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响曲

2006-12-29马志响

中国教师 2006年12期

  班会课,老师把录音机往讲台上一放:“今天的班会,我自作主张改成音乐欣赏课………”“好!…”“同意”,同学们欢呼雀跃,表示坚决拥护。
  “先听听《森林交响曲》吧!”老师说着按动了放音键。
  优美的旋律回荡在教室里。同学们陶醉了:在弥漫着新鲜空气的大森林里,小鸟在婉转吟唱,涓涓溪流在欢快地流淌……
  一曲终了,同学们鼓掌,纷纷要求再来一个。老师答应了:“好吧,再来一段《课堂交响曲》。”
  什么?《课堂交响曲》?沉思之际,录音机中响声骤起:有尖叫呼喊的,有叽叽喳喳议论的,有嘻嘻哈哈打闹的……“小莉,快来啊!”一声尖叫,压倒了所有的噪音。至此,同学们恍然大悟:这是老师收集的课堂实录……
  “叭嗒”一声,喧闹的噪音止住了。老师和颜悦色地说:“我希望不再听到这种‘交响曲’,你们呢?”
  教室里一片宁静。
  此后,“课堂交响曲”便真的销声匿迹了。
  反思:这位班主任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批评时,创设教育情境,巧妙地运用对比的方法,在学生欣赏音乐《森林交响曲》之后,顺势而下,让学生品味自己的杰作——嘈杂的“课堂交响曲”。“我希望不要听到这种‘交响曲’,”虽看似淡淡的一语,但其中有批评,有责备,更有默默地期待。很显然,学生在老师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通过对比,深深体会到不良行为的后果,继而感到羞愧,同时也产生了改正缺点的决心。学生虽然没有回答老师的问话,但“此处无声胜有声”!
  班主任和风细雨般的问话,没有声色俱厉、吹胡子瞪眼,也没有空讲大道理,而是淡淡的一句话,令学生们感觉“批评”,如同春风化雨,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对比,从而体验到自己不良行为的后果,深刻认识到错误,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淡淡的批评胜似长久的训斥,空洞的说教。无痕胜有痕啊!妙哉!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紫庄镇新吴窑小