台在同一时间向全省开通成绩查询热线,做到考试成绩及时公开;三是各级媒体参与招生各环节宣传报道,坚持正面引导,公开招生政策信息;四是省、市、县三级信访制度,热情接待考生家长的查询与信访,解答考生疑问,解决遗留问题,缓解社会压力,保证社会平稳,提高群众满意度。
(作者单位:甘肃省高校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