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挣扎中选择与成长

2006-12-29张黎闻

中国教师 2006年11期

  从小就憧憬着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老师。
  曾经,早在小学时就在假期组织大院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写作业还给他们出试卷考试;曾经,像模像样的在语文教师病假时俨然老师一样组织班里的同学学习新课文;曾经,不顾周围几乎所有老师的劝阻以能够进入清华的分数走入了北师大;曾经,在那个美丽的校园里无数次幻想自己的未来,当周围的同学们都在思考以后是要走科研路线做科学家、还是去公司搞研发做白领、抑或是去政府机关做公务员的时候,我所想要从事的唯一职业依旧是教师……
  曾经,一想到自己将成为一名教师就满心欢喜,想象着能够和学生们交流,能够看到自己的努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成长,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认可的时候,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就会溢满心头,仿佛这些已经善实地发生了一般……
  虽然听到过很多人说:教师这一行真的很累很苦,说教师的收入根本不像社会上流传的那么多,实际上绝大多数教师都很清贫的等等,我在心底暗想,这些对于我没有丝毫影响的,我原本就不是娇气的孩子,也不崇尚物质。我喜欢简单,喜欢安静;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过一种平平淡淡的生活——简简单单、快快乐乐,这对我已经足够,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我喜欢孩子、喜欢做教师、热爱这个职业。我性格恬淡、温柔、脾气好、有耐心,真的很适合做老师——周围同学几乎都这么说,我也自信满满。加上我又幸运的赶上了师大“4+2”的培养模式:本科在生科院学习了四年生物专业课程,硕士在教育学院专门学习两年教育专业课程,既有专业课的基础又有教育的背景,多么完善的硬件条件啊!
  怀着百倍的自信、千般的快乐、带着对万种幸福情境的憧憬,我走入了中学校园,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然而,所有这些对幸福的憧憬,宛如一个个美丽的泡泡,在我步入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就一个接一个的破灭了,剩下了一堆残留的泡沫,仿佛在嘲弄着我的天真。
  刚步入工作岗位,从学生转变为教师,自然会有很多很多不适应。工作上,初中高中两个年级跨头上课,每周6个教案18节课,对一个新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很大。经历得多、成长得快,我这样告诉自己。白天的时间除了上课就被教研、开会占据了,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备课。对课本不熟悉,却总想把课备的完美些,想要体现出新的课程理念,想要把大学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中,会考虑多种教学方式,想要找一种最好的;总怕被学生问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每次都要搜集很多相关资料、信息;熬夜的习惯从大学期间延续到了工作之后,可是睡懒觉的习惯却无法延续,很快就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了。生活上,住宿条件以及便利程度远不如以前在学校的时候,以前那些毫不起眼的小事情,如今竟然都变成了困扰生活的大麻烦,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来面对,去解决……
  这些虽然超出了我的想象,却还是能够克服的;真正超出我的想象,并且令我毫无办法的竟然是那些孩子,是我原本期待的快乐的源泉!我从没想过上课竟然能成为一种折磨!看着闹哄哄的课堂,看着精心设计的内容没有人理睬,无论你怎么提高声音,仿佛听到人的只有你自己的时候,溢满心头的只有无可言状的挫败感。
  曾经一直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相信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积极进取都是向上的,相信不管表现怎样的所谓的坏孩子都有它自己的原因,相信他们都是可以被感动的。还为自己的这种信念所自豪过,我尝试给他们讲道理,讲故事;不能动之以理,就晓之以情,起初比较有成效。一次在最乱的一个班里讲完一些话后,下课,刚回到办公室,发现班里那个最调皮最捣乱的孩子跟了过来,把一张纸条放在我的桌上,然后就溜走了,开始以为他拿到了同学之间传的纸条,过来交给我,没想到打开后却发现是他写给我的话,话不多,但是看完后我却没出息的流泪了,这种自己期待已久的幸福感终于迟迟到来了。只是好景不长,越往后,发现越发现不知道是自己的话越来越没新意,还是孩子们已经对这种方式麻木了,以至于后来给他们讲道理似乎还抵不过你拍一下讲台、呵斥几句的效果好:拍一下桌子,安静的时间够你说五句话;而讲道理,你刚说两旬学生就又闹起来了。
  有经验的老师说:你就得板着脸,不能给他们好脸色看:你找几个典型,狠狠治他们几次,他们以后就会收敛了;你得和他们斗智斗勇,这些孩子现在鬼着呢,你好脾气他就不怕你,甚至会故意气你……我束手无策了,我曾经尝试过这些方法,可是没有用,我怎么也做不到我想象中的那种严厉,我似乎也根本想不到用什么方法来应对那些孩子们的把戏,从来就不擅长去揣测人心,看着一张张面孔,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根本想不到在这些灿烂的笑脸下隐藏着怎样的内心,难道不应该是善良,单纯美好的么?我想找出他们内心深处美丽的一面,可是他们却不肯让我看到。面对着这些孩子我是如此的无力,后来我只能强迫自己对他们发脾气,依靠每次发脾气后的几分钟安静来讲完每节课的内容,我觉得自己很可悲。
