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教育公平的又一次“行动”

2006-12-29杨多云王庆凯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在全社会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由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举办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研讨会,于2006年10月28、29日在北理工国际交流中心举行。此次研讨会旨在深化对教育公平的认识,探寻教育公平的实现途径,探讨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这是探究教育公平的一次盛会,更是学术界追求公平教育、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次行动。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到会并致辞。他认为当前中国教育不公平的原因非常复杂,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东、中、西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二是更深层次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教育公平问题由来已久,在我国历史的各个不同时期都有所表现;三是教育政策的偏差所致。长期以来,在“城市中心主义”的理念影响下,造成我国目前社会“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师资、教育经费的配置偏向城市。针对这些原因,他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第一,确保学生入学机会平等,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第二,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要向弱势群体或地区倾斜,并制定现阶段的目标,分层次实施。
  教育公平问题是近年来日益突出重大的社会问题,已经得到政府高度重视。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作了“21世纪中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促进公平”的主题演讲,重点指出了国家促进教育公平政策的要点:第一,国家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前提下,进一步确认公共财政的保障重点。政府的行为应按照“重点作为-有所作为-委托作为-不须作为”的路线进行。第二,中国教育应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导引下,朝着宽广的领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策决心。教育部社政司副司长袁振国强调了教育公平更多的是价值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研究者立场是探讨教育公平解决途径的关键。这两份发言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政府政策的方向。
  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就要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对于教育机会均等内涵的理解,北京师范大学石中英教授认为还有待进一步澄清。他从哲学角度,把教育机会均等界定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享受同等接受某种教育的可能性,以区别于教育过程均等和教育结果均等。教育机会均等重要体现为权利平等,具有相对性和不充分性特点。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教育机会均等的实现就是一种社会行动乃至政治行动,而不单纯是一种教育行动。
  对公平问题的认识受到多方面影响。来自苏州大学的宋维红从自己游学美国的经历出发,以中美社会对标准化考试问题的不同态度,来论证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看法受到不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所制约的观点。事实上,我国的课程和考试改革也明显带有城市化倾向,对广大农村和偏远不发达地区学生带来诸多隐性的不公平,宋教授的研究有利于深化我国对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公正性。
  教育公平问题的多种表现。最突出的可谓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个问题日益成为困扰我国各大城市和农民工自己的一个难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张海英副研究员,对中国农民工及其子女教育、中国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不协调以及农民工自身低文化层次等方面探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系统提出了解决思路。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也日益突显各种公平问题。高校扩招使得更多的弱势群体子女享受到了高等教育资源,但高等教育中优质资源有向经济背景好和社会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倾斜的趋势。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丁小浩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并在分析原因基础上,提出了评判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标准:不能只看表层量的层面,更要看深层的质。期望提高弱势群体子女在重点高校以及在重点专业中的比例,使他们也同样享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好处。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解决教育中的各种不公平问题,理论研究的最终价值在于提出建设性意见。香港科技大学丁学良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教育公平现状比较研究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构建通过提高来自本土之外学生的收费来弥补本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以此保证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一发现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发展有一定启示。
  针对高等教育成本负担问题,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沈红教授和她的学生们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何解决贫困大学生上不起学问题,沈教授认为,根本对策是改变现有的财政拨款制度,将向学校的直接拨款部分转变为以助学贷款的形式向学生直接资助,把公共利益看作国家助学贷款的出发点与归宿,建议采取财政、立法、以及社会保障的方式完善责任政府,保障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目标的实现。
  由于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校和名校的存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衡,导致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业已成为教育公平实现的巨大障碍。来自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吴华教授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转变目前的“空间本位”的“分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确立“权利本位”的“共享型教育公平”的政策设计思想,在继续完善“补丁政策”的同时,以“自由选择”为核心,重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框架。令人高兴的是,在我国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区域内优质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地方已经作出了较好的实践。来自东南沿海地区的宁波市东城区教育局的戴嘉敏局长为大会献上了他们的成果和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杨东平教授以“公平的发展——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为题,为大会做了最后发言。他充分肯定了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以来中国教育不公平的现状逐步改善的事实;从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外部公正”与“内部公正”、“效率优先”、教育价值的反思等方面,全面地阐述了教育公平的理论问题,系统诠释了和谐社会理念下的教育公平发展观。杨教授的发言,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讨论。
  这次会议得到了广泛支持与参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20多所大学或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大会,并奉上了3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相信这些成果必将会转化为巨大的力量,推动中国教育向更健康的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