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人文性课堂教学设计
2006-12-29孙影利
中国教师 2006年11期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因此,在生物教学中,经常会看到过于沉闷或模式化的课堂设计,导致学生毫无兴趣、昏然欲睡。提高科学课程兴趣的途径固然有许多,用人文的方法,提高教学的文化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略举几例,以抛砖引玉。
1 以诗引题,诗情画意共分享
在讲授蜜蜂这部分内容时,我用了“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这句诗,请同学们说出诗中说的是谁,为什么要这样形容这种小生物。在讲授蚕时,我请同学们用一句诗来描述蚕的一生。于是,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引用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句。这时有同学问,就蚕的一生来说,这里的“死”字从生物学角度来讲是否合适,又引起了学生一场激烈的舌战。其他诸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等等。古诗新解既引起了学生注意,又活跃了学生思维,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2 运用成语,抛开引喻说现象
在学习了蝉,并给学生展示了蝉蜕皮的一系列照片后.我要求学生用成语来形容一下蝉,经过一番思索,学生说出了“金蝉脱壳”、“薄如蝉翼”。在一段录像中同学们看到一只蜻蜓在轻点着水面,我问用什么成语形容合适,学生不约而同地说“蜻蜓点水”。我就进一步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学习不够深入,可你们知道对于蜻蜓来说,这种现象有什么意义吗。通过学生熟悉其引申意义的成语,回到成语的本意,使学生有了另一种考虑问题的方式。
3 趣味谜语,生物知识里面藏
“一个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摆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用这个谜语我提出了园蛛这一话题。“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这个谜语,教材上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各部分是花生的哪一部分,巩固了知识的同时还增强了趣味性。
4 故事引入,亦情亦景亦难忘
“有一个女孩……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伴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凄美的音乐电视,把学生带进了那芦苇坡,那丹顶鹤,那自然保护区。这既是学生熟悉的歌,也是学生熟悉的真实的故事,又与保护丹顶鹤、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要的是葫芦》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学生在小学时学过的两篇与生物有关的课文,这两个故事我分别用在了与光合作用和种子萌发有关的两课中,起到了很好的引入作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三十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