  晚上在宿舍偷偷流泪不止一次了,最伤心的那次是在第一次期中考试时。工作两个月积累的压抑、郁闷因为几件接连发生的事情而触发,至今还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委屈与难过,记得一个人在办公室内埋头大哭,记得甚至于进了教室监考时依旧无法很好的控制情绪,思维稍一触及,泪水就止不住地向下流,赶紧走到教室后面,背对着埋头答题的学生,偷偷抹去眼泪……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能够适应环境,这种极度不适应带给我的痛苦郁闷渐渐被适应后的麻木所取代。我对生活进行了选择性记忆,不再和孩子们生气了,上课的时候我在班里搜索着那些听课的孩子,只要有一个人在回应我,那么我就能够在嘈杂中讲下去:我不去记忆那些不和谐,那些让我无能为力的事情,我只记下那些学生在和我谈话后写给我的小纸条,只记下那些求知的眼睛,只记下让我幸福的瞬间,这种消极的逃避,加上工作上的一点点成绩竟让我小小满足了一段时间。
  然而当经过了一个假期之后,我为自己建筑起来的这种不真实的幸福满足感就被击碎了。我再次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么?每天忙得死去活来,工资勉强自给自足,生活条件还比不上以前在大学的时候:同学聚会,看着周围的同学好友一个个都意气风发,自己的内心竟然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失落感。我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了?怎么会也变得这么物质这么虚荣了?是因为不能从生活工作中得到幸福的时候,这些外在的条件就变得重要了么?什么才是我要的幸福?我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我该怎么办?一个又一个的问号天天都挂在我的脑中。去看望中学的班主任,她已经是特级教师,几十年的带班经验,但是她拒绝向我介绍教育学生的经验,而是语重心长的和我说:听我的,赶紧转行,你要相信老师看人的眼光,当初我就认定了你不该做老师的,你的心静,不善于和人打交道,真的应该去做研究,转行一定要趁早,不要像我这样拖着拖着就懒了,没有心气了,也就只能往下走了……一个多年的中学密友,仿佛一直在冷眼旁观,等待着我觉醒,每次通电话时都半开玩笑的问我:你怎么还没觉醒阿?你都这么郁闷这么痛苦了,怎么还这么执著阿?你真的不该去做老师的!
  我陷入了迷茫中。
  回想自己小小的满足,突然间感到了一阵的恐慌,我分明知道这种状态不是我所期望的,我无力去改变什么,就选择了逃避。可是在这种逃避中,我也丧失了自己最初坚持要成为一名教师的初衷——我希望得到学生的认可,期望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更好的生活。一直很欣赏一句话:教育改变观念,观念改变行为,行为改变生活。一直期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生活,可是,现在呢?我对那些问题孩子束手无策,于是便放任自流,我自认为已经把自己该做的都做了,可真的是这样么?我真的问心无愧么?
  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培训老师说:教师是一种职业,特别需要耐心和不为外界所困扰的定力,有的时候,对职业期望越高,失望也越大。站在职业的角度去认识教师,你要清楚地知道教师职业的特征,即永远与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打交道,永远要谨慎说话,以防止被学生误解和利用。但是,老师却永远不能和学生一样记得他们曾经说过的令你感动的话,因为,他们正处于内外矛盾期,不容易管理好自己的态度和心情,他们可以一会儿激动不已,一会儿又忘记了自己的所有誓言。我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与迷茫中。觉得自己一点都看不到未来,以前的憧憬、目标似乎都是些美丽的泡泡,当我把自己的教育对象还原为现实中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时,自己的美妙理想都灰飞烟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在深深的迷茫中,教师培训中关于教师职业发展阶段性的有关内容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中,在职业的最初阶段,“选择”是首要的任务,要认真地询问自己,我的职业理想是现实的吗?我当年想当教师时,心目中的学生和现实的学生有多大的差距?看上去我曾经那么执着,那么热爱教师职业,可是,曾经一直渴望憧憬的教师工作,有多少是建立在幻想的基础上?在我的想像中,没有与学生的斗智斗勇,赢过他们,让他们佩服从而服服帖帖的设计,也没有等到金石为开的心理准备,有的只是理想的学生在我的感召下不断努力学习的完美形象!我是在幻想的世界里当教师,而不适合在真实的世界里教书育人,我真的不适合做老师,这种念头越来越清晰,虽然否定了自己对平平淡淡的幸福生活的梦想,但是,我却通过一年来的工作经历,知道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工作了一年,终于明白了这一点,这也是收获吧。经历了那么多的内心痛苦挣扎,这个领悟得来不易。轻轻地拂去那堆残留的泡沫,惊喜地发现下面竟藏着一块有待雕琢的美玉正在等着我。
  
  (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一中学)
  点评
  人是有思想的。这篇文章的作者尤其有思想。
  新步入工作岗位的教师,面临着大学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大学校园,是体现宽容的开放性环境;作为一名中学教师,面临的更多是苛刻的封闭环境。张黎闻老师将从教一年的感受描述得淋漓尽致,我相信,没有深刻的体验,是不能写出如此详尽的感受的。热爱教育事业,喜欢教师这个职业,但是一年的工作实践终于使她离开了曾经的梦想。有时候,这种“厌教”的情绪是与年龄和工作经验无关的。教师“厌教”情绪,是值得注意和反思的。
  张老师的经历,事实上是大多数从大学毕业生投身中学教育的工作者都经历过的,一定程度上会引起近年从教的老师的共鸣,当然也包括我在内。“初中高中两个年级跨头上课,每周6个教案18节课,对一个新教师而言,压力确实很大。”这样的经历,这样的感受,让人不引起.共鸣都难。
  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多么的缺人啊!是什么能让一个人经过“内心痛苦挣扎”,还是选择离开呢?我们的年轻教师是有能力去解决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的,关键是他们要有时间去反思,去改进,不能让他们疲于奔命,过多的来自工作外的干扰会使教师心办憔悴,造成“倦怠”。
  教师是巨大工作压力之下的一个群体,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针对个体的心理保健,而不只是让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继续教育,因为在心理方面,他们需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帮助.社会应该专门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辅导,使教师能够及时地缓解精神压力。从教师自身的角度来说,教师也应该学会基本的心理调节技能,使自己成为更加内控的人,以减少工作倦怠的发生。从社会层面上讲,社会应该加强教师的工资与福利水平,减少教师因为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倦怠。
  
  (韩立新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一级教师 从教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